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中医与糖尿病常识
- 调血糖自控自防自疗(家庭养生保健必备)
- 彭飞主编
- 9495字
- 2022-01-19 16:33:21
中医说糖尿病
提起糖尿病,人们都爱说它是一种“富贵病”,认为这是在物质条件极大丰富的今天才常见的病症。其实,糖尿病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疾病,中医根据糖尿病的症状——因烦渴而消瘦、多饮、多食、多尿或尿甜(尿糖)、疲乏少力等,称之为“消渴症”或“消渴病”,另外还有消证、渴证、渴利等称谓。对此,现代医学也证实:由于人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而引起血中葡萄糖浓度升高,进而使糖大量从尿中排出,并出现多饮、多尿、多食、消瘦、头晕、乏力等症状。
中医对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及病理机制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这不仅为后人防治糖尿病提供了正确的预防方法和治疗原则,更重要的是对广大患者的日常生活保健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及病理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五脏柔弱先天不足
对糖尿病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并发症、治疗、禁忌等,早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即进行了论述。如《灵枢·五变》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指出了五脏虚弱是发生消渴的重要因素,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体质因素、遗传因素有关。这是人体内在的因素所造成的。像类似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加强饮食调补,特别是体质柔弱的人,一定要想办法增强体质。有了健康的体魄,病自然不会轻易找上门来。
饮食不节积热伤津
《外台秘要·消渴方》说:“饮噉无度,咀嚼鲊酱,不择酸咸,积年长夜,酣兴不懈,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木石犹且干枯,在人何能不渴?”饮食与糖尿病是分不开的,大多数后天因素引发的糖尿病都与此有关。为什么现代糖尿病人激增,根源就在于无节制的饮食。特别是现代所谓的时尚饮食,多是高糖、高脂肪、高热量的食品,在我们享受美好口感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健康埋下了祸根。《丹溪心法·消渴》篇说:“酒面无节,酷嗜炙……于是炎火上薰,腑脏生热,燥热炽盛,津液干焦,渴饮水浆而不能自禁。”从理论上证明了饮食不节与糖尿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而《素问·奇病论》更明确地指出:“消渴者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说明了过量摄入高热量的饮食造成肥胖,而肥胖可使人生内热,长期内热就可转消渴的过程。大医学家孙思邈明确强调糖尿病食养的重要性,他说:“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数而多,多则难消化,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耳。”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暴饮暴食之风愈演愈烈,仿佛只有在推杯换盏、大吃大喝中才是享受生活,而节食、倡导饮食清淡是一种小气和落伍。这种现象亦令人十分担忧。
情志失调郁火伤阴
人是感性强烈的动物,正因为如此,人更容易受到情感的折磨。糖尿病容易被波动的情感所影响。《临床指南医案·三消》说:“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医宗己任篇·消症》谓:“消之为病,一原于心火炽炎,……然其病之始,皆由不节嗜欲,不慎喜恕。”这些充分说明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导致气机郁结,进而化火,消烁肺胃阴津是发生本病的重要因素。因此古人强调情趣养生要注重养性,即恬淡虚无,做到精神上乐观,生活上知足,不可贪图无厌,更不能为达到自己能力所不能及的事,而强迫自己处心积虑去妄求。在现代社会生活里,竞争却日趋激烈,工作压力,情感纠葛亦与日俱增。这都需要我们能及时调整扭曲的心态,学会自我减压,使自己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把自己从亚健康状态中解脱出来。
房劳过度肾精亏损
性生活是人们正常生活行为中的一种,贯穿人的一生。随着观念的改变,生活条件的富足,人们对性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和频繁起来。许多人认为自己体力好,性生活频繁对健康无损。殊不知,性生活是一种消耗体力的活动,并不亚于一场体力劳动,加之性生活与神经调节系统有关,我们除消耗一定的体力,还消耗精力。对健康是一种考验,适度的性生活可以调节神经,促进身体健康,无度的性生活对身体百害无一利。《外台秘要·消渴消中》篇说:“房室过度,致令肾气虚耗故也,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说明房室过度、肾燥精虚,与糖尿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三元参赞延寿书》说:“大醉入房,气竭肝伤,丈夫则精液衰少,阳瘘不举;女子则月事衰微,恶血淹留,生恶疮。”现代临床的大量事实也证明,男女性功能障碍、糖尿病、心血管病与酒后入房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滥服药物耗伤阴津
俗话说:“是药就有三分毒。”中医认为嗜服壮阳之类药物,致燥热伤阴而发生糖尿病。无论是传统的中草药,还是盛行的西药,如使用不当均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特别是那些血管扩张剂、激素、抗生素、避孕药等,其中有不少品种可直接或间接地抑制胰岛素分泌,或使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影响血糖的利用。
现代医学说糖尿病的致病因素
基因
科学家已发现了一些糖尿病遗传的相关基因,证明糖尿病具有遗传性。如果双亲均是糖尿病者,其子一代仅有5%可能得糖尿病,若单亲患有糖尿病,子一代患糖尿病的机会更少,且常是隔代遗传。研究工作表明糖尿病的遗传不是单一基因遗传,而是多基因突变。且糖尿病的遗传不是其疾病本身,而是对糖尿病的易感性,必须有某些环境因素的作用,才能发生糖尿病。所以,只要加强防范的意识,即使你很近的亲属患有糖尿病,也不一定会遗传给你本人。
感染
儿童和年轻人患的Ⅰ型糖尿病更易在患咳嗽和感冒时发生。一些病毒,如腮腺炎和柯萨奇病毒,可损伤胰腺引发糖尿病。对于多数病人来说,某次感染并不能被医生当时发现或与糖尿病联系起来。因为这种感染有潜伏期,可能感染很多年之后才发病。所以,对待咳嗽和感冒不要认为是小毛病,最好不要人为造成这些疾病的发生,以防患于未然。
环境
Ⅱ型糖尿病患者多数是因为超重、饮食不均衡造成的,具体一些说是自己贪吃造成的。如果人的体重在短时期内剧烈增加,更易患糖尿病。对于糖尿病患者,肥胖可以加重胰岛素抵抗,不利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实践证明,减轻糖尿病患者的体重能改善血糖和血脂控制,降低血压,从而有助于病情的控制。因此,对于超重、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减轻体重也是重要的治疗目标。保持正常体重和适当的体力活动是预防糖尿病和很多慢性疾病的最有效途径。
继发性糖尿病
有少数人因为胰腺的其他疾病导致糖尿病。例如胰腺手术切除后、慢性胰腺炎等,使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缺乏。由内分泌疾病的并发症引起的,如库氏综合征,机体产生过多的甾体类激素;又如肢端肥大症,机体产生过多的生长激素。这些激素作用于细胞,与胰岛素功能相反,则降低了胰岛素对葡萄糖的调节。继发性糖尿病可分为:胰原性糖尿病、内分泌性糖尿病、药物或化学物质引起的糖尿病、血液真性红细胞增生性糖尿病。
应激
证明应激与糖尿病的直接联系比较困难,我们只能用偶然来做解释,人们由于一些应激事件去看病,而同时诊断出了糖尿病。虽然说应激具有偶然性,但也反映出其必然性,说明体内已经存在发病症状,只是因为别的疾病掩盖了糖尿病的征兆,而本人没有感觉到。
中医说糖尿病的危害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患者健康和生命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发病率在逐年增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致死仅次于心脑血管病和肿瘤,位居第三位。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主要损害体现在脉络上(中医习惯上将小血管叫做脉络,将大血管叫做经络),而它对心脑大血管的损害多是间接的,而且只是损害大血管的原因之一。糖尿病除了血糖的升高,主要并发症如眼底病变、肾脏病变及糖尿病足等,都是对微小血管的损害。
糖尿病同癌症、心血管病比较来看,似乎没那么凶猛,实则不然,糖尿病的危害也是巨大的,因糖尿病引起双目失明者占6%,其致盲机会比一般人多16~28倍;糖尿病性坏疽和截肢的可能比一般人多25倍;并发冠心病及中风的可能比一般人增加5~7倍;并发肾衰竭的可能是一般肾病的26倍,糖尿病遗传危险率是2.9%~8.53%。糖尿病并发心脑血管病(包括冠心病、脑血管病及肾病)致死率占糖尿病死亡率的51.1%,其次是感染性疾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昏迷、肾衰竭及尿毒症等,其中心血管病变和感染性疾病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占糖尿病致死率的90%以上。可见,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其并发症所造成的危害。
即使不发生并发症或慢性并发症,也会使病人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质量降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那些血糖不太高的患者,常不会感到明显不适,所以病人经常会放松对糖尿病的治疗,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此时糖尿病病人虽未感到明显不适,但体内的代谢障碍会使全身的各个器官和组织都受到损害,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所以,对待糖尿病如同猛虎或群狼对峙,且不可掉以轻心,不能因症状缓解而放松警惕。尽管糖尿病本身不能直接危及生命,然而这是一种复杂的内分泌疾病,易于引发并发症。不同于其他病种在治疗上可以直接针对主病采取医治措施,糖尿病在治疗过程中,医生所要兼顾考虑的更多。
中医看糖尿病
中医看糖尿病,主要体现在辨症分型。在中医文献中,常根据临床主要症状把消渴病分为上、中、下三消论治。上消主症为烦渴多饮、口干舌燥;中消主症为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下消主症为尿频量多,尿如脂膏。或根据阴阳偏盛偏衰分为阴虚型、阳虚型、阴阳两虚型。而现代中医在总结前人治疗糖尿病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阴阳辨证与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结合实际临床观察分为糖尿病前期(Ⅰ期)、糖尿病症状期(Ⅱ期)、并发症早期(Ⅲ期)、并发症中期(Ⅳ期)、并发症晚(重危)期(Ⅴ期)等五期五型论治,使糖尿病分型更加具体而有针对性。
Ⅰ期: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的前期阴虚为主,主要症状是形体上多数超重或肥胖,食欲旺盛,貌似健壮,精力体力有所减退;无典型的糖尿病症状;空腹血糖正常或稍高,但餐后有高血糖及糖尿,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异常,血脂多数偏高;可伴有Ⅰ期高血压,无其他血管神经并发症。这个时期的病机特点以阴虚为主。所以,超重群体需特别注意自己的饮食,如果经常感觉身心疲惫,千万不要掉以轻心,最好定期检测一下血糖。
Ⅱ期:糖尿病症状期
进入糖尿病症状期,阴虚化热,便明显感觉到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乏力等典型的糖尿病的反应了。这个时候血糖、尿糖、糖基化血红蛋白均高,血脂多数偏高,可伴有高血压,但无其他血管神经并发症。其病机特点是阴虚化热,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或延误病情,有可能会引发并发症。
Ⅲ期:并发症早期
气阴两虚、络脉瘀阻,是早期合并并发症的病机特点,临床上会出现血管神经并发症,一般会发生早期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Ⅰ~Ⅱ期、早期糖尿病肾病、高血压、冠心病、下肢血管病等并发症。具有上述症状之一,既说明已进入并发症早期。在这个时期,如果能及时发现,及时治疗,一般对脏器不会损害太大,可以进行修补与控制,使病情不会继续恶化下去。
Ⅳ期:并发症中期
并发症中期阴损耗气及阳,而致气阴两伤或阴阳两虚,络脉瘀阻,痰瘀互结,会加重至功能失代偿,具备下列一项即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Ⅲ~Ⅴ期;临床糖尿病肾病(尿蛋白>0.5g/24h)至肾功能失代偿;糖尿病性心脏病至心功能失代偿;典型的糖尿病神经病变表现,如肢体麻木疼痛,肌肉萎缩,顽固性腹泻,阳痿,神经源性膀胱等。病机特点是阴损耗气及阳,而致气阴两伤或阴阳两虚,络脉瘀阻,痰瘀互结。并发症中期需要特别注意,必须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病情不能延误,如果转化至并发症晚期,就有终生残疾或生命不保之虞了。
Ⅴ期:并发症晚期
进入并发症晚期时,气血阴阳俱虚、痰湿瘀郁互结。脏器已经受到严重损害,或器官或肢体残废,属于重危期。具有下列一项即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失明;糖尿病肾病肾衰进入尿毒症期、糖尿病性心脏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猝死;糖尿病合并急性脑血管病;严重的糖尿病性肢端坏疽。病机特点是气血阴阳俱虚,痰湿瘀郁互结。
注:并发症早、中、晚三期划分主要依据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如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的严重程度来划分的,大血管病变则作参考。
中医看糖尿病的主要症状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每个患者并不是所有症状同时存在体内的,有的患者以多饮多尿为主,有的以消瘦、乏力为主,有的以急性或慢性并发症为首发症状。糖尿病的主要症状大致可分为五种:
(1)多尿症状:尿量增多,每昼夜尿量达3000~4000毫升,最高达10000毫升排尿次数也增多,最高日尿次数可达20余次。由于糖尿病患者血糖过高,肾小球滤出而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以致形成渗透性利尿。如果你尿量增多,尿频,应引起警惕,需到医院检测血糖。
(2)多饮症状:排尿大,体内的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刺激口渴中枢神经,患者就会以大量饮水来做补充,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3)多食症状:糖是人体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物质之一,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由于尿中丢糖过多,能量缺乏会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大增,血糖升高,尿糖增多,结果是大量食进的糖并没有完全被正常吸收,而是被排出体外,造成了体质越来越弱,血糖却越来越高。
(4)消瘦症状:由于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消耗过多,体重下降,出现形体消瘦。许多人会误认为是自己减肥的结果,而没有想到是糖尿病在作祟。所以,形体过于消瘦,而胃口又出奇的好,也许不是什么福音。
(5)乏力症状:由于代谢紊乱,不能正常释放能量,组织细胞失水,电解质异常,故病人身感乏力、精神不振。这种症状最具有欺骗性,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掉。特别是在现代生活中,人们普遍感到压力大,总有身心疲惫的感觉。当出现这种症状时,一般都不想到会是糖尿病已经袭来。
中医防糖尿病
目前,糖尿病还是一种终生性疾病,尚无根治性办法,但对大部分人来说,糖尿病还是可以预防的。预防糖尿病有三道防线可构筑和坚守,医学上称之为三级预防。尚没有患糖尿病者,要规范生活,使自己的生活方式科学合理,这是最重要、也是最牢固的一条防线,如已经患上糖尿病,大可不必悲观,只要长期控制良好,是可以防止和有效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当然进入了慢性并发症期,那就需要百倍警惕,延缓慢性并发症的恶化。
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措施的对象是一般人群,目的是控制各种危险因素,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又称为初级预防。一级预防措施包括:
(1)加强健康教育。糖尿病的人群预防是病因预防,教育对象不仅是糖尿病患者和家属,而是主要着眼于以预防为目的的公共教育,使整个社会提高对糖尿病危害的认识以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2)预防和控制肥胖。肥胖者,尤其是高血压肥胖者,减轻体重就能减少糖尿病的发生。肥胖者应严格限制吃高糖和高脂肪的食物,多吃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防止能量的过分摄取。
(3)提倡膳食平衡。提倡膳食平衡首先要调节饮食,可用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取代容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其次,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碳水化合物可占总热量的50%~60%,限制脂肪摄入到总热量的30%以下,其中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为1:1:1。
(4)加强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经常性地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减轻体重,增强心血管的功能,从而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5)戒烟、限酒,合理安排性生活。我们可以根据身体健康状况来合理安排性生活,不可纵欲,以免精力损耗过大,招致身体亏损。
预防TIPS:早期信号别忽视
许多人都知道,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却减少了。但90%以上的患者早期症状并不典型,只是出现这样那样的奇怪现象,而这些现象很可能是糖尿病的早期信号。
糖尿病患者中男性伴发性功能勃起功能障碍者高达60%以上,女性患者约50%有性欲减退现象,尤其是中年肥胖者。如出现阳痿,排除器质性的原因,应考虑是否患有糖尿病;不明原因的全身性皮肤瘙痒,特别是女性外阴部瘙痒与糖尿病也有关系;经常乏力和常有空腹感,爱吃甜食是最典型的糖尿病征兆;渐进性视力模糊原因不明,或早年出现白内障,且进展较快,要警惕糖尿病在作祟;易出现多汗、心悸、心慌、头晕目眩等症状,而且反复发作,是由于血糖降低造成的;尿路、胆道、肺部感染及皮肤疖肿为多,与糖尿病有密切关系;排尿困难,据统计,男、女两性糖尿病患者出现排尿困难的比率分别占42.3%和21.7%;菱形舌头即舌体近舌尖中央部位舌乳头萎缩,表现为该部位无舌苔覆盖,呈菱形缺损区,其发生率高达61.7%;周围神经炎,表现为肩膀、手足麻木,皮肤灼热感、蚁走感,约占糖尿病人的40%左右;超级肥胖者是糖尿病队伍的潜在替补。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很容易捕捉到,只要平时多体验,还是能及早发现的,只要早发现,早就医,就能将其危害减到最小的程度。
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就是针对高危人群的预防。主要措施是在高危人群中筛查糖尿病和糖耐量低减者。糖尿病的筛检不仅要查出隐性糖尿病人、未引起注意的显性糖尿病人,而且要查出IGT(糖耐量低减)者。IGT是正常和糖尿病之间的过渡状态,其转归具有双向性,既可转为糖尿病,又可转为正常。通过定期筛查尽量做到糖尿病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预防、延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
高危人群是指年龄在45岁以上;有糖尿病阳性家族史;肥胖者;曾患妊娠糖尿病的妇女;娩出过巨大儿的妇女;高血压者;高血脂者。对45岁以上的人来说,应该每3年进行一次血糖检测,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肥胖或超重的人来说,每l~2年进行一次检测。
预防TIPS:十种人群当小心
1.体重减轻,但找不到原因,而食欲却正常的人。特别是原来体胖,但近期体重减轻,并伴有乏力者。
2.分娩过巨大婴儿(体重7400克以上)的妇女。
3.患过妊娠并发症者,如多次流产、妊娠中毒、胎死宫内、死产等。
4.年龄超过40岁者。
5.肢体溃疡持久不愈者。
6.30岁以上有糖尿病家族史者。
7.肥胖或超重,尤其是腹部肥胖者。
8.有高血压、高血脂者。
9.有反应性低血糖者。
10.会阴部瘙痒、视力减退、重复皮肤感染及下肢疼痛或感觉异常而找不到原因者。
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是针对糖尿病患者的预防措施。糖尿病是代谢性疾病,可以引起全身各脏器及组织的代谢紊乱,如果长期得不到科学的治疗,就会出现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为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1)早期发现。一旦发现患上糖尿病后,要进行全面检查。不但要对糖尿病情况有全面的了解,还要详细检测有无并发症,做到早诊、早治。
(2)糖尿病患者必须加强营养。只有保证充足的营养,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才能使机体尽快地恢复健康。少食不易消化的食物,不可盲目节食,以免造成机体营养不足,加重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3)糖尿病患者应尽量减少或不用化学降糖药。化学降糖药都有其副作用,长期应用势必造成营养匮乏,最终无法起到降血糖作用,相反会使并发症发展加快。
总之,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的治疗和管理,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生命质量。
预防TIPS:自我预防记四“点”
◎ 多懂一点。对糖尿病的知识多懂一点,对其危害多懂一点,对其防治措施多懂一点。
◎ 少吃一点。摄取的总热量少一点,不仅主食要少吃,而且副食,特别是高热量的副食也要少吃。不要认为能吃就是福,有时吃也能吃出麻烦来,要学会科学地饮食,不能胡吃乱吃。
◎ 勤动一点。要经常保持一定的运动量。控制了饮食,再加上增强了锻炼,体重就不至于过胖。肥胖是造成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不肥胖,得糖尿病的机会就会减少。所以控制体重很重要。
◎ 放松一点。好的心态对糖尿病的预防有着积极的作用。因为吃得多、锻炼少容易引起血糖升高,各种心理不平衡会进一步加强胰岛素抵抗,促使糖尿病的发生。有了这种情况,也许你原来还得再过两年才会得糖尿病,只因为一次大的精神刺激,很长时间愁眉不展,可能很快就得糖尿病了。
中医治糖尿病
中医治疗糖尿病是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主,采用益气养阴、清热活血等治疗原则,来调整人体内部环境,改善患者代谢状况。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精髓,随着中医学不断发展,现代中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脏腑辨证已代替三消分治,使之更加符合临床实际。
中医治疗糖尿病,从脏腑病机论治,认为上焦宜润肺养阴、生津止渴;中焦宜清胃泻火或清胃润燥,以治消谷善饥;下焦宜滋补肝肾、育阴清热,使水火相济、阴平阳秘。从标本虚实论治,认为消渴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正虚之中,以肾虚为本,痰湿、血淤为标;肾虚之中,阴虚为常,火衰为变。从“三消”轻重论治,认为标实证轻,本伤病重,消渴病出现转变(并发症),病情更重。此时,常需滋阴补肾,益气健脾、化痰逐瘀、活血通络诸法并用,方可取得好的疗效。因此,中医治疗糖尿病,原则上常宜滋补,慎用攻伐及寒凉药物,根据病程长短,因人施治,实行个体化治疗,从而达到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目的。
中医疗法重在疏导,使机体与外在的治疗相互作用与转换,把病毒导出体外,或圈定在一定的范围,实施集中歼灭,从根本上整体解决问题。中药降血糖效果虽然没有西药快,但其作用缓和而持久,由于许多中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特别是在改善症状和治疗并发症方面更适合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且无明显副作用。因为糖尿病具有迁延性,需长期进行治疗和调理,而中医疗法的诸多优点,显然更具有优势。
中医在调节人体方面,讲究天人合一,因为人在自然界当中,是随着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的,这里面包含季节的变化、生活环境等对人体的影响,顺应自然对人体的调节是比较有利和科学的。由于糖尿病是一种较复杂的内分泌疾病,单纯依赖临时性的降糖,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目的,运用中医调理机制,可以改善患者身体内部的环境,进行多器官协调互动。另外从时间的观念上,中医把人从出生到死亡分成生长、壮、老、死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人的特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变化中。把人从时间段上区别对待,这对人的健康调节是十分有利的。同时,中医认为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体质,这就是体质的偏差,体质弱的人在早期的时候,就要注意调节,这样就可以纠正弥补,将来得糖尿病的机会要小一些。
中医除采用传统的中药外,同时还辅以针灸、推拿、拔罐、内服、外治等综合治疗方法,特别适合糖尿病患者长期在家调养。
降血糖也要控制血脂
值得一提的是,中医针对糖尿病的治疗又有了新的突破,提出了“降血糖也要控制血脂”的科学论断。
糖尿病作为一种代谢综合征,过去人们对糖尿病的控制仅仅只是单纯地降糖,没有同时控制血压、血脂,致使心脑血管意外频频发生。临床研究与事实均证明,只降血糖还远远不够,还要同时降压、降脂、减肥等多管齐下,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并发症的几率风险。
我们知道,糖尿病是由于机体胰岛素缺乏或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而引起血糖异常升高的疾病。胰岛素不仅掌管着血糖的岛低,它还是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主要调控因素。所以在糖尿病患者中,由于胰岛素的生物调节作用发生障碍,常伴有脂质代谢的紊乱,即“高血脂”。
大量的血脂沉积于动脉的血管壁,可在血管内形成粥样斑块,斑块逐渐增大增多,可使血管壁逐渐增厚变硬,血管腔变小,久而久之引起这一血管供血的部位缺血,严重时出现供血中断。糖尿病患者血脂之所以容易不正常,主要表现在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该低不低,高密度脂蛋白该高不高,结果造成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病增多,严重者造成患者死亡。此外,血脂异常症患者易并发肥胖、高血压、痛风、肝胆及胰腺等疾病。
控制血脂异常症的主要预防方法是:减少食物中总热量的摄入,采取低脂肪饮食。每日摄取脂肪约50~60克,胆固醇每日摄入量应控制在300毫克以下。一般应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限制饱和脂肪酸摄入。戒烟并少饮酒,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减肥和调脂也是十分重要的,可避免或者逆转肥胖。要定期参加体检,以及早发现并有效治疗血脂异常症。
总之,中医在治疗糖尿病方面,从古至今已经摸索出比较完整的理论机制和治疗方法。中医所强调的天人合一思想,把人体与大自然紧密结起来,其所采用的各种疗法,均能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更科学,更安全、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