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摇篮

2014/12.25

昨晚到达青岛。8点多了,满街灯火,和编辑们在街头小店“东海香”晚餐。海产新鲜又便宜,蒸上一大锅。当热气腾满小屋,餐桌剥空的贝壳已堆成小山时,再掀开屉笼,往沸滚的汤汁下面条、涮蔬菜,就着贴饼子吃起来,那叫一个香!

晨起,直奔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鱼山校区是海大的老校区,校园树木参天,西洋风格建筑群耀目,远眺可见碧海银滩,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校园之一。今天,《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海洋学科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这里的学术交流中心召开。

海洋学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海洋开发利用的知识体系。全球的海洋约占地表总面积的71%,容积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7%以上。如果地球的地壳是一个平坦光滑的球面,那么就会是一个表面被2600多米深的海水所覆盖的“水球”,因此地球又称为“水的行星”。海洋对于生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海洋,海洋被称作“生命的摇篮”。海水中主要元素的含量和组成,与许多低等动物的体液几乎一致,而一些陆地高等动物,甚至人的血清所含的元素成分也与海水类似。浩瀚无垠的海洋,已发现有动物约16~20万种,植物一万多种,化学元素超出80种,总盐量若均匀铺于地球表面,可形成厚约40米的盐层,资源极其丰富。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膨胀和耕地的逐渐减少,资源问题日益突出和紧迫,科学家们和各国政府都把解决这一问题的希望寄托于海洋。海洋学成为热门科学。

交流中心进门处,悬挂着海大吉祥物“海之子”,以水滴为基本元素,其创意于“汪洋大海由水滴汇聚而成”和成语“水滴石穿”。

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于志刚主持会议。主编管华诗院士,山东人,敦实的身材,声音洪亮,讲话不紧不慢。他说,百科全书在知识传播、人类文化传承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位专家能参与第三版的工作既是一种荣幸,也是一份责任。这次参与工作的专家都有很强的实力,在海洋学界也有过很好的合作,相信大家一定能携起手来把海洋学科做出个样子来。

中国海洋大学李永祺教授回顾了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第二版编纂工作的情况及体会,提出了编写好大百科的四点经验:选好条目是前提;确定编写的人选是关键;掌握国内外有关资料是基础;严谨的科学态度,多动脑子多商量多修改是质量保障的途径。

本学科编委会排出目前最豪华专家阵营,包括7位中科院院士:管华诗、袁业立、冯士筰、唐启升(水产学科主编)、胡敦欣、秦蕴珊,吴立新。院士们虽大多已届耄耋之年,但个个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谈起学术问题唇枪舌剑、针尖对麦芒,没有半点含糊!

午餐小憩时,于校园转转,见路旁有曾经的德国军营、碉楼筒,还有闻一多故居。散会已近6点,园内沈从文故居、德总督府旧址等此次未得一见。

晚八点航班返京。夜色中青岛机场灯光璀璨,值机柜台堆放着圣诞饰品,候机大厅的圣诞树光亮闪闪。

飞机晚点了,凌晨快一点回到北京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