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杉讲透《论语》·修订版(全2册)
- 华杉
- 1414字
- 2022-03-31 11:00:48
用道德标准攻击他人,就是最大的恶
原文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华杉详解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德的人。
好仁者,无以尚之。
喜好仁德的人,那是再好没有了。他是真知道仁德之美好,天下之物无以加之。
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厌恶不仁德的人,必能绝去不仁之事。因为只要有一点不仁在他身上,他就浑身难受,自己就受不了,必欲去之,才能心安。
所以仁德是一种好恶,如王阳明所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到美女,自然就喜欢,至少也多看两眼;闻到臭狗屎,马上掩鼻而过。成为好恶,就能成为生理反射。
当然孔子也说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在好色这一点上,每个人都一致,但在美德上,喜好的人就不多了。
可王阳明又说了,人们都是像好色一样好德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良知。比如一个贼被抓住了,你骂他是贼,他也不会爱听,不会觉得很自豪。他不愿意被骂作贼,这就是良知未泯,他也是好德的。
再比如我们去看电影,每一个观众都是站在好人一方的,没谁看电影希望大结局是坏人获胜的吧?所以每个人都有正义之心。
那为什么仁德之人那么少呢?因其为私欲所蔽,做不到仁德。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孔子又说了,做不到?那有人肯用一天的时间来行仁德吗?你下功夫试试看!我没见过下功夫去做,还会力有不足做不到的。
善恶是全世界哲学家永恒的话题。这里插播一下荣格的观点。
荣格还在少年时代,就怀疑伊甸园的故事中那个蛇的问题——亚当和夏娃受了蛇的引诱,犯下了原罪。荣格说,那上帝不知道蛇吗?上帝不知道蛇会引诱他吗?上帝既然是创始者,安排一切,显然那蛇的存在,以及蛇要干什么,都是上帝安排的!上帝就是要人行恶!上帝是赞成恶的!
荣格很激动,他认为他真正懂得了上帝,可以和上帝单独对话了。
这有点像《浮士德》中写的,上帝同意魔鬼来和浮士德交易。歌德说,上帝是想让魔鬼来搅和搅和,让人精神精神,恶的引诱刺激也是一种体验、一种训练、一种修行。
荣格到了晚年,八十多岁时,又讨论到善恶的问题。他认为伦理的标准存在一种简单的看法,即善具有一种绝对命令的力量,而所谓恶则可以坚决地加以避免。善恶首先是一种判断,但所有人的判断都难免有谬误,因此我们无法相信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但我们仍然需要随时做出伦理上的决定。
道德信条总是假装精确地知道何为善何为恶的样子,但我们一旦知道这种基础是何等不确定,伦理上的决定,就变成一种主观、创造性的行为了。
所以个人首先要有‘自知之明’,亦即需要最大限度地懂得他自己的完整性,他必须无情地知道自己能为善到什么程度,又能做些什么恶,并且小心地加以提防。这二者都是他天性中的成分,而且这二者都肯定能在他身上显露出来,要是他想——像他所应该的那样——不自欺欺人或异想天开地生活的话。
荣格能有这些看法,一方面因为他自己的私德不算太“好”,他放纵了自己的欲;另一方面,因为他是精神病医生,见到了太多病人都是被善恶标准的压力逼疯的,而治疗方法首先就是要接受自己,接受了,病就好了。
荣格的观点,是降低一下道德标准,更“人性化”一点。
善恶是一种标准、一种好恶,是一种自我认知,是自己要求自己,又能接受自己。
今天我们的社会好用道德的标准来攻击他人,这是最大的恶!你愿意怎么要求自己,自己想明白就行,别去要求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