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床综合评估

(一)沟通与宣教

一切来自沟通。问诊的目的包括针对康复目的收集信息、建立良好关系、解答患者的疑问并了解其主要诉求,评估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尽量获取家属的支持,评估患者对疾病、药物、康复的了解程度并予以有针对性宣教。对患者提出要求时,应以鼓励和指令方式为主,尽量避免指责。建议以“还有什么想问我的吗?”作为结束谈话前的最后一句话。

注意询问患者主观意愿:对自己的病情持怎样的态度?最想通过康复解决哪些问题?有何影响患者康复参与性的外部环境?家庭成员的支持情况等。

(二)临床评估

1.基本情况 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姻、是否独居。

2.主诉

3.现病史

(1)主要症状

1)呼吸困难(患者可表达为“气短”“气促”“喘憋”或“呼吸困难”)

诱因:爬楼、平地走、买菜、做饭、洗澡、穿衣、平躺、其他。

症状特点:时间、频率、持续时间、程度(说话时是否能完成一个句子)、是否有特殊姿势(端坐呼吸、斜卧呼吸、转卧呼吸等,转卧呼吸即翻身后症状可缓解)。

伴随症状:咳嗽、喘鸣、疼痛等。

相应问卷:mMRC量表、BCSS量表。

2)咳嗽

诱因:冷空气、吸烟、闻异味、接触油烟或刺激性气体、活动、其他。

症状特点:时间、频率、程度。

伴随症状:喘鸣、疼痛、呼吸困难、咳痰、咯血(颜色、血量)。

日咳痰量:一茶杯、半茶杯、一汤勺、很少。

痰液性状:唾液、黏液、黏脓、脓性、泡沫性、鲜血、特殊质地、特殊气味。

相应问卷:CAT评分、莱斯特咳嗽生活质量问卷。

3)胸痛:是否存在危及生命的急性胸痛,如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气胸、肺栓塞等。

诱因:呼吸、活动、其他。

症状:疼痛性质、部位、持续时间、发作频率。

伴随症状:气短、咳嗽。

(2)其他症状:包括水肿、声音嘶哑、活动耐量下降等。

(3)其他情况:包括一般情况、功能水平、运动水平、食欲、体重、睡眠、大小便。患者目前的功能水平(如厕、穿衣、洗漱、进食)、日常生活中是否需要他人帮助、是否需要辅助工具(步行器、轮椅、手杖)或氧疗设备(便携式制氧机)。

(4)用药史:必须遵循临床指南,在足量、足疗程的最佳药物组合及辅助治疗基础上开展康复,以减轻运动诱发症状及运动相关风险。记录呼吸科及心脏科药物使用情况,以及是否曾采用适宜干预手段,如氧疗、运动、注射疫苗、戒烟、心理、营养咨询等。

4.既往史 目的是评估呼吸系统以外的医学原因引起的氧转运系统问题及相应的风险。如怀疑存在任何导致氧转运体系的异常,应完成相应科室会诊,评估其病情是否稳定,并完成相应的标准化治疗。

(1)心脏血管评估: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功能不全、瓣膜病心律失常、高血压、胸腹主动脉瘤。

(2)外周血管评估:颈动脉狭窄、下肢血管狭窄、急性血栓或栓塞事件。

(3)消化及营养评估:胃食管反流、营养不良。

(4)内分泌与代谢:糖尿病、甲亢、骨质疏松、肥胖症。

(5)血液系统:贫血、血红蛋白病。

(6)骨骼、肌肉:骨质疏松、骨骼畸形、关节病、肌病。

(7)心理:抑郁症、焦虑症。

(8)外伤史:骨折史。

(9)手术史: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起搏器、血管支架等植入史。

5.个人史

(1)生活习惯:是否吸烟(吸烟指数、是否戒烟)、饮酒、静坐的生活方式等。

(2)运动习惯:患病前、后运动水平(是否喜爱运动、运动类型、每周运动次数、每次持续时间、强度),运动中有无不适(胸痛、下肢酸痛、呼吸困难)。

(3)环境安全:是否有电梯、是否与人同住、是否独自开车。

6.体格检查 康复前细致而有重点的体格检查很重要,细节(如管路位置、皮肤伤口)有可能影响到具体康复处方的制定和调整。

(1)生命体征:体温、心率、呼吸次数、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

(2)身体围度测量

1)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我国标准:BMI 18.5~23.9为正常,BMI 24~27.9为超重,BMI≥28为肥胖,BMI<18.5为低体重。

2)体脂率=(身体脂肪总重量/体重)×100%。体脂率是指人体内脂肪重量在人总体重中所占的比例,有助于判断肥胖程度,常用测量方法有水下称重法、双能X射线吸收法(DEXA)、皮褶厚度法、生物电阻抗法。不同测量方法各有其评价体系。

3)去脂体重(FFM)=体重×(1-体脂率)。FFM是体内非脂肪组织的重量,与体内的代谢密切相关,其中肌肉组织占较大比重,可反映慢阻肺患者的肌肉质量和运动能力。

4)腰围:是直立位肋缘与髂前上棘中点的水平围长。腰围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即中心性肥胖)程度的最简单、实用的指标,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为腹部脂肪蓄积的界限。

5)臀围:是臀部向后最突出部位的水平围长。

6)腰臀比指数(waist-hip ratio,WHR)=腰围/臀围,WHR能反映患者的中心性肥胖程度,一般正常男性<0.90,正常女性<0.85。

7)对于营养较差的患者,还可以测皮褶厚度,常用的测量部位有肱三头肌、肱二头肌、肩胛下、脐部和髂骨上部等,以肱三头肌皮褶厚度最常用。具体测量方法为:被测者取立位或坐位,双上肢自然下垂,取左侧肩峰至鹰嘴突连线中点的上方2cm处,用拇指和示指沿上臂长轴捏起皮褶,然后用游标卡尺进行测量,一般应测量3次,取平均值。青年男性皮褶厚度一般为13.1±6.6mm(中位数为11.4mm),青年女性皮褶厚度一般为21.5±6.9mm(中位数为20.8mm)。

8)肢体周径:大腿髌骨上缘以上15cm处,小腿髌骨下缘以下10cm处,一般双下肢差值≤1cm,两侧差值超过1cm提示周径大侧可能存在DVT风险。

(3)一般情况

1)面容:有无呼吸窘迫、鼻翼扇动、口唇发绀;

2)体位:是否为强迫卧位、端坐位、前倾坐位;

3)体型:消瘦、肥胖;

4)是否吸氧,吸氧条件如何;

5)身上是否有静脉管路、气管切开套管,管路位置如何。

(4)胸部检查

1)视诊:正常胸廓前后径与横径之比为1:(1.4~2),肋角<90°,肋骨与脊椎后方呈45°。注意是否存在三凹征。斜裂的体表投影自第2至第4胸椎旁起,走行至腋中线第5肋间,至前方肋软骨第6肋间结束。横裂的体表投影从右侧腋中线第4肋间水平走行,并稍稍向上至前方右侧第4肋间结束。

2)膈肌活动度及胸廓活动度。

膈肌活动度(肺下界移动度):右肩胛线处,平静呼吸时,叩诊找到肺下界的位置,进行标记,嘱患者深吸气屏气,再次叩诊,当由清音变为浊音时,即为深吸气时的肺下界的最低点,做标记。两点之间的距离为膈肌的活动度,正常为3~5cm。但该值并不绝对,而是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测量胸廓活动度:双手置于第5肋间水平,男性大概在正对乳头下,女性在乳房下缘,深呼气和深吸气间的胸围差,正常值>2.5cm。

3)叩诊:记录肺部叩诊音。

4)听诊:记录各听诊区异常呼吸音。

7.辅助检查

(1)化验:血常规、生化(白蛋白、前白蛋白、空腹血糖、血脂)、肌钙蛋白(cTnT)、NT-proBNP、D-二聚体(D-dimer)、糖化血红蛋白(HbA1c)、动脉血气分析。

(2)检查:常规心电图、心脏超声、肺功能(通气功能、弥散功能,必要时可加测FeNO或CaNO)、胸部X线片或胸部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