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梁皇室的佛教信仰与撰述
- 李猛
- 932字
- 2024-10-31 21:46:08
一 强化并改进僧官制度
萧赜即位之初,虽亦“建立招提,傍求义士”,但并未立即着手改换其父萧道成于宋末齐初所任之僧主,如天下僧主释道盛(9)、都邑僧正释法颖(10)等。法颖卒于建元四年(482),道盛卒于“永明中”,直到永明中期,这二位僧主先后去世,萧赜才任命法献、玄畅同为僧主分任南北,接管京邑乃至全国僧务。事见《高僧传·释法献传》:
(法)献以永明之中,被敕与长干玄畅同为僧主,分任南北两岸。(11)
缘此,法献亦被称作“献统上”,法献卒后,沈约为撰碑铭,其文当即《出三藏记集》所载《献统上碑铭》(12)。“献统上”,是沈约对僧主法献的敬称;而作为法献弟子,僧祐则尊称“先师献正”(13)。而《高僧传·释保志传》亦称之为“僧正法献”(14)。敦煌南齐写本《〈妙法莲华经〉卷六后记》则称上定林寺献统法师。(15)由于沈约《献统上碑铭》,僧祐《畅律师传》、《献律师传》,宝唱《齐长干寺玄畅传》、《齐定林上寺法献传》等文(16)均佚,而《高僧传·释法献传》未载二人同任僧主之时间,故后世对此多有混淆。(17)永明中,畅、献二人以“道业”为齐武帝所敬重(18),这应当是二人得以同时出任僧主的主要原因。二人同任僧主的时间,应在道盛卒后,永明八年(490)出都讲律、沙简僧尼之前(详下)。
“分任南北”,汤用彤先生谓“秦淮河两岸”(19),而学界多解释为畅、献二人共掌长江两岸的全国僧务(20),这两种说法均有误。实际上《宋书·沈攸之传》明确记载晋宋以来京邑分南北二岸:
晋世京邑二岸,扬州旧置都部从事,分掌二县非违,永初以后罢省,孝建三年,复置其职。攸之掌北岸,会稽孔璪掌南岸,后又罢。(21)
《南齐书·武帝纪》所载齐武帝诏书,也多次提到“京师二岸”、“二岸”(22),故“南北两岸”当为秦淮河南北两岸的建康和秣陵两县,以南北二岸代指京邑。(23)如此,玄畅、法献同任之僧主似为京邑僧主,即此前法颖所任之都邑僧正由畅、献二人共掌。齐武帝此举似有以畅、献二人同任都邑僧主,以接替天下僧主道盛共掌全国僧务之意,后来敕二人出都讲律、重申受戒之法、沙简僧尼,就是实际履职的体现。这样一来,畅、献虽能共行天下僧主之权,却无天下僧主之名。此后,天下僧主一职虚置,而畅、献实际上成了永明中后期的僧端。这种授任方式,似是齐武帝有意要削弱僧正的地位与职权,通过分权与制约的方式进一步操控全国僧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