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反转

处于痴情中时,人往往会无中生有或夸大地解读出对方各种优良品质。乐观的新娘将她的丈夫想象得体贴周到又善解人意;丈夫则期望自己的妻子有责任心且通情达理。在成功的婚姻中,夫妻双方的确可以随着婚姻关系以及各自心智的成熟而不断发展这些优良品质。但在结婚的头几年中,这些优良品质还未形成稳定模式,或者尚未成形。

下列品质是人们希望具备的。

善解人意 尊重对方

有公正心 有同情心

仁慈善良 通情达理

关心体贴 有责任心

慷慨大方

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失望之后,如果人们意识到伴侣不再保持这些优良品质的内在标准(比如不再主动帮助自己,不再对自己表示理解和同情),伴侣以及整个婚姻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就会逐渐颠覆。比如,由于泰德“意识”到凯伦不再关心体贴,他不禁会想:“她让我失望了,我不能指望她做任何事情,不能信任她,因为她靠不住。”同样,凯伦也逐渐认为泰德是一个“独断专行的人”,她的情绪在绝望与愠怒之间波动。

随着这种幻灭感的不断延续,一次次失望似乎足以让他们理直气壮地给对方贴上负面的标签。如果有一次丈夫未对妻子表现出关心体贴,他便是“不善解人意”的丈夫;如果有一次在丈夫期望善意的时候妻子没有满足,妻子便是“不近人情”。如果妻子费尽一生心血,尽职尽责地操持着各项个人事务和事业,而自己的新婚丈夫却每到周日(他的唯一休息日)就去打高尔夫球,妻子对此也会感到身心无力。她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丈夫自私自利,缺乏体贴心和公正心。

同样,当妻子告知丈夫她不想再替他打印商业报告,丈夫会对此大发脾气。他会认为妻子缺乏同情心且不近人情。他原本相信妻子会与自己共同承担创造家庭收入的责任,而妻子拒绝帮他打印报告则表明她背弃了自己对她的信任。

在以上的各个案例中,具体事件的象征意义已超出了其实际意义,进而引发了遭受背弃和拒绝的情绪。正是一方没有采取特定的行为模式,让另一方渴望得到爱与奉献的心深受打击。伴侣会将对方的行为归咎于一些“不良品性”。另外,感到失望的一方认为对方会“恶习难改”。

于是,缺失的优点被解读为截然相反的一面——缺点。

不善解人意 粗暴无礼

无公正心 无同情心

不近人情 不可理喻

不关心体贴 无责任心

自私自利

在现实中,人并非绝对的非此即彼。如果有些人未尽心尽责,也并不表示他们毫不负责;他们或许是因性格上大大咧咧,或者是因办事不严谨,又或者是因做事心不在焉等。人一般并不是非黑即白,而是表现为程度不等的“灰色”。

这种走极端的贴标签方式与后几章中将探讨的“非此即彼”“全或无”的思维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处。这种贴标签方式通常与处于痴情早期阶段时表现出的理想化一样不切实际。

某一次失落的真正原因往往是善意解读,而非恶意解读。比如,马乔丽由于总是事先答应却常常迟到,因而时常被她的朋友们以及她的丈夫指责是无责任心又自私自利的人。她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做事过于尽心尽责,而不是没有责任心。她不喜欢拒绝别人的请求,因此总是做一些超出自己可支配时间的事情。

马乔丽做事认真,希望尽可能做到最好,因此完成手头工作后很难及时赶赴下一件应承之事,答应她丈夫的事情也同样如此。正是因为她想尽力满足肯恩和其他人的要求,才会忽略自己根本无法事事兑现承诺。而对于肯恩和其他人来说,马乔丽的迟到掩盖了她做事尽心尽责的优点。在他们眼中,马乔丽完全是另一番面目——一个“无责任心的人”。马乔丽之所以身处如此境地,部分原因是人们往往只偏执地抓住最初的解读,而不顾其他更加善意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