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丝柳(自序)

想不起是什么时候,在朋友圈见到了微文,觉得亲切、新奇、有趣。这是一个很特别的空间,私密性和公共性兼具,似乎同时满足了人的安全感和交流的天性。同时,微文篇幅短小随文配图,契合了时间碎片化的当今写作和阅读的潮流。

我开始尝试写微文,则直接缘起于所供职出版社一项紧急公干。2014年,《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编纂全面展开。各学科相继成立编委会,群贤毕至,大家云集。一个个会议接踵而来。参会使我有机会全面了解各学科概貌及设计构想,目睹科学家们、学者们足智多谋、运筹帷幄的风采,并从诸多细节窥见他们的真性情。会后,不管多晚,在住所,或在归程列车上、航站楼,我便匆匆写上几笔,发至朋友圈。干什么吆喝什么,这也是所谓职业病使然。

没想到,这一写,就迷上了。差旅途中、节假日出游,那些浸润了悠久文化而耐人寻味的风物、风景、风味,会让我文思涌起;特别日子里的静夜遐思,朋友圈事件突发时的有感而发,遥念牵挂的亲人好友,回味偶遇的趣事趣人,也会情不自禁写上几句。常在深更半夜,于手机上码字。好几回熬得眼睛充血,熟人见了惊呼,说这么红,看得人心里发毛。这就好比初学车的人,新鲜劲儿,尤其要会不会的时候,瘾特大。加之有朋友们关注、点赞,这无异于推波助澜,我写得更起劲了。

为了使自己有一点仪式感而做得认真些,我还将每次的文字编上小题目,配上自己拍摄的图片。

这一股魔怔般的热情持续了好几年。其间,时有朋友问:有没有想过出集子?什么时候出?我都立马回复:没想过,写着玩儿的。当时,真是那么想,好记性抵不过烂笔头,倘若再能得朋友们茶余饭后闲翻消遣,也是一乐。这和正襟危坐、白纸黑字地著书立说不同,随意写去,偶有谬误,也不用特别紧张检讨。

不料,机缘巧合,如今我的微文真的要结集出版了,心里不免忐忑不安起来。这些随笔,已经偏离了传统的写作模式,细小、琐碎、随意,现在要走出朋友圈,行吗?

但转念一想,写什么,无论哪种形式,本质上都是记录。更何况,世间万事万物,孰大孰小,孰轻孰重,或此一时彼一时,或换个角度看认识又有所不同,谁又能说得清楚?只要心真诚,笔真实,即便是微念、微思、微言,又或微文,或许都有它的文化况味,都有它的一些道理所在。

着手整理时,自己也吃了一惊。那每每从时间流、指尖缝中挤出来的二三百字乃至千字小文,累积起来居然也有了20余万字,拍摄的照片也足可建一个小型图片库!选辑其中部分,组成本书内容。

在此,要感谢朋友圈各位对我的鼓励,更要感谢对本书出版给予帮助的人。感谢王德有先生为本人拙作写序。感谢符冰帮助整理文图。感谢袁欣为本书设计版式和封面。当然,还要特别感谢的是在本书中出现的人,无论是科学家、艺术家、学者、官员,还是普通劳动者、平民百姓,没有他们,压根就不会有这些随笔的出现。

窗外,阳光漫过草地,柳树青青,柳丝在微风中摇曳。天南与天北,此处影婆娑。不禁想,眼前这细细小小、低吟浅唱的万千丝柳,不正是人间平凡日常、琐碎思绪的写照吗?

惹将千万思,系在长短枝。遂将本随笔集定名为《风中丝柳》。

2020年6月1日于北京小舍东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