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什么是血管性痴呆和混合 性痴呆

前一节提到,血管性痴呆是除阿尔茨海默病外引起老年人认知损害的最常见原因。脑卒中,尤其在一些关键部位,如额叶、海马、颞叶或丘脑等,可导致认知损害。脑卒中发生后6个月内,72.7%的患者出现认知损害,80.9%的患者1年内出现认知损害。一般将急性脑卒中这一事件后6个月内出现的痴呆叫作脑卒中后痴呆。我国脑卒中后认知损害的发生率高达80.9%,其中痴呆的发生率高达32.05%。患者的表现随着卒中部位不同而有所不同,比如海马和颞叶卒中的患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的降低。而额叶卒中则表现为执行力受损、冲动等精神行为异常。

是不是只有发生过脑梗死或脑出血的患者才会得血管性痴呆呢?答案是否定的。血管性痴呆是指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显性(如脑梗死和脑出血等)或非显性脑血管病(如白质疏松和慢性脑缺血)引起的认知损害。有些患者并没有发生过急性脑卒中,但仍可以发生血管性痴呆。这些患者常表现为逐渐起病,病程缓慢进展,主要影响大脑的信息处理速度、注意力和执行功能。患者的头颅磁共振(MRI)成像可以看到皮质下明显的白质损害和腔隙性梗死或者广泛的微出血病灶。同时,一些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颈部血管或重要的脑动脉粥样硬化也可导致血管性痴呆。这些危险因素可以通过白质疏松、腔梗或微出血引起认知损害,也可以通过局部的血流低灌注引起认知损害。

值得注意的事,由于脑血管性危险因素不仅可以引起血管性痴呆,同时也可以促进或加快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从而加重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和进展。因此,在社区的调查中,有相当部分的痴呆患者混合有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两种病理表现,也叫作混合性痴呆。

从上面所讲的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可以看到,血管性痴呆在很大程度上可防可治,比如监测血压、血糖,避免血压及血糖波动过大;控制血脂,避免摄入高脂、高糖、高钠等食物;对房颤等血管危险因素进行治疗;戒烟戒酒、适度运动等。这些都可以通过改善血管危险因素对血管性痴呆甚至所有痴呆进行预防。

(崔诗爽 王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