自刘宋代晋至隋灭南陈的一百六十余年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段。这期间,以汉文明为主导的华夏帝国,与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长期对峙,起始于两晋时期的诸民族交融和斗争持续深化,无论政治斗争还是军事冲突都呈现出极端复杂的态势,许多冲突模式甚至构成了南北对峙的经典模板,被后世一再仿效。
从当时社会来看,这固然是一个充满了灾难与痛苦的时期,但站在历史维度来看,冲突是不同性质文明碰撞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带来的结果并非全是负面的。就当时汉文明的历史进程而论,两晋时期充溢着病态的贵族习气,通过自身力量已经无法荡涤和解决,换言之,汉文明走到了一个瓶颈期,非经剧烈的冲撞和融合,很难靠自身力量实现突破。此种条件下融入塞外民族的活力,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本书正是从这个角度入手,试图揭开南北朝时期的面纱,由点及面地了解那些逝去的人和事,以及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痕迹。本书的内容从北魏统一北方开始,一直讲到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战争是这个历史阶段的主题。这一历史时期战争的广度、频度、烈度都是空前的,几乎是无年不征、无岁不战。长期的军事实践,必然带来军事思想、军事理论、军事技术的极大发展。据近现代考古学证明,骑兵战术正式形成的标志如高马鞍和双马镫,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骑兵领域的具装甲骑、集团冲锋战术等,都是在南北冲突中逐渐形成并定型。而新技术、新战术的产生,必然带来战争形态的重大变化,这一时期屡屡出现以寡克众的战例,不论频率还是众寡比例都令人瞠目。例如,东西魏沙苑之战,双方兵力比居然达到惊人的1:20,这种纪录在以往秦汉帝国时期是很少见的。
作战形式的拓展也是具有开创性的。步骑兵种之间的互相克制催生了阵形、兵法、技术的极大发展,如历史上难得一见的由宋武帝刘裕创造的经典阵形“却月阵”,将以步制骑的战术发挥到巅峰,令后人产生无限遐想。南方军队对水军的利用达到高峰,并有效地利用水军优势阻遏了北方凌厉的攻势。坚城战术的发展也越发提升了战争烈度,无论发生在北方的玉壁之战,还是梁朝开国的郢州之战、侯景之乱中的台城之围,在造成了数以十万计军民死亡的惨剧的同时,也间接影响了军事战略的设计以及军种配比的演进。南北之间军事对抗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反复演进并定型,北方政权采取何种方式南征、南方政权如何组织北伐,成为后世南北对抗反复参照的模本。书中集中了大部分篇幅描写战争,虽不免挂一漏万,但欲通过有限的笔墨,尽可能多地展现那个时期精彩的军事篇章。
民族融合是一条重要的历史脉络。自曹魏将匈奴内迁,这条脉络已经隐然发端;五胡十六国时期,诸民族融合如同决堤之河,冲突乱流而不可控制,直到南北朝时,才真正成为南北相通之巨流。北方诸族特别是鲜卑族,与南方汉人政权互相攻伐与融合,广袤的华夏大地出现了远比魏、蜀、吴三足鼎立更为复杂的政治局面,演绎出一幕幕壮烈恢弘的历史活剧。我们既惊叹于刘裕北伐的气吞万里,也感叹于慕容氏数度复国的激越悲壮;既有感于魏孝文帝的儒雅气质,也疑惑于南朝历代皇室自相残杀的“流行病”;既为太建北伐失败而叹息,也为隋灭南陈的历史归一而赞叹。可以说,正是这些充满着活力的斗争,将患上富贵病的汉文明重新拉回到大气雍容、质朴剽悍的轨道,让整个华夏民族重拾强大的张力。
特殊历史时段的人,大多会有特殊的行为,这是社会条件和社会思潮在人身上的映射。南北朝时期出现的诸多怪诞行为、荒唐举动,乃至奇葩制度,可以说远远多于别的历史时期。例如,胡族在北方的残暴嗜杀,并非塞外民族本性就好杀,实因社会条件之迫,面对汉地文明根深蒂固的政治法统,以及急切不能打破的民心向背,他们往往付诸最简单的暴力,企图击碎汉文明的强大优势。又如,南朝宗室内斗层出不穷,刘宋、萧齐王室的自相残杀超出了人伦认知,凸显了王室子弟私德与教养的欠缺,难道是宋、齐皇帝不愿让儿孙们接受教育吗?并非如此,萧齐皇室的文化水平是南四朝中最高的,但仍避免不了残杀,想来更多是急速发展的庶族群体在面对最高权力时,思想与政治准备不足,才导致了惨剧的发生。
天下大势,分不如合,但分比合更激烈、更引人注目。在这一过程中,无论英雄人物、名臣大将,还是贩夫走卒、宫闱怨女,更能展现出真实的人性。历史的深处,往往显现出无比的复杂与真实,用一两条历史结论很难概括。例如,南朝难以言说的北伐情结,北魏孝文帝倾慕汉化与穷兵黩武双重性质的叠加,北周宇文泰几乎与生俱来的汉化意识,都令人感到诧异。历史人物虽然无法左右洪流演进的方向,但他们却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一个个历史节点,迸发出夺目的光辉。
南北朝宏大的历史景观,远非一本书几十万字所能展现的,也非一段千余字的序言所能概括的。这段历史所涉及正史极多,如《晋书》,南北二史,宋、齐、梁、陈诸书,以及魏、周、齐、隋诸书,但遗憾的是,许多朝代的历史记录颇为粗疏,有些甚至不免荒诞,而且又不具备唐宋以来各朝代的辅助史料多到足以补正史之阙的有利条件。所以,一些历史细节不甚明了之处,只能以推理的办法概述之。虽然竭力以最简洁的笔触展现更多内容,但仍不免有许多缺漏。以笔者所想,达到专业历史读物的水准自是力有不逮,但期望通过本书,和读者朋友们共同了解、探讨魏晋南北朝历史的有趣之处。
言不尽意,读者朋友识见高明,还望多作批评。
陈峰韬
2020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