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远的常平仓:中国粮食储备传统的千年超越
- 缐文
- 12字
- 2022-04-02 11:18:01
绪论 经纬交织的历史与经济
一 缘起
21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以及对世界的贡献和积极影响不断增加,中国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审视自身。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发展轨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方案”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传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行进在新时代,立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探索、挖掘中国经济传统的现代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话语体系已成为一个绕不开,同时又亟待深入、系统研究的大课题。[1]本书的讨论即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具体而言,它源自以下几个问题。
中国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建立起疆域广阔的大一统国家,政府管理着众多的人口,在传统农业社会,是什么样的政策稳定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创造出世界古代史上其他地域与国家无法企及的农业文明?特别是在农业生产因气候变化、灾害发生而出现大幅波动之时,国家采取了哪些政策手段来应对因农业生产波动而引发的经济波动?如果上述疑问可以扩展并归结为中国古代社会维持经济稳定与发展的思想理念、制度及其实践路径是什么,那么一个不难联想到的问题便是,这些经济传统是否与现代经济,特别是宏观经济理论、政策有着某种关联?如果有,是否可以进一步通过学理分析与跨期比较研究,揭示出中国经济传统的现代价值,让其服务于今日中国之发展?
这些相关联的问题显然兼具理论和现实意义而值得深入探究。不过,将它们统合起来则会构成一个庞大的问题系统而难以着手深入其中。但是,如果能够选取一个合宜的研究主题将它们串联与整合,我们便可以此为切入点,将历史之“经”与经济之“纬”相交织,以小见大地做出一些有意义的探索,从而厘辨、梳理出传统、现实以至中国未来发展之间种种潜在之关联。
基于以上考虑,本项研究将问题聚焦于“常平仓”。我们发现,中国古代社会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庞大经济系统有着“宏观稳定”与“宏观调控”的内在需求。与此相适应,中国历朝逐步探索形成了一套经济管理体系,它在组织、协调和配置资源方面的功能是不能低估的。其中,由西汉耿寿昌创设,利用平籴和平粜机制(粮价低时,以托底保护价收储,以防谷贱伤农;粮价高时,以封顶保护价抛售,以防谷贵伤民)对粮食供求和价格实施缓冲调控的常平仓尤其值得关注。考察中国古代史,会发现汉代以降几乎各代(特别是大一统时期)经济制度和政策的“菜单”之中,常平仓都是一个重要的选项,并且历代在创设常平仓法时,往往会论及先朝的这一经验,以凸显其对经济社会稳定与养民的重要性。“层层累积”的常平仓,因此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极具特色的“经济传统”。经过不断探索、改良与发展,常平仓法至清代臻于成熟、完备。20世纪30年代,此项制度还一转而成为大萧条时期美国农业改革的蓝本。[2]由此可见,常平仓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观察窗口,这一经济传统在古今、中西之间的演变和流动可作为一个典型案例来帮助我们求解前面提出的一系列问题。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制度、政策与实践在经济社会变迁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它们内在贯通,构成了从经济之“本体”到经济之“理论”再到经济之“致用”的关联系统。若给它冠以一个称谓,“经济传统”应该是较为恰当的。这样,常平仓这一粮食储备的“经济传统”也就涉及了思想、制度、政策与实践这些基本要素。需要指出的是,经济思想除了包含对经济实践活动的(系统)思考这一基本内容之外,还有更为深入的经济思维方式(如体现世界观、方法论一类的经济哲学)这一重要维度。那么,中国古人是依着怎样本根的思维方式发展出常平仓传统的?这是本研究关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由此再深究下去,将常平仓的“仓”字去掉,并上升为对更为一般的经济“常平”之讨论,我们的研究将进一步涉及从古代常平传统到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演变之讨论,这里面包含了更为深入与丰富的理论探究,以及更具现实意义的政策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