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有效开展青年研究: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
- 刘宏森
- 4984字
- 2022-01-20 14:49:15
第一节 学术研究释义
对学术和学术研究,多年来,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以下几种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一是学术古已有之,还是近现代的产物。有学者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学术’一词,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学者似乎尚未使用。那个时代的许多学者,还是把‘学’与‘术’二字分开来使用的”。另有学者则认为西方学术源于古希腊时期,我国学术始自春秋战国时期(前770—221)。这里其实涉及对学术这一人类行为与学术这一名词这两个概念及其历史的认知问题;二是学与术是否两个不同的概念。有学者认为,“考之于史,吾国学与术最初各自独立,各具不同语义,尔后逐渐相吸而并称学术”。另有学者则认为,不能拘泥于所谓“一字一义”,“‘学术’作为一个联称词,正如‘学问’一词一样,有其不必且不可从字义上加以分疏的特定内涵”;三是学术研究有没有实用目标。有学者认为,“把握规律乃是做学问所追求的目标”。“所谓学术,作为学者所从事的工作和建树,是知识的探索、学问的追求、智慧的洞观,以及体现在这些研究中的思想方法论的有机统一”。另有学者则认为,“学术发展至今日,其内涵日渐丰富,既包括研究的学术,也包括整合的学术和应用的学术,还包括教学的学术。对学术内涵的狭义化理解及由此进行的学术评价,会给学术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为了避免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必须把科研成果运用于实践,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即应用的学术”。四是学术是否与学院有关。有学者认为,“西方学术与学院密切相关,因学术并非人人可为,只有受过专门训练并在特定环境中方能进行”。这里,如果把“学院”理解成规范学术训练的场所,那么,这应该是符合事实的。但如果仅仅把“学院”作狭义理解,则可能是有问题的。
学术和学术研究是高度抽象的概念。唯其高度抽象,要达成共识,还有赖于专家、学者们进一步深化研究。
在本书所涉及的范围内,学术和学术研究指的是什么?
一、学术研究的基本涵义
(一)学术是指专门而系统的知识
按《辞海》,所谓学术,指的是较为专门、有系统的学问。而学问,指的则是学习,问难。学术是指专门的知识系统。历经漫长岁月中生存发展的实践,人类形成、积累了关于世界和人生极其丰富的感受与经验。在整合感受和经验的基础上,人类构建起不断演进和发展着的专门的知识系统。根据知识的某些共性特征,人类又把知识划分成多种不同的门类、不同的具体学科。知识系统之形成、学科之建立,意味着通过累代积淀、思考、理解、归纳、抽象和验证,人类对一定范围内的事物及其内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再一盘散沙,而是已经形成和建立了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成为专门而系统的知识。
(二)学术研究是以“已知”探“未知”的事业
现有知识系统是人类把握世界和人生取得的“已知”成果。然而,千万年来,人类的“已知”越来越丰富,“未知”的地盘却并未缩小,反而越来越大。相对于“未知”,人类的“已知”似乎依然极其有限。“已知”的光亮还十分微弱,难以烛照无垠的“未知”黑洞。即使身处“知识爆炸”的当今时代,人类依然面临着似乎越来越多、越来越棘手、越来越难解的问题。种种问题散落于自然、科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又相互牵丝攀藤地紧密相连着,直接、间接地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亟须人类去解答、解决。学术研究本质上就是把握种种问题、分析问题背后的种种原因、探明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探索破解问题之策的特殊的人类实践活动。“学问之价值,在善疑,在求真,在创获,所谓研究精神者,归著于此点”。
“已知”是此岸,“未知”在彼岸。如何从“已知”的此岸渡向“未知”的彼岸?对许多“未知”,人们还无法以“已知”——现有的“知识库存”去直接予以解决或解答,而常常只能间接地,甚至尝试着迂回地以“已知”——现有“知识库存”为基础加以解答或解决。而要间接、迂回地解答或解决那些问题,逐步渡向“未知”的彼岸,就离不开“造船”“造桥”。学术研究所做的就是“造船”“造桥”的工作,帮助人类渡向“未知”的彼岸。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已知”——现有“知识库存”——理论、知识、经验等,成为“造船”“造桥”的基本材料。现有“知识库存”越丰富,显然越有利于学术研究的顺利进行。
比如:人类对火星已经积累了很多“已知”的知识:火星是行星,像地球一样,围绕太阳运行、绕轴自转;有大气层;一年中有季节的变更;大部分时间的温度适合地球上某些已知生物的生存,等等。然而,对火星上具体的实际状况,人们的了解还十分笼统、模糊。对火星大气层的成分究竟怎么样、温度究竟怎么样、火星上有没有适应地球生物饮用的水、火星上有没有生命等问题,人们还并不十分清楚。毕竟,至今尚无人类登陆火星进行直接考察,难以具体、明确地解答这些问题。因此,面对火星上有没有生命这个“未知”的问题,人们当下还只能借助于现有“知识库存”,通过一定的逻辑规范、程序和方法,进行间接的探索和研究。
上述探索和研究充分运用了人们对宇宙、星球等方面的“已知”——现有“知识库存”,并综合运用了多种推理方法。需要指出的是,人们由此得出的结论还只是“或然”的,而未达到“必然”之境,这样的结论还不太可靠。学术研究追求对“必然”性的认识,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客观规律的准确把握。真理意味着“必然”。这些“必然”性知识必须经得起验证、重复。当然,“或然”的知识也并非毫无可取之处,它是人类认知和把握火星取得的阶段性宝贵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给人类以重要的启发,有助于人类进一步探索,以实现对火星上究竟有没有生命这一未知问题的“必然”性认识。自古以来,人类就是充分运用现有知识,包括很多“或然”性认识,通过辨析、把握、整合现有知识(事物)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实现许多突破性认知和把握,从而把无数“未知”变为“已知”的。
当然,“已知”——现有“知识库存”只是开展学术研究的必要条件,而绝非充分条件。学术研究的顺利进行,还有赖于研究者善于辨析、把握现有知识之间内在的关系,整合现有知识。而辨析、把握现有知识之间内在的关系,整合现有知识,就必须遵从一定的逻辑规范、程序和方法。
二、学术研究的基本要素
学术研究是一个由许多基本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些基本要素主要包括:选题、概念、论点、论据、论证、学者、学术共同体、学术批评等多个方面。
(一)选题
按《辞海》,“选题,出版社为准备出版的书稿预先拟定的题目和有关事项”。很显然,把选题仅仅界定为出版社书稿的题目等,比较片面、偏颇。事实上,选题不仅仅是出版社书稿的题目和有关事项,也是所有学术研究实践活动都不可或缺,且首当其冲的要素。
选题一词有动词、名词之别。作为动词,选题指的是遴选和明确研究、写作的题材范围和目标的过程。其目的是解决研究什么和写什么的问题。作为名词,选题指的是通过遴选而明确的具体研究对象和内容。选题是人们探究种种“未知”过程中,在把握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的。这就要求学者对相关研究领域的历史和现状十分熟悉。从根本上说,只有把握住了具体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学术研究确定选题才有了坚实的基础。选题既可能是新问题,又可能是老问题;选题既要贴近具体的现实,又要具有一定的抽象水平和普遍性。在学术研究过程中,选题必须明确,必须保持同一,不可游移,更不可被随意偷换。
本书第二章、第三章将对选题作较为全面深入的研讨。
(二)概念
“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通过实践,人们从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提炼出其特有属性,并进行概括而形成概念。概念的形成,标志着人们对某种自然和人类社会现象的认识,已从感性认识阶段上升到了理性认识阶段。人类对世界的科学认识的成果,都需要通过形成概念进行总结和概括”。
概念寓涵了研究者对相关现象和问题的基本看法,是人们思想最基本的载体和形式。对概念进行严谨的界定,搞清楚其内涵和外延,这是学术研究中不可轻忽、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
本书第四章、第五章将对概念作较为全面深入的研讨。
(三)论点
论点是学术研究成果最基本的形式、要素。通过把握问题,辨析原因,学术研究者对自然和人类社会中的某种现象、问题形成了某种新的认知成果,或者在对问题把握、原因辨析基础上形成了破解某种问题的具体方略。这种基本认知成果和具体方略常常以论点形式集中体现出来(论点常常表现为“判断”。“判断”是一个逻辑学名词,是对思维对象是否存在、是否具有某种属性,以及事物之间是否具有某种关系的肯定或否定)。论点集中体现了学术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必须明确、具体。
本书第七章将对论点作深入研讨。
(四)论据
论据是思想和论点得以成立的理由和事实,包括理论和事实两大类。“论据可以是关于事实的判断,也可以是关于表述客观规律的判断。一个正确的证明要求论据必须是真实的,而且其真实性是已经得到证明的。同时,论据的真实性也不能依赖于论题的真实性”。把握论据既需要研究者对学科史、思想史上相关经典研究和论述十分熟悉,甚至了如指掌,也需要研究者对现实中相关领域的实际状况非常熟悉,把握住了真相和事实。近几十年来,学术界普遍重视开展实证研究,其主要目的之一,就在于提供真实、充分的论据。
本书第七章将对论据作深入研讨。
(五)论证
论证,即把论点和论据结合起来,使论据足以支撑论点的过程。从逻辑上看,论证即证明,就是“根据已知真实的判断来确定某一判断的真实性的思维过程。只有进行证明,才能使一个真判断的真实性得到确定。由论题、论据、论证方式组成。有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演绎证明和归纳证明等”。论证的过程需要综合运用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多种逻辑方法,必须严格按照基本逻辑规则进行,以确保论证过程和结论体现出必然性。
本书第七章将对论证作深入研讨。
(六)学者
学者,辞海上的解释是指“求学的人,做学问的人;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欧内斯特·波伊尔说:“学者就是从事研究、出版论文和著作,然后把他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或把研究成果加以应用的学术人员”。波伊尔的界定回答了学者是干什么、发挥什么作用的人,但还比较笼统。
学者一般都具有某个学科、专业的系统知识背景,熟悉相关学科、专业中的经典理论和方法,了解相关学科、专业前沿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了解相关学科、专业中重要学者及其研究成果的现实状况。通过对某个学科、专业理论和方法的长期学习、广泛深入的实践,以及艰辛的科学思维能力训练,学者形成了求“真”的价值理念和追求,“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式。学者不仅对相关学科、专业中的某些理论问题有较为持续、深入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且关注现实,能够以自己所掌握的相关学科、专业的理论和方法努力把握现实中的相关问题,探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思考相应的破解之策。学者是学术研究的主体力量,是人类由“已知”向“未知”进发的主力军、先头兵。
(七)学术批评
“学术批评主要指通过对学术研究的状况和成果的分析和研究,揭示学术研究取得的进展、成就,对学术研究的过程、学术研究队伍中存在的缺憾和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以促进学术界正视、解决相关问题。某种意义上说,学术批评就是给学术研究的实践号脉、诊断、开方,旨在促进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学术批评旨在发现理论探索的合理趋向’”。“批判并不必然意味着——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那样——对某人某事持反对意见;批判意味着对某条陈述进行认真的查验,看看对它的论证是否确是好的论证。不过这的确意味着,不论所考察的陈述是我们自己的还是他人的,重要的是发现它错在什么地方,以便对其进行修改或巩固。因此,我们甚至应当批判自己的立场,因为我们正是这样使它们变得更可辩护的”。
“学术批评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对某个具体学术成果(论文、著作)的学术评论、对某阶段某方面研究状况的综述、对研究界某种倾向和趋势的揭示和辨析、学术争鸣等等”。
学术批评是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术研究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所以如此,是因为学术批评能够帮助学者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检视此前研究中的得与失、成与败。“学者们既要埋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看看身后走过的路,看看脚下走着的路,看看前方可走的路,看看别人走的路。学术批评正是抬头看路之举”。通过学术批评,学术界对某个研究领域的成果进行提炼和总结,上升到理论层面,从而不断丰富、充实、革新相关理论系统,不断更新、丰富研究的方法。从根本上说,没有高水平的学术批评,就难以建构起科学的学科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