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冷冰冰

叶芬芬今晚值班。

跟以前一样,她不睡,就不让你睡。她睡着了,叶芬芬也去沙发上眯一会儿。

但是今天跟以前不一样的地方是,今天特别的冷,冷到叶芬芬盖着被子都感觉冷,冷到叶芬芬第一次把门关紧,也不嫌弃难闻的“老人味儿”了。事实上像今天这么冷的天气,叶芬芬没有闻到味道。

可能冰冷的天气让人嗅觉失灵,也可能是叶芬芬习惯了这股味道,身处其中的时间长了,就失去了对味道的敏感。

妗妗还是一如既往的来的晚,叶芬芬8点多从姥姥家骑着电车往回走,今天是被动翘班了。因为虽然叶芬芬闻不到,但是她不想带着这一身的味道,出现在公交车上和办公室里,被别人闻到。

回到家,叶芬芬没有把身上味道最重的花棉袄脱下来,而是穿进门了。

太冷了。

每年这一段最冷的天气,叶芬芬在家都没有什么形象,或者要求可言,就健康的活着最重要。

叶芬芬第不知道多少次觉得,自己的“小太阳”买对了。像今天这种天气,叶芬芬进门,放下白色塑料袋,就坐床上开始吹“小太阳”。这种暖呼呼的风吹到身上,叶芬芬才感觉自己活了过来。

“一会儿中午了,我摊了两个煎饼,你吃吗?”

母亲在叶芬芬门口问。

虽然这种天气,叶芬芬想喝点热的,但是她起不来,离不开“小太阳”的暖风。

“都行。”

叶芬芬没有提要求。有的吃就不错了。要不就要等到中午了,叶芬芬昨天晚上照例没有吃晚饭,听到有吃的,也不挑了,都行。

母亲没一会儿就端过来一个碗,碗里放着两个煎饼,没有蒜,也没有醋,但是有筷子,叶芬芬就干吃了一个多煎饼,觉得身上感觉不是那么冷了。

中午吃饭。

叶路昨天跟儿子过来没回去,住了一晚。

母亲特地做了米饭,炒了土豆,博研喜欢这么吃。

叶芬芬也去盛了米饭,回到客厅吃。感觉上次吃米饭还是一个多月前叶路跟她儿子在这里住的那回。

吃完饭,叶芬芬去厨房放碗。顺便坐一锅水,中午出太阳了,可以照例洗头了。

等叶芬芬洗完头,梳通头发进屋,站到阳光下晒头发,叶芬芬才感觉从昨天一夜没好睡的懵懵的状态中回过神来。

明明小时候熬夜看小说的时候也有,怎么感觉现在伺候姥姥一夜会这么难受呢?叶芬芬有点不解,难道真的是年龄大了,不能熬夜了吗?

“樊虎的娘,咱住的远都不知道,今儿埋哩!”

客厅里,母亲跟叶路坐着,说起了闲话。

“谁娘?”

叶路表示不认识这位“樊虎的娘”。

“就是她家老大那会儿年轻的时候跟你爹一茬,这些年见的少了,人家年轻那会儿做买卖现在在外面买的房子,轻易不回来。就他娘,在西头儿住着的,前两天好好的,说不行就进医院抢救,三天花了十几万,都没抢救过来。”

“咱住的远不知道,你琴大娘早上跟我说的,说人家在医院做手术花了8万,又有抢救用药,总共几天时间就花了11万!就花这些钱也没抢救过来。你说这个钱不是白花了吗?”

母亲每次说起别的老人住院花费的时候总是很激动。

在叶芬芬家所在的村子,一个人去住院手术或者抢救花费上万几万十几万都是头等大新闻,是比谁谁家孩子离婚或者结婚更大的新闻。

至于“白花钱”这个观点,肯定又是在琴大娘家里,这一片儿的老娘们儿在一块儿瞎议论的。

琴大娘对门的邻居,比琴大娘还小十几岁,去年也是身体不舒服,吃不下东西,熬的实在没办法了,在村里输液打针都不管用了,去医院检查,确诊食道癌当天,就把人接回了家,在家熬了十几天人就走了。

琴大娘她们说起她这个邻居,觉得这才是正确的决定。本来已经治不好了,再白花钱干啥?家里孙子孙女都还小,闺女也没结婚,钱都用光了以后咋办?

但是,虽然她们都认同,不去医院花大钱治病才是正确的,也常常对某某明知道不好治还花十几万去治疗看不上,觉得白花钱,但是通过她们对这种类似事件的激烈讨论程度可以看出来,她们还是希望,如果自己有一天需要花很多钱治疗,有人能给她们出钱。

这是现在村里的一种现象。一种是老人自己这辈子没少挣钱,并且钱在自己手里,会舍得给自己做手术。另一种是子女挣了钱,会舍得给老人花钱做手术。

这里说的花钱是指十几万左右。因为叶芬芬还没有听说,村里谁家老人花钱超过20万的。如果有这种事,那应该全村皆知了。毕竟十几万的手术费都够让她们激烈讨论几天了。

再一种就是家庭妇女,子女也就是正常上个班,挣不了大钱的。一般碰到不好治的病—比如食道癌,会直接放弃治疗。即使子女想给治,周围的亲戚邻居也会过来阻止,她们满心满口的为你好的语气劝你,没有那个能力,就别充“大尾巴狼”了。

虽然现在村里对治病这件事花费的议论不停。但叶芬芬知道这是件好事。

因为在农村,很多事情都是“约定俗成”的。越多人花费越多,形成的对固有的冲击越大,以后对享受救治权利也会更自由。

村里的“约定俗成”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比如离婚这件事。“离婚”这件事,在十几年前二十年前,是真的被所有人所不容的。叶芬芬知道的第一例离婚事件,是琴大娘的大闺女。她的离婚,在村里形成了绵延不绝的讨论,那会儿琴大娘家里人真的在村里有一种抬不起头的感觉。直到她家大闺女再婚,村里人也没有停止对她的议论。直到后来村里出现了第二例、第三例离婚事件,大家的注意力才从第一例离婚事件中转移出来,去讨论新出现的离婚事件。后来离婚的人越来越多,理由也越来越五花八门,村里人才接受“离婚”这件事,会以一个相对平常心的心态来面对。

从满村议论纷纷到“平常心”面对离婚这件事,村子里的人,经过了十几二十年,才接受。

又比如“婆媳关系”和“姑嫂关系”。这是平常生活中,仅次于离婚事件的八卦。谁家婆婆媳妇吵架或者媳妇跟闺女不对付,也是村里人津津乐道的事情。最早的婆媳关系出了名的是大大娘家。吵过几次,打过一次,后来以大大娘出门打工,这段被人津津乐道的八卦才停歇。后来的旺的娘和媳妇的不说话的婆媳关系,和琴大娘跟惹不起的媳妇之间的婆媳关系,都是这几条街,被人讨论好多年的八卦。

还有村里的“八卦联盟”。母亲只是村里“八卦联盟”的编外人员,她不在吃瓜一线,往往事情发生很久了,她才从琴大娘的嘴里听说。琴大娘是吃瓜一线人员和八卦集散中心,只负责吃瓜和传播八卦。真正的“八卦联盟”核心人员,是琴大娘房前面的邻居,邻居的对门,以及邻居的邻居。她们三位常年活跃在吃瓜一线,打听并传播制造着整个村的八卦内容。

以前叶芬芬在老房子住,每次回自己家都要通过这几位“核心人员”的眼睛,压力山大。但是现在叶芬芬家搬离了风暴中心,叶芬芬每天上班可以不通过别人家门口直接出村,不知道省的被别人议论多少。

二十年前是“八卦联盟”的巅峰期。联盟的核心成员都是孩子会有会跑了,不用自己操心,她们就可以整个下午坐在一起,一边打麻将一边东家长西家短的说个没完。谁家姑娘见面少不了她们的掺和。不去逗出来一箱火腿肠和一袋糖果是不会罢休的。二十年前的火腿肠和糖果是稀奇东西,家里一年也不会买一次,她们经常几个人联合起来,逗过来见面的女婿的钱去买这些东西,然后几人把东西一分,四个兜儿装的满满的回家。

现在好一点了,因为经济的发展,以前在村里大树下打麻将说笑的人,现在也找厂子上班挣钱了,没有功夫再成天的打麻将说闲话了。

虽然叶芬芬偶尔会想念小时候通过那棵大槐树时,几个年轻媳妇声振整条街的爽朗笑声。

现在村里几乎没有闲人。大人小孩,不是在上班,就是在上学,想看到以前那种满街人的现象是没有了。就是过年都回来,街面上人也很少。

人少了,八卦就少,以前村里那种“约定俗成”都没有议论的人了,当然约束就少。

村里的风气越来越文明,大家都自己管自家事儿,不再过多的议论别人。但是相对的“人情味儿”也少了。

平常见面就是笑一笑,打个招呼,或者干脆在车里呼啸而过,招呼也不用打。过年过节也要衡量一下,是选择停一天,少挣一天钱?还是继续上班,反正每年都要过年过节,挣钱要紧,节日过不过不打紧。

以前哪个村过会,那个村儿有亲戚的一家老小都要去,现在都忙着上班上学,亲戚家赶会一家能有一个人送个东西露个面这是关系很好了。

过年也越来越多人,工作不挺,很多人选择全勤奖挣钱。

现在干脆连鞭炮也没有了,过年最重要的气氛没有了。

好像是越文明,越寂寞萧条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