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氍毹是于阗故地的特产

氍毹是于阗故地的特产,我们认为已经没有必要再讨论。最明确的记载来自玄奘。当记述于阗一地的特产时,他这样写道:

瞿萨旦那国周四千余里,沙碛太半,壤土隘狭,宜谷稼,多众果。出氍毹细毡,工纺绩绸,又产白玉、黳玉。[22]

上文已说,最早是伯希和辨认出,“氍毹”是汉语音译词,正是基于佉卢文/犍陀罗语的007-b1或者kośava。那么,该词的词源当是何种语言?这一词在印度一脉的各个语言中呈现不同的拼写,甚至同一地方出土的佉卢文文书中,也有两种拼写方式。印度古代有著名的梵语著作《利论》,其中提到氍毹,梵语词拼写作kaucapa。[23]而巴利语拼写作kojava。同一词在印度西北方言(犍陀罗语)以及在各个方言中的拼写也不尽相同,显示该词并非来自印度语言家族。

007-b1或者kośava,应是于阗词。印度语系的-ja-,佉卢文拼写作012-b1,转入于阗语变为-śa-。例如梵语的dhvaja(幢,旌旗),入于阗语拼写作daśa’-;梵语的tejas(能量,威力),于阗语作ttīśa’-。由此看来,佉卢文文书的007-b1是对于阗语原本应作*kośa'va-的模拟。但是,不无遗憾的是,迄今,我们未能在于阗语中找到相应的词。尽管和田地区出土了颇为丰富的于阗语经济类文书,例如斯文·赫定带回瑞典的一批文书[24],其中一些记述了纺织物品的征税情形,所涉及年代在8世纪的后30年到9世纪的初10年。有些于阗语文书甚至提到类似唐代的织户,专门从事丝织品的生产,上交绸或者锦作为税品。但在所有这些文书中,未见任何一件列出氍毹作为纳税的物件。[25]对比尼雅出土文书所列纳税物品,其中的差异不言而喻。时代发生了变化,纳税的物品也起了变化,氍毹显然不是于阗王国征税的品种,至少在8世纪末至9世纪初30年间,未作为纳税的物品,也未见作为支付手段。

探讨007-b1/kośava的词源,已经排除这一词来自印度语系的古代语言,因为未能在梵语、巴利语找到源头。考虑到氍毹本是于阗古代的特产,顺其自然,首先应在伊朗语系的古代语言中寻觅该词的词源。或许是因为留下来的古代伊朗语的词汇有限吧,我们既未能在代表古代东伊朗语支的阿维斯塔的词汇当中,也未能在古波斯语的词汇当中找到源头。但是,想到洛浦县博物馆的氍毹反映了来自远古苏美尔文明的神话,甚至于阗语女神的名字būjsaṃjā-/būjsyajā-都或可追溯到苏美尔语[26],于是起念,或许“氍毹”一词也同样古老,可追溯其源头到苏美尔语。结果令人惊喜。

以下是相关苏美尔语词:

kuš,kus → skin,animal hide,leather,“皮,兽皮,皮革”。

kuš-amar → calfskin,“羊羔皮”。

kušum4,kušu → herd of cattle or sheep; livestock[27],“畜群,羊群,家畜”。

007-b1/kośava像是复合词,前词的源头追溯到苏美尔kuś“兽皮”,追溯到kušum4,kušu(畜群,羊群)。而后词恐含了一个表示“羊毛”意义的词。于阗语有pe'ma-,波斯语有pašm,皆表示“羊毛”。总之,原词应具备“用羊毛织成”的意义。虽不能明确,但可以发现,唯有苏美尔词呈现了相对的一致。

撇下词源不论,却发现印欧语系相对新的语言中,依然保留了007-b1/kośava的遗踪,不过已经转义。英语形容词cozy(舒适,柔软,温馨),以及德语形容词kuschelig(温暖,舒适),事实上皆来自最初表示氍毹的那个词。

氍毹应该是古老的塞种人创造的栽绒类毯,曾为世世代代的中亚人民带来舒适和温暖。如今,天下人已不记得氍毹为何物,但是,氍毹带来的温暖却牢固存留在语言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