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智与手的杰作: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工艺
- 金少萍等
- 4802字
- 2022-04-11 17:45:12
第五节 传统制陶工艺的社会文化意义
陶器自古以来就在傣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傣族地区在通自来水之前,傍水而居的傣家人为了饮用江水或井水,使用大小不一的陶制挑水罐和储水罐;在通电之前,陶制油灯是傣家人重要的照明工具;在没有煤气灶、电饭煲等的年代,陶制土锅、陶制土灶是傣家人必备的烹饪工具;而且古往今来,陶器一直是傣家人赕佛的必备品。如今,陶器即便渐渐淡出了傣家人的日常生活,也依然完整保留着其用于宗教方面的功能,只是陶器的大小发生了变迁,相比之前更加袖珍。
一 陶器的社会功能
传统的傣族陶器的社会功能涉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既有用于日常生活的陶器,也有用于宗教祭祀方面的陶器。传统的傣族陶器历史上主要是围绕傣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的场景,而现在的傣族陶器则突破了民族和地域的限制,走向了市场,拓展了社会功能。追古思今,傣族陶器根据功能可归纳为三类:日常生活用品、宗教用品、工艺品及旅游纪念品。其中,前两种主要是满足傣族社会的需要,而后一种则是受市场经济影响,突破了民族和地域的限制而拓展出新功能。
图1-64 曼扎寨祭祀用的陶器 金少萍摄
(一)日常生活用品
傣族用于日常生活的陶器,过去主要用于储水、煮饭及私人清洁,现在主要用来盛茶和储米。在傣族地区,以家庭为中心的日用陶器有土锅、土灶、陶甑、挑水罐、储水罐、油灯、槟榔渣罐、痰盂、茶壶、茶碗、茶罐等。
1.土锅
土锅为圆底、钵状,内收沿口,主要用来煮饭、煮汤,器底垫上竹圈也可用来盛放食物。傣族老人告诉我们,用这种土锅煮出来的饭很好吃,煮出来的汤味道鲜美。但是必须与土灶相配合,用小火慢慢煨才能达到这种效果。现在这种土锅已经被铁锅、电饭煲、高压锅等代替。
图1-65 土锅 金少萍摄
2.土灶、陶甑
在传统的傣族生活中,土锅、土灶、陶甑这三件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炊具。现在生活中它们实用的功能已经退出了傣族人的生活,并且这三件陶器都被按比例缩小,做成一套迷你型器皿,用于宗教祭祀。
3.水罐
挑水罐和储水罐是傣族村寨在通自来水之前,各个家庭使用最为广泛的陶器。据说,用陶制的储水罐装水,在炎热的夏天水不会馊,而且喝起来口感会更加清冽甘甜,因此至今仍为傣族人民所珍视。我们在调查中,见到许多傣族人家仍然使用陶水罐,还有的人家用这类陶罐来盛装糯米饭。据了解,透气的陶罐可以保证糯米饭不会很快变质。在天气炎热的西双版纳,水罐类的陶器仍有功能。
图1-66 陶水罐 金少萍摄
4.油灯
在傣族地区通电灯之前,油灯是傣族人重要的照明工具。油灯形制高挑,器身上有一个洞,用来插放拨灯芯的小夹子;油灯顶部的盘里放着油,灯芯是用棉线自制的捻子。随着电灯的使用,陶制油灯成为家里的摆设或是祭祀的器物。
图1-67 陶油灯 金少萍摄
5.槟榔渣罐
傣族人喜欢嚼槟榔。对于十分在意环境卫生的傣族人而言,随身携带一个吐槟榔渣的陶罐既是一种必要,也是一种习惯。特别是傣族老年人到佛寺参加祭祀活动时都要随身携带。这种槟榔渣罐平底、鼓腹、折唇。使用时,须提前在罐底垫上草木灰,以方便清理。
6.痰盂
痰盂比槟榔渣罐小,但造型更为复杂,同为平底、鼓腹、折唇,而痰盂器身中间有两道腹向外凸起。傣族素有保护环境卫生的传统,忌讳随处吐痰,陶制痰盂成为傣族老年人到佛寺参加祭祀活动时随身携带的私人清洁工具。
7.茶壶、茶碗
西双版纳是普洱茶之乡,傣族人素来喜食糯米饭,喝茶有助于消化,因此,茶壶、茶碗是家家户户必备的陶器。直到今日,傣族的生活中仍然保持着这一传统。目前,玉勐和岩罕滇的制陶作坊也专门为一些高级酒店制作茶具,即煮茶的茶壶和喝茶的茶碗。玉勐家的茶壶是提梁式,岩罕滇家的则是戴耳式。相比之下,岩罕滇的作坊制作的茶壶和茶碗比玉勐家制作的更加小巧玲珑,造型和工艺也更加精致。
图1-68 陶茶壶 金少萍摄
8.茶罐
茶罐,就是用来盛装茶叶的器皿。陶罐透气性好,有助于普洱茶进行缓慢的自然发酵,从而使其口感更加醇厚,因此,普洱茶经济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傣族慢轮制陶工艺的发展。现在各个村寨制陶作坊生产的陶器以各式茶罐居多。规格有大有小,形状一般为平底、鼓腹、折唇或敛口,而且往往都配有盖子。还有茶室和酒店专门订购的大型茶罐,讲究质量的同时,还追求造型独特、纹饰精美,集实用和装饰功能于一体,成为傣族陶器中的高档产品。
图1-69 曼阁寨制作精致的茶罐 金少萍摄
我们此次调查时发现,虽然许多传统陶器已经渐渐退出了傣族的日常生活,被各种现代器物所替代,如自来水管替代了挑水罐和储水罐、电灯替代了油灯、煤气灶和电磁炉替代了土灶、铁锅和电饭锅替代了土锅、塑料盆替代了笨重的陶盆等,但是,传统的陶质器皿在傣族人家随处可见,或是仍在使用,或是上年纪的老人舍不得扔掉。调查期间,我们在许多傣族家庭中看到了这样的陶器,其中,以陶钵、储水罐、陶甑、槟榔渣罐、痰盂居多。随着时间的推移,用于日常生活的这部分陶器很有可能逐渐消失,最终成为一种历史的记忆。
(二)宗教用品
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因此,赕佛是傣族地区重要的宗教活动,老年人尤其重视,他们历来是佛教活动的主要参与者,陶器也成为赕佛的重要物品。傣族村民在赕佛时都要捐赠一些陶器给佛寺,如滴水壶、陶钵、饭甑、烛台、莲花盆等,或直接用于祭祀,或作为佛爷僧侣们的生活用品。
1.滴水壶和滴水杯
傣族人认为水是圣洁、美好的象征。将装圣水的滴水壶供奉在佛像前,以示对佛祖的虔诚和尊敬。此外,在傣族人的思想意识里,装在滴水壶里的圣水,也是驱除污秽的圣洁之物。滴水杯则主要用于滴水。在一些佛教仪式中,滴水是重要的环节。伴随着佛爷的诵经,听者要将滴水杯中的水缓缓倒入一个盘中。
图1-70 祭祀用的陶制滴水壶 金少萍摄
2.陶钵
陶钵,是傣族佛寺中僧侣们的专用器物,也是和尚化缘的必备物品。可以用来盛水果、糯米饭、干果等物品,也可以供奉在佛像前,同时,还可以作为燃香的器皿。陶钵造型独特,平底,鼓腹,缩口,犹如一个大碗。在西双版纳,陶钵有大小之分,佛爷用大钵,和尚用小钵。这些钵不能摔破,更不能遗弃。当佛爷、和尚还俗回家时,钵和袈裟也不能带走,而要留在寺庙中,因为这些都是神圣之物。以前玉勐家制作的陶钵都是根据实际所需,器形比较大,腹部直径有30 cm左右。现在佛寺中的和尚少了,陶钵也用得少了,制作的陶钵直径差不多也就10 cm,似乎成了一种象征。
图1-71 陶钵 金少萍摄
3.饭甄
饭甄,是用来装糯米饭的。结构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是陶锅,容量很小,大概只能装下一小碗糯米饭;下部是火灶,也只是象征性的。将炊具作为赕佛的物品,表达了傣族人对来世生活的一种美好寄托。
4.烛台
烛台,是佛寺里点蜡条用的。有“山”字形烛台和圆形烛台两种。“山”字形烛台有三个突起,而圆形烛台主要用来点燃一种被折叠成鸟爪式样的三脚蜡条。佛寺中举行祭祀活动时,都要在烛台上点燃蜡条。因此,烛台也是佛寺中较为常见的陶制品。
5.莲花盆
莲花盆,是一个造型独特的陶器,盆面戳有5~7个大小一致、直径约为1.8 cm的小孔,用于插放荷花。莲花盆的主要用途是赕佛。在傣族的宗教信仰中,赕佛的目的是脱离人世苦海,寻求来世的幸福极乐。莲花盆的运用,能增添佛寺神圣的氛围。近年来,由于真正的荷花难以觅到,傣族往往就用纸扎花代替荷花。
图1-72 曼斗寨的莲花盆 金少萍摄
在赕佛活动中,傣族人也往往携带一些陶制的大象、孔雀、狮子等去赕佛,这些特殊的动物在傣族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此外,佛寺屋脊上常有陶制的麒麟、孔雀、龙、凤等作为装饰,既美观,又具有避邪祛灾的意义。
对于制陶者而言,岁时节令决定了生产陶器的种类。比如,开门节之前,赕佛用的陶器需求量较大,制陶时主要制作宗教祭祀用品;而每年开春3~5月则是春茶的采摘期,伴随着春茶上市,市场对茶罐的需求量会有所增加,所以3月之前要多制作一些茶罐之类的陶器,有时,也可以根据常客的需求提前制作一批待用。
(三)工艺品及旅游纪念品
说到陶器的工艺品,岩罕滇家的陶器更符合这一特点。前面提到,岩罕滇家制作的陶制的镂空灯饰和香炉十分抢眼,堪称精美的陶器工艺品。而曼飞龙寨玉南罕家的陶制小型脚碓机、织布机、鱼、麒麟、牛等则成为旅游商品,进入旅游市场,但不够精致。在玉勐家,我们也见到她制作的陶制大象和造型独特的大花瓶,这或许是玉勐为拓宽市场商机、寻求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结合的第一步吧!
陶制工艺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镂空的灯饰和香炉,其外部是镂刻的圆锥状,里面则是圆柱形,可安置电灯或放置香烛,造型时尚美观,纹饰独具民族特色。岩罕滇的女儿玉章凤说:“这种造型的灯饰和香炉原为傣族宫廷所用,现在走向市场,十分畅销。”的确,陶制的镂空灯饰和香炉,造型独特,纹饰精美,富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已经成为西双版纳地区的高档宾馆、饭店大厅中的重要装饰,而类似的陶器造型,也在景洪等地的民族街、民族广场随处可见。
图1-73 曼阁寨岩罕滇家制作的镂刻灯饰 金少萍摄
现在也有一些茶商将摆放在普洱茶店里的茶罐作为装饰品,对陶茶罐做工的精细程度、器物造型、纹饰、成品色泽等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从以上三类陶器的社会功能来看,傣族陶器的发展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从过去的日常生活用品、宗教用品,到如今的工艺品及旅游纪念品,各种功能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例如,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陶罐,既可以是宗教用品,也可以用来盛装普洱茶,还可作为工艺品及旅游纪念品。
二 制陶工艺的文化内涵
陶器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人造器皿之一。陶器的诞生推进了历史的进程,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傣族制陶技术秉承原始陶器的制作传统,对于复原古代制陶技艺和研究古代制陶工艺的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古老的原始制陶工艺的活化石,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传统制陶工艺历来是傣族家庭副业的一部分
傣族传统制陶历来是家庭副业的一部分,与生活相联系,陶器既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实用品,又是与神圣的宗教信仰相联系的供祭品,因此其生产的时间主要是农闲或是宗教节庆之前。可以说生活的需求是传统制陶工艺赖以生存的基础。当今有部分陶器生活用品消退了,生活中基本不需要了,有了各种替代品,而傣族的制陶工艺仍在延续,这与其背后的宗教文化内涵息息相关。傣族大多数人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传统陶器承载着人们的精神寄托,充当着人与神佛之间的沟通媒介,陶器被赋予神圣性和象征性。只要傣族的宗教还存在,宗教生活中就仍需要陶器作为供祭品,因此,制陶工艺不会全部走向消亡。换言之,傣族所特有的宗教文化传统是当今维系制陶工艺存续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女性历来是传统制陶工艺的创造者和传承者
人类学的研究表明:“原始社会中妇女在陶业上为主要分子,而陶器的发明便是妇女的功绩。”[16]在傣族传统社会中也是如此,女性历来是传统制陶工艺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在傣族社会中,传统制陶工艺体现了傣族社会特有的社会分工和禁忌。在傣族传统社会生活中,制陶工艺主要是由妇女来承担和传承的,当然,也有部分傣族家庭中是由男子来担负的,如曼阁寨的岩罕滇家。而且傣族传统社会素有以女性为制陶主体的文化传统,在制陶工艺中形成特有禁忌习俗,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历史调查资料记载,据说在烧窑时男人看都不能看,否则陶器就会烧裂。[17]我们在曼斗寨调查时,玉勐的儿子也说到其小时候与几个男孩子一道想看制陶,被家人赶跑,不让看。现在这样的禁忌已无足轻重,制陶都是以家庭作坊的方式来运作,全家人都参与了制陶的工作,只是分工略有不同罢了。
(三)传统制陶工艺在历史上也曾部分体现封建社会农奴制经济的特征
传统制陶在历史上曾作为封建劳役负担的一部分,有的村寨专门以此作为徭役负担,如景洪地区的曼勒寨在历史上是专门为傣族王宫担负制陶的徭役寨。据我们在勐腊县勐仑地区的调查,勐仑周边的曼扎寨是专为勐仑召勐土司担负制陶的徭役寨。此种状况在西双版纳历史上比比皆是。另外,在陶器制品的装饰上也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特有的阶级性和等级差别,平民百姓使用的陶器不能有花纹装饰,而只有土司和召片领及其家族使用的陶器才能够装饰花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