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4章 旧燕归巢(七)

“煤油为什么叫煤油,我之前给您讲了,现在咱们讲讲石漆里面的其他种油,您看这个图……”

在小宝领着谢先生接收书坊的时候,楚清在给黄忠上课:“当温度在60到150度之间时,石漆经过蒸馏得到的就是汽油;”

那什么叫汽油呢?就是一种能变少的油,就像酒放在桌上,隔一段时间再看,欸,这酒怎么少了?这种现象叫做汽化;

也就是说,像酒一样能汽化的油,就是汽油;

把石漆加热到60度以上、150度以下的时候,石漆会开始汽化,得到的油,就是汽油……”

楚清用她的专有钢笔,在一张纸上画图,左侧是个烧瓶,右边是个像鱼刺一样的线条,表示温度计。

“你是说,酒变少是因为汽化?那什么是汽化?”黄忠问道。

黄忠面对学问的时候,脑子倒是转得快,而且一点也不糊涂。

这样很好,说明他的大脑还没有重度退化。

“汽化就是一样东西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的过程,像晾衣服,湿衣服在太阳下晒一晒就干了……”楚清解释道。

黄忠马上就提出新的疑问:“可你刚才说的酒变少,可不是太阳晒的。”

楚清就指着那处被画成鱼刺的温度计说:“蒸发在任何温度条件下都可发生,当然,温度高,蒸发就快些。”

温度计,黄忠是知道的,还是他在临洋县时与工人们一起做出来的。

黄忠:“蒸……发?你又想出的新词?”

楚清:“呃……是啊,蒸包子,一开锅,里面白花花的气就发散到满厨房都是,蒸发!”

“嗯,形象!”黄忠又死盯着那处“鱼刺图”:“温度这个词也好,温,冷热,度,度量,好;温度计这个物件也好,是冷是热、多冷多热,都能看得见!”

楚清:“老爷子,还有个词也好呢,叫做挥发,与蒸发很像,但可以不受温度影响;

有些东西不管冷热,不管是汁液还是物件,都能发散到空中,比如说樟脑,比如汽油。”

黄忠:“你是说,这个汽油不加热,光是放着也会变少?”

楚清:“对。”

黄忠叹口气:“这汽油什么样,怎么出来的,又是如何变少的,真想看一看啊。”

说话时满脸的遗憾,还说:“纸上谈兵,终是不过瘾。”

楚清登时就理解了黄忠那份遗憾。

他已经老了,没有体力跑去永安府那么远的地方去看石油蒸馏的过程,听说一件事,心痒无比,却不能亲眼见证,对于他这样的好学之人,将会是带进棺材的遗憾。

楚清抿了抿嘴:“老爷子别急,我这就让人给运桶石漆过来,我做给你看,到时候我再给你说说柴油。”

石油不用从永安府运来,之前刘聚从永安府离开的时候就带了几桶石油、煤油以及灯具等物品,要拿给皇帝过目。

当时楚清派人护送刘聚等人回京时,就让楚家弟兄多带了一些放在京都青瓦台,以备不时之需。

所谓“不时之需”,当时是想工部肯定会用那些石漆进行研究,试图“熬制”煤油,要是不够用,让青瓦台再给送便是。

这样也好让皇帝死心——他们没本事弄出煤油的。

从京都到五棵树村,快马加鞭,五六天就能到,要比从永安府运送容易得多,而且,青瓦台还有一套楚清的玻璃实验器皿,也可以拿来用用。

人生中的遗憾,有机会就得补上,尽量不把它们带进棺材。

为了让黄忠从不能马上见证汽油产生的急迫情绪中拔出来,楚清又带着黄忠到宝炉集团的场地上,玩起水泥来。

楚清带着黄忠用和好的水泥浸透一块厨房里的抹布,等硬化后就变成大花盆;把猪尿泡里灌上水泥扎成小鸡、小鸭的形状,做出水泥鸡鸭。

他们甚至把玉米叶子浸透水泥,捆扎出形状,变成一朵水泥莲花;还做了好几块有图案的水泥砖头。

两人玩得指甲缝怎么都洗不干净,却乐得像两个傻子,围观的众人也跟着开心的像一群傻子。

黄老三在他们身后一边看一边抹眼泪:“太感人了,我爹要是有这么个闺女就好了。”

黄忠听见了,却当没听见。

如果认了楚清做女儿,他们黄家的子孙,不得拖累死人家?

只听黄老三在后面又来一句:“算了,还是不能要这样的闺女,又凶又费钱。”

众人:!!!

**************

八月二十日,大吉之日。

今天,小宝的拜师仪式在五棵树学院举行,仪式很隆重。

五棵树学院与从前大不一样,原先的那溜当做学堂的木质房子都已经扒掉了,如今是三趟清一色的青砖大瓦房,呈“冂”字形,中间是操场。

操场很大,四周还有很多“户外健身器材”,这都是楚家小子们给出谋划策下的结果。

变化如此巨大,反正小宝想在自己曾经上过课的教室里行拜师礼的愿望是实现不了了。

不过倒是不遗憾,小宝选择在操场正中举行仪式。

谢先生的很多思想,其实很现代,比如那句“不必时刻夹着尾巴做人”,就是告诉小宝,谦卑多数时很必要,但该锋芒毕露的时候就不能隐藏。

这与楚清对小宝讲过的一个叫左宗棠的人所说的“卑贱时锋芒毕露,富贵时谨小慎微”有很大相似性。

再比如谢先生坚持开设“冬班”,这纯粹是给自己找累受的做法,但谢先生依旧要这么做,是为让村里孩子们有选择未来生活方式的机会。

论德行、操守,谢先生堪当模范,小宝不会让这样的贤德之人不为人知。

一本《天下之大》能带给谢先生的名气不会很快见效,但是小宝的身份可以。

永安公亲自送世子拜师,而这位世子又曾著书立说,并在学子之间名气甚大,这种排场,足以达到广而告之的效果。

人活一世总要留下痕迹,才不枉此生。

清水净手、正衣冠、托举着束脩礼,小宝下跪禀明:“人之明世,父母养,师之教,明世礼,悟正觉,师道大矣,传道受业解惑也;

弟子楚懂,自幼蒙受先生教诲,却从未向先生行礼,今日特地补上,望先生允纳门下,弟子愿谨遵师教、团结同道,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