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会沟通,学会爱:如何消除误解,让亲密关系更稳固
- (美)阿伦·贝克
- 1693字
- 2024-10-29 19:36:35
开放视角与封闭视角
我们观察问题的视角是由多个因素组成的,既包括特定情境的细节,又包括我们赋予情境的意义。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我们的视角是由认识和经历共同塑造而成。因此,肯恩认为马乔丽需要帮助的看法源自他自己的认识,并基于马乔丽缺乏动手能力的过往经历。马乔丽对肯恩看法源于他总是霸道严厉,爱干预别人,爱瞧不起人,对别人指手画脚。矛盾的是,肯恩吸引她的地方恰恰包括他强大的自信和保护欲,这让她更有安全感。然而,她总是隐隐感到自己能力不足,每当她想坚持自己的看法时,这种感觉就会成为她的痛处。尽管双方均出于好意,但他们观点的不一致最终导致了不和。
在正常的交流中,个体的观察视角是完全“开放的”。人们会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而这种印象会随着掌握的信息增多而转变。他们对另一半的印象综合了对方性格中好的方面以及不好的方面。当对方发生改变时,对对方的开放视角也会随之改变,但视角的变化立足于对另一半动机的合理鉴别,而非自己的先入之见。
马乔丽对肯恩的封闭视角仅仅基于她想要独立的强烈欲望,无视了对方的实际动机。肯恩眼下对马乔丽的视角是基于他先前对她的看法。在他以往的印象中,马乔丽是一个喜欢依赖别人的美丽女人。然而,肯恩没有看到马乔丽日渐形成的独立能力。倘若双方都能够以开放的视角看待对方,那么马乔丽原本可以认识到肯恩当时只是想出手帮忙,而肯恩原本可以体会到马乔丽想独立自强的渴望。
无论是封闭视角还是自我中心视角,都是较为主观的界定;人们看待事件的唯一依据是他们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他们对某一事件的印象仅仅基于事件对个人的意义,而完全不去理会事件对其他人的意义。只有当人们从其他人的视角审视某一事件时,才会发现自己已陷入自身思想观念的泥淖中。
比如,在上述的挂画事件中,肯恩认为自己体贴助人。但实际上,他的行为完全是出于自己对“什么有利于妻子”的设想,而没有考虑马乔丽对此的感受。同样,马乔丽仅仅从她个人的视角出发解读肯恩的帮助。她觉得肯恩有意干预自己,并非出于好意。他们两人都封闭了自己的视角。两人的下一步是给对方贴上“不怀好意”的标签:肯恩出手干预不是出于好意,马乔丽不知感恩、不识好歹。
当两人从封闭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看待问题时,冲突便不可避免。尽管肯恩无意去伤害自己的妻子,而是真心想要出手帮助,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妨碍了他看清马乔丽的真正意愿。他的视角是以自身(提供帮助)的意愿为中心,罔顾对方(希望提高独立性)的意愿。同样,马乔丽的视角也以自己的意愿为中心,因此她一味地认为肯恩在干预自己的意愿,而不是在表达希望提供帮助的意愿。
婚姻关系中发生的矛盾会助长并夸大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当伴侣感受到威胁时,出于防范的心理,会采取封闭的视角。当两人透过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观察对方时,他们必定会出现步调不一致的情况。对于两人之间不和的解读,会受到利益冲突、彼此动机的误读以及敌对情绪的影响。当夫妻矛盾是由视角封闭造成时,双方只能够看到对方的不良品质,并妄下定论,对方的不良品质将会造成“灾难性后果”。在本书第9章我们将看到,双方冲突产生的敌意本身是超越最初冲突的问题所在。
导致差异升级为严重冲突的诱因是对对方表现的不良解读。这些负面解读往往会导致敌意的产生,而敌意又会相应产生一些更加负面的意义,最终另一方被负面定性为“泼妇”或“恶霸”。由于采取了封闭的视角,夫妻双方无法相互信任甚至不能认可对方关于现状的看法。记住一点,人们不会自愿采取一种封闭的视角。然而,一旦锁定封闭视角,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便会受其左右。
采取开放视角的人能够接纳对方的思想观念,透过对方的视角来观察现实,因而更容易产生认同。例如,许多父母会以开放的态度来接受孩子的看法,了解孩子的意愿,体会孩子的感受。但即使“开明的父母”有时也会转而采用封闭的视角,将孩子看成是压在自己身上的“负担”,或者认为他们是“坏孩子”。
父母彼此之间的同理心可能要比对孩子的少一些,因为他们认为对方已是“成年人”(也就是说,对方不会做出孩子气的不成熟回应)。矛盾的是,夫妻的愿望、情感和期望大多都是从孩提时代延续下来的,需要受到孩提时代应有的那般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