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颅裂及脑膨出

【概述】
颅裂(cranioschisis)发生率为新生儿的1/6 500~1/2 500,系胚胎3~4周时神经管闭合障碍引起,好发于中线部位。本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2∶1。显性颅裂可合并脑膨出(encephalocele),系颅内结构经颅骨及硬膜缺陷向颅外膨出的一种先天性发育畸形。根据膨出物的内容不同,可分为:①脑膜脑膨出,内容物为脑脊液、脑组织和脑膜;②脑膜膨出,内容物为脑膜和脑脊液。
【临床特点】
隐性颅裂一般没有临床症状和体征。显性颅裂常因膨出物部位及大小不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80%的脑膨出发生于枕部,其他部位可见于顶部、额筛部、鼻咽部等。临床表现为头部包块,哭闹时包块增大或包块内压力增大,还可伴有颅脑其他发育异常,如小脑畸形、丹迪-沃克畸形、胼胝体发育不全等。鼻咽部脑膨出,80%合并胼胝体发育不全。
【影像检查技术与优选】
CT分辨率高,对颅骨结构可清晰显示,CT冠状位重组、横断扫描可准确、清楚的显示颅骨裂,尤其对颅底组颅裂的骨缺损情况的显示具有明显优越性;MRI对膨出内容物软组织分辨率较高,可更好的判断颅外疝出物与脑膜脑组织的关系,并可发现脑积水、脑室扩大及蛛网膜囊肿等畸形,对诊断极有益处。MRA可准确提供膨出物与正常组织存在的血管关系,发现血管移位及异常分布,为手术提供重要指示依据。
【影像学表现】
1.X线
颅骨的X线片检查可以确定颅骨缺损的部位、大小。隐性颅裂多为边缘光滑的圆形或类圆形骨缺损区,一般不大。而脑膜膨出的缺损区多为卵圆形、圆形或梭形,大小不定,边缘规则,骨缘可翘起。
2.CT
典型表现为颅骨缺损、经颅骨缺陷向外膨出的肿块以及周围脑实质结构的紊乱,几乎均位于中线区(图2-3-3,图2-3-4a~c)。闭合型脑膨出包块扁平,另有部分患者膨出物体积可超过整个颅腔。
3.MRI
典型脑膨出在T 1WI上表现为脑组织、血管、脑室进入膨出物内(图2-3-4),但是骨性边缘显示欠佳。T 2WI是诊断胎儿期脑膨出的重要序列,能够很好地鉴别脑组织、血管和脑脊液,优于T 1WI。增强检查,囊内实质性结构与颅内脑实质强化程度一致,且与颅内相连。
【诊断要点】
CT检查能发现骨质缺损,但对膨出内容物性质的判定价值有限。MRI为首选检查方法,对于典型病变能够明确诊断。婴儿期诊断鼻额部脑膨出需要注意前颅窝底骨化情况,出生时前颅窝底多为软骨,仅部分骨化,2岁时达84%骨化,不能视为脑膨出。
【鉴别诊断】
本病主要与实性婴儿型肌纤维瘤病、颅骨膜血窦、脑疝鉴别。实性婴儿型肌纤维瘤病表现为颅骨的实性、溶骨性病变,CT平扫显示起源于颅骨或硬膜的边缘锐利肿块,呈软组织密度,增强扫描明显强化,MRI呈长T 1、长T 2信号。颅骨膜血窦表现为扩张的头皮静脉经导静脉与硬膜窦相沟通,临床查体呈质软、凸出的头皮肿块,常位于前额区接近中线位置。脑疝为颅内高压或外伤引起的继发性颅脑病变,小儿少见,病程较短,临床症状较重,常位于外伤部位或枕骨大孔。
图2-3-3 颅裂及脑膨出
a.CT平扫三维重组图像显示枕骨巨大骨缺损;b.CT平扫轴位图像示小脑经骨缺损向外膨出
图2-3-4 颅裂及脑膨出
a、b.同一患儿,CT平扫显示额骨骨缺损,右侧额叶、脑脊液经骨缺损向外膨出;c、d.另一患儿,MRI平扫T 2WI显示颅内脑脊液经盲孔膨出于左侧鼻腔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