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功能社会的基础

导言

《工业人的未来》是我出版的第二本著作。1937年初,我作为几家英国报社驻美国的专栏作家从伦敦来到纽约,我在美国完成的第一本著作就是《工业人的未来》。这本书的前一本著作是《经济人的末日》,1938年底在英国出版,1939年初在美国出版,本书第二部分从中摘录了部分内容。《工业人的未来》虽完成于美国,但大部分内容在我离开欧洲前已经准备完毕。实际上,本书摘录的部分内容已于1936年在奥地利一家天主教反纳粹杂志上发表,该部分内容预见了希特勒的“最终解决方案”,也就是针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政策。

1937年,美国经济陷入严重衰退,远比我离开英国时的英国经济形势更严峻。但美国社会依然生机勃勃,这让我惊讶,甚至可谓深感震撼。60多年后的今天,新政[1]经常被指责为对美国经济复苏毫无建树。事实上,1937年美国的经济形势比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上台前的1932年还要糟糕。现如今的口号“笨蛋,问题在经济”[2],可能会令当时的人感到不可思议。新政刻意地、审慎地、公开地把“改革”(即社会)置于“复苏”(即经济)之前。这确实是共和党人对新政的抱怨和批评之处。但绝大多数选民一次又一次投票支持。

在经济领域,当时美国与欧洲国家一样都在向后看,“大萧条前”成为衡量所有经济因素的标准。但在社会领域,美国坚定地向前看,这绝不仅仅是政府行动,甚至主要不是政府行动。每所美国高等院校(甚至最小的“乡村学院”)都在开展教育改革和教育实验——从芝加哥大学的莫蒂默·阿德勒[3]鼓吹返回中世纪三学科[4],一直到黑山学院[5]等高等院校以同样的热情大力宣传取消所有学科,鼓励学生“做自己的事”。雷茵霍尔德·尼布尔[6]和保罗·蒂利希[7]激励了新教教会,雅克·马里坦[8]和其他新托马斯主义[9]者激励了天主教会。许多开拓者(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综合医院、纽约长老会医院、纽约西奈山医院),正把医院从穷人的死亡之所转变为依据科学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地方。每家博物馆都在参照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0]进行改革。甚至非常小的城市(如加利福尼亚州的帕洛阿尔托),也在组建自己的交响乐团。经济上,美国正处于严重萧条时期;社会上,美国正迎来蓬勃复兴。

这进一步引起我对《工业人的未来》所探讨的相关问题的思考:何为功能社会?什么制度能够重建社区(社区的崩溃在欧洲各国导致了极权主义)?《工业人的未来》并未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我至今仍在思考,但它们为我后来在社区、社会与政体领域的全部作品奠定了基础。

[1] 新政(New Deal),即罗斯福新政,是指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担任总统后实行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政策,政府从此开始大规模干预经济和社会,其核心被归结为救济、复兴和改革。——译者注

[2] “笨蛋,问题在经济”(“It’s the Economy,Stupid.”),1992年,比尔·克林顿竞选美国总统时采用的著名口号。——译者注

[3] 莫蒂默·阿德勒(Mortimer Adler,1902—2001),美国哲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译者注

[4] 中世纪三学科(Medieval Trivium),是指语法、修辞、逻辑。——译者注

[5] 黑山学院(Black Mountain College),1933年约翰·莱斯等人根据杜威教育理论创建的一所实验学院,强调整体学习和艺术研究是博雅教育的核心。——译者注

[6] 雷茵霍尔德·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1892—1971),美国神学家、伦理学家,发展了基督教现实主义的哲学观点,抨击乌托邦主义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译者注

[7] 保罗·蒂利希(Paul Tillich,1886—1965),美国哲学家、基督教存在主义神学家。——译者注

[8] 雅克·马里坦(Jacques Maritain,1882—1973),法国天主教哲学家,教皇保罗六世的导师。——译者注

[9] 新托马斯主义,源于19世纪兴起的基督教思潮(实际上是新经院哲学的一种变体),代表人物是雅克·马里坦。——译者注

[10]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New York’s Museum of Modern Art),世界上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之一,由艾比·洛克菲勒等构想并推动建设,1929年正式对外开放。——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