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赶考,终入“进士题名碑”

  嘉靖二十六年(1547),张居正再行入京会试,会试以后,再入殿试。这次张居正成功了,中二甲进士,被分配到翰林院担任庶吉士。翰林院是负责编写历史和管理图书的中央政府部门,看似清闲,实际在明朝的政治体制中至关重要。明朝文学与政治人才,往往集中于翰林院,所以翰林院为储备人才的地方,事实上进入中央政府内阁(中枢部门)的官员也大多是翰林出身。

  庶吉士在明初设立,从新科进士中选择文章书法好的担任;开始时,分设于六科,永乐后专属翰林院。殿试后授翰林院庶吉士的人称为“点翰林”。庶吉士在翰林院相当于没有官品的实习生,主要学习、研讨诗文,或钻研朝章国故。新科进士经过庶吉士阶段,才可以授予有品级的官职。庶吉士在翰林院中称“馆选”,学习三年,期满考试后分发任用,称为“散馆”。优秀的庶吉士授编修、检讨等,其余人分别任官。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人们便把庶吉士看作“储相”,也就是内阁的人才储备处,内阁大学士的候补队伍。

  《明史·选举志》言:“成祖初年,内阁七人,非翰林者居其半。翰林纂修,亦诸色参用。自天顺二年,李贤奏定纂修专选进士,由是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南、北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而庶吉士始进之时,已群目为储相。通计明一代宰辅一百七十余人,由翰林者十九。盖科举视前代为盛,翰林之盛则前代所绝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