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仝小林微医辨惑传习录
- 朱向东 赵林华 黄飞剑
- 2871字
- 2021-12-24 10:56:34
八、风热证新识
【医论精华点睛】
仝小林对风寒证和风热证认识:风寒证和风热证(感冒、咳嗽),是感邪不同而感受相同,即针对自觉“着凉”后出现的风热征象,并不存在感寒“化热”。风热证传统有之,关键是怎么解释“化热”,我认为不存在“化热”,只是机体感觉着凉了,实际上是热邪。可以把感受外邪的风热证叫作“外感风热证”,而“风寒点火,郁热喷发”叫作“郁火风热证”,这样,就可以直接指导治疗。前者,银翘散、桑菊饮类加靶药;后者,升降散、防风通圣散类加靶药。
【医论现场再现】
仝小林:大家如何看待风寒证和风热证?我认为风寒证和风热证(感冒、咳嗽),是感邪不同而感受相同,即针对自觉“着凉”后出现的风热征象,并不存在感寒“化热”。风热证传统有之,关键是怎么解释“化热”,我认为不存在“化热”,只是机体感觉着凉了,实际上是热邪。可以把感受外邪的风热证叫作“外感风热证”,而“风寒点火,郁热喷发”叫作“郁火风热证”,这样,就可以直接指导治疗。前者,银翘散、桑菊饮类加靶药,后者,升降散、防风通圣散类加靶药。
王 蕾:是否可理解为:风寒点火、郁热喷发的关键就在于体内郁热正蓄势待发,借外感风寒之邪束在肌表,郁火借正气抗邪外出之机,从窍夺门而出?因此,郁火风热证,虽有口干、黄涕、黄痰,治疗不能骤然就用清气化痰丸这些清内热药物,应选用升降散、防风通圣丸这些外散内清之品。之前我们讨论到为什么很多僵持的病态往往在外感后,通过治疗外感而病情缓解向愈,是否就是借身体抗邪外出之势(或从汗、或从涕、或从咳、或从二便),药物助机体一臂之力,祛除伏痰、伏饮、郁火、血瘀?
仝小林:外感,打破僵局,启动了自调,元气是根本,药物是助力。
王 蕾:是的,震荡理论,启动机体内调,一旦推入自调轨道,体内大药就显灵了!身体进入自调轨道,外感是个触发,同时机体自身正气不能太弱,起码要有抗邪之力。
许运明:运用升降散、防风通圣散治疗外感怎么认识把握?到底是外来的风热之邪与银翘、桑杏证的风热有异,还是内有郁火,受风寒反迅捷使郁火喷发?我的疑问是:若外邪是同样的风寒或风热,为什么常常许多患者在一个短时间表现为共同的“郁火”?我们碰到的这类是否是“风毒”?它的致病特点是感邪既闭肌腠,又迅捷引发机体极度抗邪,形成郁火弥漫三焦的?
仝小林: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有没有外感风热之邪?我认为,风热之邪,应当是存在的。但风热,不是机体能够感受到的自然界的风和热,而是一种可以导致风热证出现的邪气(病原微生物)。因为:①风热是感受了风寒进而化热,这个说法,显然解释不通。②像说风寒感冒“着凉了”一样,风热感冒是“着热了”,显然也与临床不符。那么是否可以这样认为:感冒,无论风寒、风热,“着凉”是机体的共同感受,但邪气(病原微生物)不同,有的致病后使机体表现为风寒证,有的是风热证,这和传统的治疗,用银翘散等没有区别。只是传统认为,是感受了自然界的风和热,这与机体实际的感受是不同的。至于郁火风热,是一种需要和外感风热区别并独立出来的证型,是升降散、防风通圣散的适应证。换句话说,风热证是否可以分为外感风热和郁火风热两大类?无论哪个季节的风热证,即使夏季,患者似乎都只是说“受凉了”,发烧、嗓子痛、咳嗽。
许运明:那就是在理论上,您打算将“风热”从外感致病因素中剔除,将不同致病微生物统称为“风寒”,然后根据机体的不同反应、不同病机、形成的不同证候进行论治?
仝小林:环境的热和寒,是物理因素,而病原微生物是生物因素。许多病原微生物本身就在你的体内(窍内)。环境的变化常是病原微生物活动乃至致病的诱因。而机体免疫力又是病原微生物的制约。所以,环境、病原微生物、机体免疫力三者,未病时,是三角稳定。我个人感觉,环境因素中,风寒最多,其次是燥,而热则少见。比如暑热,见的不是感冒,而是中暑。从机体状态讲,同是感受风寒(环境),一般多表现为风寒证感冒,而郁火之人,则表现为风热证感冒。至于从病原微生物角度,我想请教王蕾老师,风寒感冒的病毒或细菌或其他微生物,与风热感冒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是否有规律性的不同?
王 蕾:仝老师,风寒、风热的病原学文献未看到,个人的观察,风寒多病毒,风热偏细菌。
仝小林:这个感觉很重要。病毒、细菌平时也都在体内,只是在免疫力低下时“发飙”。细菌,多见风热感冒;病毒,多见风寒感冒,这方面需要查查文献,可能会有很强的规律。至于环境,以“受凉”的主诉最为常见。许老师,您是否赞同将风热咳嗽分成两类:外感风热证和郁火风热证。
许运明:完全赞同!郁火风热证的存在其实是客观的。需要斟酌的是一系列理论怎么完善。风热咳嗽分两个不同证,具体命名可以再推敲一下。感觉郁火风热命名上反映了病理特点,但“外感风热”命名要推敲。
仝小林:是否可叫作“肺卫风热”,病位在呼吸系统。
沈仕伟:风热咳嗽分肺卫风热和郁火风热,后者为内有郁热,外感风寒,对应方子为升降散、防风通圣散。那么前者肺卫风热,对应银翘散、桑菊饮?有风热之邪吗?临床所见疱疹性咽峡炎或链球菌性咽炎,这类患者有时是接触传染,并非受凉,表现出便是风热之证,是否可以说明此为风热之邪?另外,风寒化热,临床似乎也可以见到,有些人开始感冒鼻塞、流清涕、恶寒,因免疫力下降病毒感染,没过多久继发细菌感染,鼻涕转黏稠、转黄,开始咽部不适、咽干、咽痛,恶寒消失,这是否为风寒化热的过程?
仝小林:风寒证化热是经常见到的,麻黄汤和大青龙汤即是转化过程的例子。但是风热证到底是环境的风热引起,还是风寒引起?如果是风寒环境作为诱因,决定因素还是病原微生物,那就不是化热了。我认为,讨论风热咳嗽和风热感冒,从病因、病机到治则治法、选方用药,都是最难的。其关键在于对病因的认识和传统认识存在分歧。①同为治咳靶药,有症靶(咳嗽)和证靶之分;如风寒咳嗽用前胡、百部、苏子、紫菀、款冬花等,风热咳嗽用枇杷叶、桑叶、牛蒡子等,而杏仁、贝母、甘草等,则风寒、风热都可以用,为症靶之药。②清宣润收,是风热咳嗽急性期总的治则治法。早期以清宣为主,兼顾润收;后期以润收为主,兼顾清宣。既不要后期清宣太过,也不要早期润收太过。③普通感冒和流感的不同之处在于传染性。普通感冒一般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时易感,故治疗时注意扶正;流感外邪强大,注意防范和祛邪。④传统认识和许老师等的疑虑,主要是有无风热之邪?怎样由寒化热的?这的确是最为费解的。我个人认为,我们现在遇到的风热感冒和叶天士、吴鞠通时代并无两样,甚至病邪都是相同的,只是古人对风热的解释出现了问题,以致后世难以理解。实际上,同为感冒,风寒和风热,是两种不同的邪气(病毒等微生物),但从机体的感觉上,都是风寒(着凉了),而不是感觉风热(着热了)。但由于邪气的性质(病毒)不同,所侵黏膜的病位不同,故风寒、风热的证候不同。即风热感冒或风热咳嗽的证候形成,是感受了“风热”之邪气(病毒等微生物),但机体的感受仍是风寒(着凉了)。这样,就可以把风热咳嗽分为两类:一类是银翘散类疏风散热加靶药;一类是防风通圣散类,专门用来治疗“风寒点火,郁热喷发”,再加治咳靶药。这样,感觉会比较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