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果要给我们即将迎来的这个时代取个名字,我想在很多人的心中它应该叫作“数字时代”。

很多人听说了“数字化”的概念,便一头冲进“数字化”大潮,在这本书的开始我就需要提醒你:前途未卜,要慎重

上一个时代是消费互联网的时代,2C可以玩激情;即将来临的时代是产业互联网的时代,2B(面向企业用户)就一定要谨慎、谨慎再谨慎。企业家们千万不要带着2C的惯性和任性匆忙转到2B的产业互联网时代。事实上,“数字化”这个词原本就来自2B,强调的是供给侧要素的组织方式,而不是2C那种吸引眼球的“你离互联网有多远”的新技术噱头。

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2C业务是“短链”的,想到一个方式就可以快速迭代、快速试错,错了可以迅速从头再来;而2B业务是“超长链条”的,这就导致企业端的变革没有办法快速试错,也容不得草率的尝试机会,也因此大多数企业甚至很难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摸到门槛”。

怎么办?必须先提高认知。在本书中,我基于自己在金融信息领域20余年的从业经验,亲历最舍得在信息科技上大手笔投入的行业——银行业的发展历程,以及曾从企业的视角目睹消费互联网时代的狂热等经历,总结感悟认知,抛开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告诉你如何进入产业互联网时代,以及如何实现你的数字化梦想。

作为摸到数字化时代门槛的准备,读者们首先要记住,不能将数字化与电子化、信息化这三个进程混为一谈,要能够理解数字化是从电子化到信息化,再在此基础上继续演进而来的第三个阶段。

我在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任职时期曾参与过中国工商银行的数据大集中项目,在思科系统公司(简称“思科”)任大中华区金融行业首席架构师时也曾主持设计和实施了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四大行的全行IT架构,其中“国家开发银行应用集成平台暨10年IT发展规划(2008—2018年)”获得了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度银行科技发展奖(二等奖)。在20余年的从业历程中,我亲历了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前两个阶段,也就是电子化和信息化的全过程,所以我们就先拿银行业来举例,让你能够理解这三个阶段的巨大差别。

第一个阶段是电子化。20年前,你到银行存800元需要先填一个单子,然后银行返给你一张存单,上面盖着银行专有的印章,你未来就可以凭这张存单来银行取钱。而最初的电子化,就是把这张存单用打印机打印出来,取代手填的存单。这个阶段非常简单,并没有给银行的业务带来逻辑上的变化,但给第二阶段提供了一个数据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信息化。从这个阶段开始的变化便为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业务驱动力,最主要的变化即“通存通兑”。

怎么理解“通存通兑”呢?比如,你在北京东城区的一家银行网点存了钱,那笔钱只在东城区的银行网络中有存款记录,你如果要到西城区的银行网点去取钱,不好意思,这就算是汇款了,哪怕是跨区域取款都是有手续费的。这就是通存通兑没有实现之前的状态。

后来,中国四大银行先后开展“数据大集中”活动,把全中国的数据都集中在一处,也就实现了“通存通兑”。自此,人们可以在银行的任何一家网点存钱,也可以到任何一家网点把这笔钱取出来。

这个过程听起来非常简单,但是中国银行业大概花费了几千亿元的成本才得以将其实现。这便是银行业从电子化到信息化的过程。不要觉得信息化的过程没什么了不起,很多传统企业目前仍处于电子化阶段,还远远没有达到信息化的标准。

如今,走在前面的行业,已经开始进入第三个阶段,即数字化阶段。

数字化阶段又有什么特征呢?沿着银行业的发展我们继续展开来说。以往在做银行信息化平台时,主要的任务是做好业务支撑。也就是先看主营业务单元有什么业务需求,再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业务支撑上的需求,提升企业内部的运行效率。

时间拐点是2008年,自此以后,银行业做软件的任务从“业务支撑”变成了“业务引领”。这个转变让我们这些做技术、做科研的人非常痛苦,因为在当时我们并不知道该如何去引领业务。现在回头看,这个转变是由于在数字化阶段,软件的开发开始涉及企业转型的范畴。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在金融方面转型成功的并不是银行,而是支付宝(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简称“支付宝”,为第三方支付平台),也就是后来的蚂蚁金服(蚂蚁金融服务集团,简称“蚂蚁金服”)。并不是因为银行业的从业人员不努力,也不是银行业意识觉醒得晚,最大的因素在于,银行业可以说是被管制得最为严苛的行业之一。但银行业对科技的认知程度是远远早于其他任何行业的,而其副作用是走的弯路多、吃的亏多、浪费的钱也多。

经此反思,我想未来数字化发展空间最大的应是那些几乎没有管制要求的行业,创新往往生长于边缘地带。我们可以预见,在许多拥有充分自由的领域,结合日趋成熟的科技,通过清晰的模式设计将会有非常多的机会不断爆发出来。

于是,我从2014年离开思科后便专注于做各行业的数字化范畴,不是信息化,更不是电子化的项目,并成功帮助多家传统企业实现了数字化转型。因此,本书中的多数理论和思考都是基于我个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而来,均是我的个人原创,这些都是传统书本所没有的。

诚然,新理论的提出一定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方能实现。因此,新理论的提出,一方面基于经典的经济学理论、金融理论,另一方面来自理论和实践过程所碰撞出的火花。从根本上来讲,我是一个喜欢深度思考的人,非常喜欢探索问题的本质。另外,因为老师的身份又让我在很长的时间里都要肩负着重任——给各大银行的行长们、各行业的企业家们解答很多问题。比如,免费的商业模式是怎么回事,为何网约车企业没赚到钱却能撑起高估值,为什么传统的财务三张表的解释力不足了,在什么情况下企业要转型,在什么情况下企业需要创新,互联网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当大家目睹新的科技正在颠覆这个世界时,他们不断地追问我一些探寻本质的好问题,也就“逼”出了本书中很多独创的理论模型。

非常有趣的是,很多企业家和银行家们看到我的解释模型后,往往觉得非常欣喜,因为这些理论模型不仅结合了经济商业理论层面、科技层面和企业管理层面的内容,又融合了我的个人特质——那就是我会以一种极简的方式(做比喻、讲故事等)来为没有专业背景的人解释晦涩深奥的理论和技术,比如“互联网让人能说话,区块链让人说真话,物联网让人说实话”,等等。在本书中你会不断地感受到这种个人特质。

本书有回顾,也有展望。

回顾过去20年商业世界的发展,消费互联网解决了陌生人之间的交换问题;当我们面向未来时,产业互联网则需要解决陌生人之间的资源与能力整合问题。回顾过去,消费互联网最大的贡献在于有效促成了中国消费市场的大统一;展望未来,产业互联网必然会有效促成中国要素市场的大统一,更会带领中国这个“世界工厂”实现经济转型,让供给侧跟上消费侧的脚步,进入下一个高速增长的30年。

未来30年商业发展的方向和机遇如此明确,然而在企业转型中,最重要的仍莫过于实践。到目前为止,可以说除了那些天生就带有数字化基因的互联网公司,几乎没有传统企业成功实现了数字化转型。哪怕是美的、海尔、格力,我们也不能说它们现在是数字化企业。淘宝、美团的成功,是因为它们的天然基因就是数字化的。而多数企业家的问题是,如何把一家原本是传统类型的企业,转型成为一家数字化的企业。比如,如何将一家传统的出租车公司,一步一步地改进成为网约车企业。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非常之难,以至于到现在几乎没有成功案例,大多数市面上的书籍和课程都是在没有成功案例的情况下就开始讲不接地气的理论,而这些理论几乎没有可实践性。当然,从全球范围来看,苹果公司成功地从手机和电脑制造商转型成了平台型公司,微软从一家卖产品的软件开发公司转型成了云服务公司,这些才是真正的转型。

到目前为止,我整个职业生涯一直都在做数字化转型、企业转型的实践,也在一些国内的高校,诸如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等讲授总裁班、企业家班、银行家班的课程,并担任了吴晓波老师创建的数字化转型研究院联席院长和企投会学术委员,做足了理论上的提炼。在这个过程中,我结识的大量企业家普遍都遇到了三个问题:第一,他们很焦虑;第二,他们感觉企业到了新的节点,却面临走投无路的境地;第三,投了很多冤枉钱,不投更焦虑,但投了又很浪费。我通过与一些优秀的企业家们的共同努力,耗时十余年进行了充分的尝试,成功地做出诸如地产全链数字生态、山东小微制造业集群、丹东服装加工新旧动能转换、彩生活物业服务集团、交通运输部中交金卡、东阿阿胶、乔氏台球等多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成功案例。

在本书中,我总结提炼自己多年的思考,从经济学、商业、技术等理论视角推动读者进行思维上的升级,并结合我多年为企业做转型的实践经验,以图读者能在实际操作上有所启发。至少,读过本书,那些在企业转型过程中明显的错误,是非常容易避免的。

这本书至少能给你带来两部分内容:

第一,理论的部分让你更加深刻理解商业进步、技术发展和企业治理问题的本质。

第二,通过真实的转型实践案例让你知道如何把顶层的设计理念落到企业转型中,并且告诉你在执行中如何跨过那些很深的“坑”。

读完本书的内容,相信你将会拥有更高更远的视角,看到滚滚而来的商业浪潮,相信我们会看到那个有确定性的未来——企业之间的边界会愈发模糊,以至于看起来好像“企业消失”了。因此,企业的转型需要从行业的维度出发。而作为企业家,你可以选择做一个行业的组织者,打造自身所在行业的平台,或者选择加入该行业的某个平台,成为行业的要素之一,而不懂这个道理的企业家可能就要面临被时代洪流淘汰的命运。

我很期待与对这本书的理念有共鸣的、对所在行业有深度认识的读者共同探讨企业的转型之道。希望在未来必然来到的新商业浪潮中,有你我的共同参与,或者尽我们的绵薄之力,让所在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能够因为我们的洞见加速几年的进程,或许我们也能站到未来的商业浪潮之巅,感受企业消失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