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智能财务分析方法创新要坚持的原则

传统的财务软件,只是对日常经营活动的记录和核算,不能有效回答企业管理者关心的决策性问题。对这些决策性问题的回答,通常需要财务分析人员手工完成,要求财务分析人员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即使财务分析人员有此专业能力,但在有限的时间内,也不可能考虑得非常全面和深入。分析的及时性也是财务分析人员必须应对的难题。财务数据能够全面深入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而财务数据又是动态的,只要企业经营不停止,新的财务数据就会不断产生,这就要求财务分析人员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准确的分析来回答各种决策问题。对速度的要求和对分析结论准确性的要求构成了一对矛盾,传统的财务软件无法解决此矛盾,需要创造新的智能财务分析方法来解决。

1.2.1 尽可能使用准确计算的方法

盈亏平衡分析一般可以通过公式计算出盈亏平衡点的销售量或销售额,计算公式为

盈亏平衡点销售量=固定成本合计/(单位价格-单位变动成本)

盈亏平衡点销售额=盈亏平衡点销售量×单位价格

根据上述准确计算公式,只要将产品的固定成本合计、单位价格、单位变动成本输入软件系统,系统将按照已经设置好的盈亏平衡点计算公式和标准语言,生成盈亏平衡点计算结果报告,并可用图形、表格、文字3种形式,用Word、PowerPoint两种展现方式输出和存储。

智能分析系统的好处是,当固定成本的各个构成项目发生变化时,系统便可按照事先设定的计算公式,自动计算固定成本合计,同样也可自动计算出单位变动成本,计算出盈亏平衡点,实现实时的盈亏平衡监控。

凡是能够通过准确计算公式回答的财务分析问题,均可使用准确计算法。有一些问题看似无法通过准确计算法来回答,但只要深入思考,有时也可以找到准确计算公式。以企业的盈亏平衡点分析为例,许多人认为,当企业生产的产品繁多,固定成本、变动成本不容易分摊到不同的产品之中时,就无法计算出盈亏平衡点。但只要企业的成本费用支出总额能够区分为固定费用总额和变动费用总额两大类,就可以比较容易地计算出多产业、多产品企业的盈亏平衡点。企业盈亏平衡点销售额的准确计算公式为

企业的盈亏平衡点销售额=固定成本合计×销售数量/(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合计)

有了这个准确计算公式,便可进行多元化经营的集团企业的盈亏平衡点计算和监控。

1.2.2 尽可能穷尽各种可能情况

许多管理问题因为影响因素较多,难以找到准确的计算公式,就需要使用因素穷尽法。例如,应收账款多少比较合理,应收账款大幅增长是否合理,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过去进行应收账款合理性判断,主要基于应收账款与收入的比例关系、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应收账款的绝对额和增长额以及应收账款的账龄等。一些专业人士还会通过计算增加应收账款带来的收益和发生坏账所带来的损失,考虑是否应该继续增加应收账款额。但很少有人考虑应收账款的变化对企业现金支付能力变化和存货的影响,即将应付账款、预收账款的变化和应收账款的变化结合起来,以综合评价应收账款的合理性。事实上,在许多情况下,这些变化对企业是否增加应收账款的判断和决策是非常重要的。

若应收账款大幅增长,看收入是否大幅增长。如果是,则看现金支付能力是否也大幅增长。如果是,则说明应收账款的增加是合理的。如果现金支付能力没有增长,则看账龄是否明显延长。如果是,则说明赊账导致应收账款和收入的大幅增长,应收账款增长不太合理。

若应收账款大幅增长,账龄明显缩短,并且支付能力也在下降,则看现金收入是否转化为存货,即存货占收入的比例是否增加。如果是,则说明应收账款增长带来收入的大幅增长,并且增收部分已转化为存货,增长合理。

若存货占收入的比例没有增加反而下降,在企业的应收账款大幅增长、账龄下降、现金支付能力下降的情况下,则看收入的增加带来的现金是否被用来偿还负债。如果负债额大幅下降,则说明应收账款增长带来收入的大幅增长,并且增收部分已经用于还债。如果负债没有下降反而增长,存货没有增长,现金支付能力没有增长,则说明应收账款的增长没有其他业务数据的支持,存在虚增可能。

由此可见,分析应收账款的合理性,要将各种与应收账款变化相关的因素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如果大多数因素完全相同,只有一两个因素不同,则有可能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例如,应收账款大幅增长,收入大幅增长,利润增长,在现金支付能力存在增长与下降的情况下,便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在分析应收账款的时候,上面使用了应收账款、收入、现金支付能力、账龄、存货占收入比例、负债6个指标。如果应收账款和收入各存在7种变化情况(成倍增长、大幅增长、有所增长、基本不变、有所下降、大幅下降、成倍下降),现金支付能力存在8种变化情况,账龄、存货占收入比例、负债存在3种变化情况,将6个指标的变化情况组合起来,则会有7×7×8×3×3×3 =10584种情况。要让计算机进行正确的逻辑判断,得出与实际相符的结论,就需要事先将这10584种情况全部考虑进去,并将每种情况下应收账款变化是否合理的结论全部输入到计算机中,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一些情况下,应收账款的变化还与固定资产、预收货款的变化直接相关。例如,在应收账款和收入变化不同步而收入和成本的变化却同步的情况下,就要考虑生产能力的变化,即看固定资产原值是否变化,或者销售形势是否明显好转,企业的市场谈判地位是否提高(可通过预收货款的变化反映),这样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这就是因素穷尽法。

如果软件系统得出的结论与实际情况不符,只要找出导致判断失误的新的影响因素,就可以增加新的分析结论。发生一次软件分析失误,就增加一种事先没有考虑或过去没有遇到的情况,将新的情况或经验追加到软件系统,当再次出现类似的情况或事件时,就不会出现重复性的判断失误。这就是智能财务分析系统的价值所在。

1.2.3 尽可能基于企业自身的数据

每家企业的情况都不相同,评价企业绩效用其自身的数据才最准确。两家资产和销售规模完全一样的服装企业,一家资产负债率很高,另一家资产负债率很低,是不是说明资产负债率高的企业偿债能力就比资产负债率低的企业差?这不一定。若一家企业推行高价营销策略,而另一家推行薄利多销策略,资产负债率就会有较大的差别。仅仅依据单一指标和行业平均值对企业效绩进行评价,其结果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很难保证。

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办法规定,资产负债率小于行业同档次规模企业的平均值时得满分,大于100%时得0分。其实,资产负债率对偿债能力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应当将资产的周转速度、资产的增值能力结合起来进行判断才有意义。绩效评价系统用行业平均水平作为打分的标准也不完全科学,同一行业、同一规模的不同企业,其指标值并无规律可循,它受企业经营特点、经营管理模式、生产技术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均可以通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这3张主表反映。应该说,这3张主表是国际通用语言,在各市场经济国家都大同小异,差别主要表现为各国具体会计核算制度的不同。3张会计主表及其主要内容通常由国家的法规决定,是基本不变的。财务分析软件就是以相对固定的财务报表格式和内容为基础,适用于报表格式相同或相近的各类企业。

基于不同企业的财务报表中的数据进行财务分析得出的结论,已经包含了行业差别信息。而对于同一企业同一时期同一报表揭示的同一财务数据,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方法和标准进行分析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然而正确的结论只有一个,因为企业的客观现实只有一种情况,与企业客观现实完全一致的结论只有一个。

传统的财务分析,常常使用的是模棱两可的分析指标和方法。分析标准也是有争议的,因此也难以得出令人信服、唯一正确的分析结论。比如使用资产负债率来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过去总认为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在50%以下就有能力,50%以上就没有能力。事实上,一家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即使为95%,这家企业也可能并不存在偿债困难,只要它的盈利能力足够好、周转速度足够快就行。只凭资产负债率一个指标是难以得出企业是否有偿债能力的结论的。

当前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依据企业财务报表对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已经陷入了凭单一指标分析和静态经验分析的误区。从单个指标来说,资产负债率为95%,大多数人会认为这家企业没有偿债能力。如果企业的流动比率为0.5,速动比率为0.4,那么,几乎绝大多数人更加坚信这家企业没有偿债能力。但是,从发展的、动态的角度来看,如果企业的资产周转速度很快,流动资产平均一年周转6次,并且每周转1次,其收回的价值就翻一番。流动比率为0.5,说明该企业的流动负债是流动资产的2倍。假如流动资产为50元,则流动负债为100元。静态来看,50元的流动资产不足以偿还100元的流动负债。但动态来看,该企业流动资产一年周转6次,也就是说在2个月时间就可以收回,并且周转1次后收回的价值不是50元而是100元。如果该企业的流动负债平均偿还期为3个月,则用2个月内收回的流动资产100元偿还平均3个月到期的流动负债100元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这就是说,不能简单地使用行业均值、一般看法及经验来进行企业能否还债的评价,而应当根据具体企业、具体问题、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得出唯一正确的、与客观实际情况完全一致的分析结论才是核心。

1.2.4 尽可能使用能够洞察企业经营本质的方法

财务数据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综合反映,也是企业进行各项经营决策的主要依据。企业的财务数据主要通过财务报表归集。然而,对于大多数没有财务会计专业知识的人而言,常常难以看懂财务报表。对财务会计工作者而言,即使其天天忙于数据归集和核算,也难以将财务数据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联系起来,在企业经营决策中有效发挥参谋作用。

无论是给企业制定发展战略还是收购兼并方案,均需要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阅读和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撰写企业经营状况诊断报告,进行企业盈利能力、经营风险、资金结构等方面的分析。在这方面,使用传统的财务分析方法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传统财务分析的最大问题并不在分析指标上,而是在分析方法上。传统的分析方法主要是单一指标分析法,即使使用多个指标,也只是将单个指标简单地联系起来,而不是将各个指标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多指标、多层次、一环扣一环的动态和综合判断。这也正是不同专家依据同一财务报表数据却得出不同分析结论的根本原因,也是国内外财务软件一直未能开发出智能财务分析功能的主要原因。

例如,企业的发展潜力尽管是一个非常定性的概念,但从财务数据角度来看,无非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企业依靠自我积累的资金发展的潜力;二是企业依靠外部筹集的资金发展的潜力。为了判断企业的自我发展潜力,可设计“可动用资金总额”指标,计算在不影响企业当前经营业务协调发展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可以用来投资扩张的资金数额。为了判断企业的筹资发展潜力,可设计“可新增负债规模”指标,计算在企业实现合理资金结构的前提下,企业还可以增加多少负债来投资扩张。这两个指标用手工进行计算并不简单。在计算“可动用资金总额”时首先需要判断企业经营的协调性,在保证企业经营业务正常开展的前提下,才能计算“可动用资金总额”;在计算“可新增负债规模”时首先需要确定企业合理的资金结构,判断企业负债经营是否可行,只有在增加负债可行的情况下才能够根据资金结构计算出“可新增负债规模”。这些工作如果依靠计算机来完成,是比较快的。

再比如,对企业经营协调性和资金结构合理性的判断,均涉及一系列方法创新和指标创新。企业经营协调性判断,可以从企业投融资活动、企业经营业务和企业现金支付能力3个方面的协调情况来分析。企业合理资金结构的确定,需要分别确定合理的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无论进行哪种分析,均需要以指标为线索、以数据为依据,进行多指标、环环相扣的动态判断,才有可能得出一个可被普遍接受和验证的客观结论。

智能财务分析方法和传统财务分析方法的最大不同,是它将企业的财务数据和经营管理活动结合了起来。传统方法通常是对单一指标或多个指标的数值进行简单描述,并不能通过使用多个指标来进行综合分析。传统分析方法的分析结论,通常只包括有限的几种情况,对增减变化的描述也基本上是“上升”“下降”“变化不大”3种情况。智能财务分析方法从传统的单一指标或者多指标平面判断方法转变为多指标综合、多层次、密集判断的方法。一个指标的增减变化,在智能化方法中至少包括40多种情况,并且每种情况下的分析指标和分析结论是不同的。智能化方法通常在回答一个经营管理问题时,所使用的分析指标是随着上一个指标数值的变化而自动变化,能够得出更加符合企业实际的结论。传统财务分析方法不能回答企业经营管理者和投资者非常关心的问题,如增加负债是否可行、经营状况是否健康协调等;而智能化方法则可以,并且回答起来也非常简单。通过企业还债能力准确计算公式,就可以得到企业能够偿还的负债是多少,知道企业能否负债经营、能够承担多大规模的负债。通过判断企业资金平衡状况、资金协调状况,就可以判断企业经营是否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