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题解】

本卷主要讨论精神修养和治学精神,包括《清神》《防欲》《去情》《韬光》《崇学》《专务》六章。

《清神》谓调理心神。心神的动荡会破坏感觉器官的自然状态,导致身形受损,因而“将全其形,先在理神”,从而实现“形不养而性自全,心不劳而道自至”。游志诚先生在《明刊批校本〈刘子〉跋析论》(《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中指出,“大凡子论之作,首篇之设,至关重要……《刘子》首篇立《清神》,力陈心、形、神三者于治身之要,圣人以之为本,治世凭之而用。自内自外,方圆兼备,无不先从‘清神’始。全书陈治世方策,皆由首篇以引伸。”

《防欲》谓克制欲望,即约束对外物及快感的享受和追求。若要防欲,“先敛五关”,不让外物迷惑精神和扰乱本性;另外,要将“欲”阻止在尚未形成或刚刚萌发之时。注重防欲才能免于伤害和保全本性,以处于知止知足的境界。

《去情》谓去除私意、私心。人们对于事情的种种判断,往往以自己与是非利害的关系为转移,这对于客观评判事物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妨碍。文中“无情以接物,在遇而恒通。有情以接人,触应而成碍”与《墨子·贵义》中“必去喜,去怒,去乐,去悲,去爱,而用仁义”以及《庄子·刻意》中“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德之失”的观点相一致。因而“不为名尸,不为谋府”,才可免于世俗之事的牵累,实现超然、无为而治。

《韬光》谓敛藏锋芒或隐藏心迹。“物之寓世,未尝不韬形灭影,隐质遐外,以全性栖命者也”,懂得隐藏则可“致全性也”,反之则会招致祸患。对于圣人来说,“韬光”既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又不失为一种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方法。

《崇学》谓崇尚学习,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人都具有“才惠”之性,但如何发挥则受到教育和学习的影响。学习在于日积月累,更应当孜孜不倦。文中大量典故和语句承袭《荀子》《淮南子》等文献的内容,阐述在学以致用的实践中,积累和坚持的重要意义。

《专务》在于阐释精诚专一的学习精神。学习是一个由心而发的过程,必须做到专心致志,否则将会半途而废。文章以弈秋“笙滑之也”与隶首“鸿乱之也”之例,进一步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忽视细微之物的干扰,“精勤专心,以入于神”,才能够真正地做成学问。

本卷论述施政者应具备的精神修养和道德品质,以及对情感和欲望的理性取舍。前四章提出“清神”“防欲”“去情”“韬光”等修身养性的要义,后两章则侧重说明专心治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值得注意的是,古人的学习除了指掌握知识,更在于锤炼品格、增长智慧、学会为人处世之道,因而本卷各章是同一主题的延伸和细化,即修养身心,专注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