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学管理,讲德语

一周前,我在维也纳参加“全球第六届德鲁克论坛”,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伟大的转型”。来自48国家的400多名代表济济一堂,用两天的时间探讨在这个巨变的时代,政府、非营利机构和企业应如何转变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自2009年起,每年在德鲁克的故乡维也纳都会举办“全球德鲁克论坛”,以纪念这位现代管理学之父。“全球德鲁克论坛”是世界顶级的管理论坛,是高手云集的平台,从世界级管理学者到欧美大企业的高管,每个人讲着自己的语言,谈论着自己的看法,得出自己的结论。他们相信自己谈的都是“伟大的转型”。

论坛最后由哈佛商学院的克里斯滕森教授(“颠覆性创新”的鼻祖)做总结发言。他说:“这两天各位讲了太多的‘好点子’,我都无法复述各位的观点,因为大家使用各自的语言,所以我们擦肩而过。”他讲了一个故事,他的《颠覆教室》一书的共同作者迈克尔·霍恩参加一个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是“如何改善我们的学校”。佛罗里达州州长杰布·布什对迈克尔说:“你发言当中有一个非常好的概念叫‘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我是否可以在未来的演讲中借用你这个概念?”迈克尔发现杰布·布什的发言里有三张幻灯片很好,他对布什州长说:“你的演讲中有三张幻灯片也很好,我可以借用一下吗?”布什说:“当然可以。”这样,他们交换了各自的幻灯片。后来布什去找西弗吉尼亚州长,看看他的讲稿当中是否有可以借用的东西。后来他们坐下来,将所用的词汇标准化,结果不到两个月,这些美国学校教育改革的发起者都讲着同样的语言。因此,克里斯滕森教授建议:“我们应该统一我们的管理语言,应该把德鲁克的语言作为我们的标准语言,我们应该借用德鲁克的概念来表达我们的思想。因此,我们可以使用他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专注于我们正从事的事业”。

同为人类,我们为什么使用不同的语言?根据《圣经:创世纪》第11章的记载,“人类相互理解,故可齐心协力建造巴别塔通天,上帝迁怒于人类通天之欲,令人世间有万种语言,巴别塔顷刻瓦解”。

17世纪认识论重要代表人物洛克认为,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流思想,是把一个人头脑里的代码传递到另一个人头脑里这样一种信息传递过程,但“除非一个人说的话激活听众头脑中他说话时使用语词所代表的相同概念,否则他说的话就不能被人理解”。沟通的前提是人们有着共同的认识,使用共同的语言,可通常而言,这又恰恰是我们最缺乏的东西。为此,2005年,我曾经在《IT经理世界》上发表过“德鲁克管理思想精髓(德鲁克的1358)”[1]一文,将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做过一次系统的梳理,旨在构建管理语言和统一管理思想。

德鲁克管理思想精髓(德鲁克的1358)

“德鲁克的1358”涵盖了管理的定义、管理的任务、管理者的工作和企业的目标,从四个不同的纬度透视管理。

管理的定义涉及企业的使命,而企业的使命是确定远景、优先顺序、战略、计划、工作安排的基础,企业只有确定了使命才能取得绩效。管理的三大任务中的每一项都有其自身的重要性。管理企业之所以有其重要性,是因为企业是一个经济机构。然而,使工作富有成效、使员工富有所成就感之所以有其重要性,是因为社会并不是一个经济机构,而是仰赖管理来实现其基本的信念及价值。管理企业的社会影响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器官不会存活得比其效命的身体还长,而企业正是社会的一个器官。所谓管理者的工作,那就是所有管理者,不论他们担任什么职位,不论其有何级别和地位,都必须做的一些工作,是各种管理者共同的工作,也是管理者特有的工作。管理者唯有了解自己的五项工作,才有可能改善和提高自身的绩效。管理企业就是平衡各种各样的要求和目标,这需要进行判断。寻找一个目标,实质上是寻找一种无须进行判断的魔术般的公式。但是,用公式代替判断的企图总是非理性的,正是由于企业这种特有的性质,才使得这样做需要有多项目标。设定目标时,需要三种平衡:目标必须与可达成的获利能力取得平衡;必须在短期和长期的需求之间取得平衡;各目标之间也要取得平衡。同时,同一领域内的预期绩效之间,以及不同领域内的预期绩效之间,也都必须建立权衡关系。以上这段文字是我在2005年写就的。

2014年的11月,应机械工业出版社的邀请,我为2007年哈佛商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人与绩效:德鲁克管理精华》写推荐序。我惊讶地发现,该书六个部分的主题与我总结的德鲁克管理精髓高度的一致。这六个部分的主题如下:

第一部分 什么是管理

第二部分 什么是管理者

第三部分 什么是企业

第四部分 为绩效而组织和管理

第五部分 管理者如何用人所长

第六部分 根植于社会和文化中的管理

以上六个部分的内容涵盖了“德鲁克的1358”。我想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也会根据自己的读书心得总结和概括出德鲁克管理精华。

企业为何而存在

我想着重谈一下我对“什么是企业”以及“企业为何而存在”的看法,因为这正是德鲁克与众不同的地方。作为社会生态学家的德鲁克认为,企业是提供某种社会功能的组织。美国企业家亨利·福特基于自身的创业实践,一针见血地指出,“农业、工业和交通是最基本的社会功能,是它们把世界连接在一起,没有它们,社会群体生活就不可能实现”。

西方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企业的目的是利润最大化。而德鲁克则认为,企业的目的是创造客户。我把德鲁克这个观点解释为: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为客户提供产品或服务,让更多的人享受现代文明成果。对此我有切身体会。1990年我在美国自费留学,每月最大的生活开支就是越洋电话。当时我买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最优惠的电话卡,美国西部时间14点是北京时间早6点,一分钟一美元。我每次给妻子打一个多小时的越洋电话,要花近100美元。现在我们只要在电脑上安装Skype软件,就可以免费通话,不但可以听到声音,而且还可以看到对方。1993年摩托罗拉的“大哥大”要几万元一部,只有很少的人才有,而现在一部手机只需几百元,因此中国人有12.4亿部手机。人们的连接与沟通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与频繁,“自媒体”的时代也应运而生。

惠普的创始人戴维·帕卡德对企业为何而存在,与德鲁克有着相同的看法。让我们听一听这位美国企业家是如何看待企业存在的目的。“我首先谈一下公司为什么存在,也就是说,我们为什么要办公司。我想许多人错误地认为,办公司就是为了赚钱。虽然赚钱是公司的重要成果之一,但是我们必须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我们必然会得出如下结论,即一批人走到一起,并以我们所说的公司的形式存在,以便能够集体地成就一番单靠个人力量不能成就的事业,即为社会作出贡献——这句话听起来一点也不新鲜,但却是至关重要的。留意一下周围的企业界,你仍会发现一些人只对金钱感兴趣,对其他事情漠不关心。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潜藏在追逐利润背后的实际动力是一种要做一点事情的欲望,如生产一种产品或提供一种服务,总而言之,是要做一点有价值的事情的欲望。因此,让我们在牢记这一点的基础上讨论一下惠普公司为何存在的原因。我们存在的真正目的是向公众提供某种独特的、有用的东西,从而为社会作出贡献。”

亨利·福特认为:“商业的职能是应该是为消费者提供产品,而不是为了赚钱或投机。”中国企业家曹德旺在总结他30多年的创业心路历程时说:“我一直认为,企业家的责任有三条:国家因为有你而强大,社会因为有你而进步,人民因为有你而富足。做到这三点,才能无愧于企业家的称号。”由此可见,企业作为社会的公器,其目的必须存在于企业之外。基于对德鲁克思想和现代企业的多年研究,我得出结论是:企业存在的终极目的是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

一门深入,终身实践

净空法师在谈到许多人学佛都没有修成正果的关键的原因,就是不断更换佛经,今天读《金刚经》,明天读《地藏经》,每本经书只读了前几页。为此,净空法师的忠告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当下,许多人学管理也是支离破碎地学,他们以畅销书为读本,什么畅销读什么,读了十几年畅销书,最后对管理的认知还是碎片化的。为此,我的建议是:一门深入,终身实践。这一门就是德鲁克的管理学。1998年德鲁克在“金融服务:不创新,就灭亡”一文中指出,“金融服务业的事业理论就是:银行不是与金钱有关的行业,而是与信息有关的行业”。我们今天看到互联网金融正在挑战传统金融,而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就是金融的数据化。这两年O2O的商业模式也势不可挡,而O2O的实质也是商业的数据化。弄懂了德鲁克,也就弄懂了管理。因此,学管理,讲德语。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老师彼得·德鲁克,以纪念他诞辰105周年。

那国毅

2014年11月19日于德鲁克的故乡维也纳

[1] 本文已收录在我的《百年德鲁克》一书中,该书已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