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的诞生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奇怪的机构——内阁就诞生了。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顾问,其职责最开始为皇帝的秘书机构人员,代皇帝起草诏令、批改奏折、拟票(拟定文草)等。最初的内阁设春夏秋冬四辅官,两年后撤之;仿宋制,改设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四大学士,并增置文华殿大学士。诸大学士仅以“辅太子、备顾问”。建文帝改革翰林官制,废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大学士,设学士,将翰林、殿阁学士合而为一。永乐帝继位后,复旧制,并充实翰林官。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永乐帝命解缙、胡广、杨荣等翰林官七人入值文渊阁,协理庶政,是为内阁肇始。

  内阁设辅政大学士若干,并无定数,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增补。以隆庆元年(1567)为例,内阁共有六人,分别为少师建极殿大学士徐阶,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李春芳(二月晋少保、四月晋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郭朴(二月晋少保、四月晋少傅兼太子太傅、九月致仕),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高拱(二月晋少保兼太子太保、四月晋少傅兼太子太傅、五月罢官),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陈以勤(四月加太子太保),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张居正(四月晋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到了万历元年(1573),内阁只有两人,分别为张居正、吕调阳(十一月晋太子太保)。内阁中首席内阁大学士也称为内阁首辅。朱元璋、朱棣时期,由于这两个皇帝比较勤政,内阁大学士一直没有什么权力,对政事也没有太大影响。到明成祖朱棣的孙子明宣宗朱瞻基时期,皇帝的精力没有爷爷和老爹充沛,于是就开始对内阁放权。此后内阁逐渐恢复了以前丞相的权力,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内阁首辅就成了有实无名的宰相。

  从能力上看,明朝的内阁辅臣总体素质普遍较高,譬如连中三元的商辂、著名的“三杨内阁”等,在历史上都赫赫有名,但最具有争议性的却是大改革家张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