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读书这件事中,我总是断断续续的坚持着,虽称不上书痴,但我总有我的坚持。
我并不是从小就喜欢书的,顶多算个半路出家的半吊子。
小学的时候,班里组织订杂志,出现在我的课桌里的除了漫画就是侦探悬疑类小说,而伫立在教室角落里的书架中,我从来也只拿漫画来读,虽然从小语文成绩就比较好,但是这不并影响我看到密密麻麻的文字就感到厌恶。
中学的时候,班里开始流行读言情小说,“花火”“爱格”几乎在班里每个女孩的手中传了个遍,我也曾尝试从朋友那里借来一睹芳容,可看着如同蚂蚁一般布满纸张的文字竟生不出一丁点想要看下去的欲望,于是便不了了之了。
2
开始喜欢上读书,这全要归功于我在书店闲逛时的好奇心。
或许是求学的压力与失意,让我在卢思浩的那本《你要去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面前停下了脚步,我记得那天是一个非常平常的周末,可只是因为我在此停下了脚步,却让我这半走半停的人生有了转折点。
后来是怎么买下的这本属于我人生中的第一本书的,我已记不大清了,只是依稀记得初读这本书的感受,以及丢失这本书的痛楚。
人们总是对于第一个拥有的东西格外珍惜,对第一次发生的事记忆尤为深刻,所以无论是快乐还是伤痛,即便在很多年以后,仍旧会被放大,仍旧耿耿于怀。
那是我第一次安静地、完整的把一本书读完,书里的故事逐渐被时光遗忘了,可是那些文字留下的足迹却永远支撑着我,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第一次拥有了真正的理想。我小心翼翼的翻动着扉页,细细品读着书中的故事,我的敏感在那一刻第一次得到了释放与理解,我的眼泪甚至没出息的安静地落到了某个字的头上,如若那本书还在,我想我一定能找到它。
就是这样被我百般呵护的第一本书被我的同学弄丢了,我甚至连一句“对不起”都没有收到,那一刻我的百般呵护与她们的毫不在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碍于面子的我,居然连愤怒的资格都没有。
以至于很多年后,这本书再版时,我又买了一本,可后来却没再读下去了,最终它只是被安放在书架的某一个角落里,如我已经被尘埃埋没的记忆一起收藏了起来。
就像史铁生曾说过的那样:“我什么也没忘,但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也是在那以后,我便不再借书给别人,这也是为什么高中那次因为“书”上演了那一场世纪大战。
由于我的高中同桌在没有经过我的同意就把我的书拿去读,于是接下来的画面出现了,我自顾自的哭了一整节化学课,为此还和同桌冷战了好久。
最后在她小心翼翼的求和下,这件事才告一段落,也因此她再也不敢在不经过我同意的情况下动我的书了。
我也因此意识到,原来“书”对于我来说,是这么重要,如同生命一样重要。如果没有文字,我或许都不知道该如何生活,更不知道该如何和自己对话、同自己和解。
3
后来我也读了一些书,在被那些被文字治愈的瞬间里,我暗自决定长大后也要成为如他们一般的人,我也想为那些站在迷途中的少年点亮一盏明灯。
立志成为作家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很多年后的签售会上,我见到了那个让我爱上文字的人——卢思浩。
那是秋天的某一天,我同好久不见的老友一起来到了他的签售会,我并没有如同粉丝见到偶像那样激动,那样热烈,而是安静的站在距离他不远的位置,望着他,安静的听他讲话,安静的看着他同我擦肩而过。
那天,我见到了很多和我一样喜欢他的人,喜欢文字的人。
临走前他说的那句话,如今仍安慰着我,他说,下雨的时候别忘了给自己打伞,天晴的时候记得出去走走。
如果你问我文字带给了我什么。
我想我会告诉你,不仅有路遥马亡的梦想,也有如我一般热爱文字的温柔的人。并且它带给了我如同清风一般的希望。
4
艺术家独有的天赋,我想我也有。只是被开发的比较晚而已。
比起虚构的小说,我似乎更喜欢随笔、散文、短篇纪实小说,由此看来,我想我喜欢真实的故事,小说当然也读过一些,只是不同类型的文章给人的感受并不相同,喜欢读散文、随笔,只是因为在我无法言说的人生里,我看到了有人还可以这样活。
写随笔和散文就好像与一场遗失的战争和解。
我平静地回忆着那些错位的记忆与逐渐被人遗忘的故事,让自己能够想起曾经生活的点滴,也向世人告知,我的生活。
一如七堇年所说的:文字成为某种呐喊,由此我才能沉默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