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寒冷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一、寒冷地区疾病的特点
(一)气候对疾病的影响
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规律与气候环境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临床资料表明,不少疾病具有季节性,即这些疾病每年都发生于同一个季节里,我们常把这种受气候影响的疾病称为“季节病”。还有许多疾病是因气象条件的变化而发作、流行或加重,我们称其为“气象病”。
中国东北地区属寒冷地带,冬季漫长而严寒干燥;夏季短暂而高温多雨;春秋两季非常短促,属过渡性季节。在地理位置、海陆分布、大气环流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下,气候呈现为雨热同季、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变化较大的中温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特征。尤其黑龙江省,冬季相当漫长,且四季气温变化较大,昼夜温差较大,加之近年来大气污染、环境破坏等因素,不仅使人的抵抗力下降,呼吸系统容易受病毒侵袭,致使普通感冒(伤风)等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较高,而且往往导致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肾病、冠心病、心肌梗死、肺源性心脏病、哮喘、气管炎等疾病的发病率较高。
(二)饮食与生活方式对疾病的影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高纬度的地理环境和寒冷气候等自然因素,形成了寒冷地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冬季漫长而寒冷,居民室外活动量减少,适宜冬季的运动项目受限,农村居民普遍有住火炕的习惯,喜欢用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来抵御严寒,如喝烈性酒、涮火锅、食用(猪、牛、羊等)肉类和黏豆包等高热耐寒食品在北方已成风气。长期高热量饮食,冬季活动量减少,使健康受到很大影响。由于冬季漫长,无霜期短,新鲜蔬菜较南方少,居民习惯晒干菜、渍酸菜、腌酱菜等,导致长期高盐饮食。这些习惯一方面造就了东北地区居民的高大体壮、性格豪爽的特质,另一方面也存在无节制和负面的影响,如喜饮烈酒、喜食咸菜,导致东北地区成为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痛风的高发地区。长期高盐饮食损害心肾,血钠浓度上升,身体为平衡体液浓度而保持大量水分,易发生肺水肿,增加气管阻塞的风险。长期饮酒、食高脂高热量食品,会导致肥胖痰湿体质。外有寒冷环境,势必损伤阳气;内有湿热脂膏,势必壅塞气机。基于这种特殊的外因与内因互相影响和作用的结果,形成了东北寒冷地区居民的独特体质,同时也形成了以呼吸、心血管、内分泌、神经等系统疾病为主的疾病谱。
二、寒冷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病特征
东北地区地处北方寒冷地区,有喜食肥甘厚味、口味重、多食盐、饮用辛辣烈酒的习惯,而这种饮食习惯会导致心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疾病;加之东北人性格豪放,喜欢交往聚餐,大碗吃酒、大碗食肉亦是常态。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及发病特点分析,此次东北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病例较多,有基础疾病和合并症的重型病例较多,病亡率较高。
因此,在东北寒冷地区,心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患者,一旦患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情进展迅速,重症、危重症较多,救治困难,康复比较慢,危险性也明显增高。
三、寒冷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特点
(一)临床表现
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潜伏期为1~14天,多为3~7天。
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1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衰竭等。值得注意的是,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部分儿童及新生儿病例症状可不典型,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或仅表现为精神弱、呼吸急促。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
从目前收治的病例情况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往往病情危重,预后较差。寒冷地区发展为重症的病例较多。患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孕产妇,临床过程与同龄患者相近。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
(二)实验室检查
1.一般检查
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可见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肝酶、乳酸脱氢酶(LDH)、肌酶和肌红蛋白增高;部分危重患者可见肌钙蛋白(TnT)增高。多数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升高,降钙素原(PCT)正常。严重者D-二聚体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重型、危重型患者常有炎症因子升高。
2.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
(1)病原学检查:
采用RT-PCR或/和NGS方法,在鼻、咽拭子、痰和其他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粪便等标本中可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其中下呼吸道标本(痰或气道抽取物)更加准确。标本采集后应尽快送检。
(2)血清学检查:
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多在发病3~5天后开始出现阳性,IgG抗体滴度恢复期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高。
(三)胸部影像学
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
(四)临床分型
1.轻型
临床症状轻微,影像学未见肺炎表现。
2.普通型
具有发热、呼吸道等症状,影像学可见肺炎表现。
3.重型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
(1) 出现气促,呼吸频率(RR)≥30次 /min。
(2) 静息状态下,指氧饱和度(SpO 2)≤93%。
(3) 动脉血氧分压(PaO 2) /吸氧浓度(FiO 2)≤300mmHg(1mmHg=0.133kPa)。
(4) 肺部影像学显示24~48小时内病灶明显进展>50%者按重型管理。
4.危重型
符合出现呼吸衰竭,且需要机械通气,或出现休克,或合并其他器官衰竭需ICU监护治疗情况之一者。
从寒冷地区目前收治的病例情况看,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多数为重型或危重型,治疗时应视呼吸困难以及血氧饱和度下降情况,采取呼吸支持、有创机械通气以及循环支持等方法,同时针对基础疾病对症支持治疗。根据中医辨证,可选择中医药治疗方法,以起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保护脏器功能,纠正电解质紊乱、减轻机体微循环障碍与组织纤维化程度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