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猎头的业务模式

1.猎头的三种模式:KA、PS、MPC

(1)KA(大客户)模式

这是最传统的猎头模式,也是大部分猎头公司采用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以客户为中心,组建团队,消化客户的所有职位,无论这些职位是哪个职能部门的。该模式属于“重度垂直”的模式,对客户有求必应、有需必达。

这种模式的逻辑是:先开发客户,拿到客户的职位需求,根据职位需求寻找候选人,是从客户端开始到找到候选人结束的线性流程。

KA模式的好处是客户开发压力不大,有几个客户就足够一个猎头团队运作。在房地产行业,就存在几家只服务一个客户就做到几千万元的猎头公司,真是将KA模式做到了极致。在互联网行业,也有几家猎头公司在阿里巴巴一家公司做到上千万元的……虽然是屈指可数的几个案例,但是也能看出KA模式的端倪,就是组建一个比较强的团队,专注、努力完成某个大客户的所有招聘需求。

KA模式的第二个好处是客户稳定,如果能够在一家大客户不断成单,客户对猎头公司是有一定依赖性的,完成的职位多了,交往就更加密切,就能展开更多深入的合作,形成良性循环。说到底,无论哪个企业的HR都不希望有难以管理的一大批供应商。

KA模式第一个弱点是客户提供的岗位五花八门,总有一些岗位是不熟悉甚至是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需要从零开始找人。往往这些岗位的人不好找,不仅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还有可能一无所获,猎头顾问是否有意愿或者有能力持续投入是个问题。

KA模式的第二个弱点是候选人资源不能重复使用,难以形成大部分候选人资源的“闭环”。猎头顾问在找人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很优秀的候选人,但是客户用不上。这些候选人没有其他去处,沉淀在猎头顾问的电脑里,无法转化为猎头顾问的生产力。

KA模式第三个弱点就是抗风险能力低,一旦猎头依赖的KA客户有什么闪失,如业务量骤减,岗位需求暂停或取消,就会直接导致猎头业务瘫痪,当年的金融行业猎头就出现过类似的危机。

KA模式下很多顾问都不会BD(Business Development,商务拓展),因为只要做好几个客户就有足够的业务量了。有些猎头公司的老板认为客户是最重要的资源,就源自KA模式思维方式;甚至有些猎头公司的老板为了防止猎头顾问流动带走客户,不仅不让顾问做客户开发,甚至不让顾问接触客户,导致顾问的客户开发和客户管理能力得不到培养和发展。

KA模式对数据库的依赖性是比较大的,但是,如果认为有丰富的数据库就能做好猎头,就走向另一个极端了,因为猎头的工作更多的是对需求的匹配,即企业需求与人才需求的匹配。

(2)PS(Proactive Specialization,主动专注)模式

这种模式是从候选人端开始,在猎头顾问入职之后,就确定某个职能方向,在此职能方向上需要寻找500名左右正在看机会的活跃优质人才,然后将这些人才各方面的情况详细了解清楚、记录在案,然后寻找适合这些候选人的岗位。每年都会有部分候选人找到了新机会,所以猎头顾问需要动态管理优质人才的清单。

PS模式有独具特色的流程,不再以客户的需求为起点,而转为关注人才,以人才的发展为起点。通常是:锁定职能条线→条线Mapping(意为:做人才地图)→人才接触并互相信任→识别出潜在候选人→形成候选人池子→向企业Floating(意为:做人才推荐,Floating原意是漂浮的意思,这里是将候选人发给好几个客户,以争取成单的机会。Floating真正的名字是Market Candidate Out或者Revert Candidate to Mar-ket,就是“主动把候选人推荐给企业或者客户”)→与企业签订人才协议→长期提供所负责条线的优秀候选人。

PS模式的逻辑是从候选人端开始,为候选人寻找适合的岗位。PS模式要求猎头顾问有良好的销售能力,对他们来说,某个职能条线的候选人资源库建立起来之后,最重要的工作是寻找客户。PS模式平均职位产值是比较高的,因为候选人职位都相对较高的缘故,每成功一单收费都比较高。

PS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专注,顾问只专注一个职能,而且很可能是专注这个职能总监级别以上的岗位。

PS模式一般是需要精耕细作的,比如一家猎头公司可能有几十个做设计岗的顾问,每个顾问只负责设计岗中的某个方向,或只负责城市中的某个区域,需要深度细分。PS模式的顾问很少有不会Mapping的,只有在专注的岗位中Mapping做得足够全面充分,准备好足够多、足够好的“子弹”,才能够玩转PS模式。

PS模式开发客户很可能是不走HR部门,而是直接联系Line Man-ager(直线经理)。这也正常,因为Line Manager很可能就是候选人未来的同事(甚至是上司或下属),而且本身就有可能是顾问的候选人。但是,顾问直接和Line Manager联系,可能会让HR诟病。

PS模式最大的问题往往是没有稳定的大客户合作,“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是常态,无法建立稳定的客户关系,而且无法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

PS模式的另一个弱点是,因为顾问只专注某一类特定岗位,使得很多顾问的视野不开阔,跨出这个领域,他们的了解往往是较为欠缺的;但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里比别人做得深入,推荐人才的速度比别人快,确保他们有足够的竞争力。

PS模式的思维是“点”式的,而KA模式的思维是“面”式的。PS模式保证最大限度地为人才的职业发展保驾护航,同时让顾问工作更有“幸福感”,因为顾问专注一个条线、一个领域,不像KA模式的顾问什么职位都做。

在PS模式下,顾问可以重复地利用候选人,以“标本”的形式向企业提供人才。由于专注,能够收获更多的行业知识与人脉,于是就会出现越做越容易、越老越吃香的情况。这大大降低了顾问的心理压力,提升了顾问的幸福感。

总结两种模式的特点:

KA模式以客户为导向,所以一家企业会给予多个职位,承接的职位量较大,对接窗口稳定,猎头会尽量满足客户的所有职位需求,而且头部客户用人标准高,有着较高的维护成本,猎头公司很难维系很多这样的客户。

PS模式以候选人为导向,提倡大量Floating同质化人选,把人才“库存”快速“消耗”掉,所以需要尽快BD适合候选人的客户。它是多客户同步运作模式,把一个候选人尽量多频次推荐出去,从而获取最高的成功率。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建议运用“KA+PS”相结合的模式,有几家长期合作的头部大客户,并持续开发能够提供同质化岗位的众多中小客户,两者之间取长补短,提高猎头业务的抗风险能力。

(3)MPC(Most Placeable Candidate,优质候选人)模式

这种模式是从PS模式中分化出来的,最适合某些候选人稀缺的领域,候选人很少,但客户需求旺盛,比如AI、大数据、算法、无人驾驶、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领域;某些高精尖的领域也适合这种模式,比如医药研发科学家、投资并购领域的高管、外资背景资深律师;还有一些独特的大型机构一把手也适合这种模式,比如某城市综合型大学的校长、某城市知名医院的院长等。

对于这些职位,猎头顾问接到职位需求后要保持理性和冷静,因为找到人选是很困难的,不一定做成。对待这种职位的正确做法是,先去找到有愿意考虑机会的候选人,再去找职位会容易很多,而且往往这类背景优秀的候选人很容易敲开客户的大门,让BD变得容易。

虽然市场上有越来越多的新兴猎头公司采用这种模式,但是转型成功的案例并不多,因为这些猎头公司的老板基本上都是PS模式下的外资猎头公司出来创业的猎头顾问。

其实,没有一种模式是绝对正确的,只能说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场景下,某种模式具有适合性。在职能领域,无疑PS模式效率更高;在行业领域,KA模式更适合;在高精尖领域,MPC模式更有优势。

做细分行业的猎头公司,可以考虑在客户层面上采用KA模式;在职能层面,根据不同的职能细分顾问,深度Mapping,培养顾问开发客户的能力。当出现寻找新机会的高端候选人,如果现有的客户没有适合的岗位,则帮助候选人寻找其他潜在的雇主。

猎头公司应该培养顾问形成业务“闭环”的思维和能力,如果团队具备这种思维和能力,KA模式与PS模式的组合与转换就会相得益彰。

MPC模式并非适合所有的顾问。首先,MPC模式的顾问要善于钻研,要敢于和高管沟通。MPC模式寻找客户不能通过HR,直接联系Line Manager甚至企业老板会更有效。对于稀缺人才,即使没有岗位,很多时候企业也可以为其设一个新岗位。MPC是开发客户的利器,是突击的工具。

适当的模式很重要,各种模式各有优缺点,不能生搬硬套。但是,作为有志向的顾问,需要了解各种模式的优缺点,在不同场景下灵活运用、融会贯通,才能发挥各种模式的最大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