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杉讲透《论语》·修订版(全2册)
- 华杉
- 1139字
- 2022-03-31 11:00:43
仪式的背后是虔诚,是价值观,是民族的精神原力
原文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华杉详解
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禘”,是祭祀之名。古代天子既祭其始祖,又推其始祖所出的最早血脉祖先,祭于太庙。每五年一大祭,叫禘。
只有天子才有资格行禘祭,诸侯是没有资格的。周成王因为周公有大功劳,赐他可以行禘祭。这是鲁国特有的荣誉。但在孔子看来——“非礼也”——是僭越失礼的。周公地位特殊,他祭了也便罢了,后世子孙应该自觉停止。但他们自己明明不配,却还得意洋洋地行禘祭。所以孔子说“吾不欲观之矣”——我不想看!
孔子不想看。但鲁君行禘祭是失礼于天子,他若不去呢,又失礼于鲁君,那就成了失礼的平方了。所以他还是去观礼了。
“禘自既灌而往者”的“灌”,是第一次行酒,把酒倒在地上,以降神。“往”,是之后。孔子说:“第一次献酒之后,我就不想看了。”
张居正讲解说,孔子去观礼,在第一次献酒之前,大家诚敬还在,精神头儿还有。第一次献酒之后,鲁国君臣都懈怠了,仪式程序全是虚文,没有庄严肃穆、真诚敬意,所以孔子越发看不下去。
这和前文一样,也是说礼之本,先有敬,后有礼。鲁国君臣如心中真有敬,便该敬天子,因为那才是他们的始祖周公的精神本质。周公在成王幼弱之时,摄政大权在握,是周朝的实际统治者。他平叛安邦,功成身退,从未有僭越之心,始终守臣子本分。周公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和文王、武王一起创业,是周朝开国家族的成员和重要奠基者,成王赐他禘礼,也是一份情义,让他和文王、武王有更亲密的联系。
后世子孙,若理解这一份感情,理解周公,则当尊天子、还禘礼,而不是虚荣僭越。
再者,由于心中没有真正理解,没有敬意感情,礼仪上便也是虚文,不懂得那每一个仪式背后的含义。而孔子看得明白,自然看不下去,却又不能说出来。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孔子既然说禘礼他看不下去,有人就愿闻其详,请教他禘礼是怎么回事。孔子说:“不知也。”“我也不知道,知道这礼仪程序每一项意义的人,对于治理天下的事,大概也和看自己手掌一样明白吧!”他指着自己的手掌说。
但其实,孔子是知道的。国家礼仪,每一项背后都有象征意义,蕴含着安邦定国的价值观和治国战略。所以孔子说,理解了禘礼,就理解了如何治理天下。但孔子若一条条说出来,那句句便都是批评鲁君,暴露他的错误于鲁国。所以孔子说自己不知道。
这一章都是讲礼仪。“禘”和“灌”,到底是怎么回事,后儒考证很多,具体说法也各有不同。研究这个,是少数历史学家的任务。我们只需要知道,仪式的背后是虔诚,是价值观,是社会制度和文化精神。你要深刻理解,完全认同,诚信敬畏,才有那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