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影像医学?儿科卷(第2版)
- 李欣 邵剑波
- 1046字
- 2021-12-18 00:04:15
第三章 颅骨疾病
第一节 颅骨骨折
【概述】
颅骨骨折(fracture of skull)为颅骨受暴力作用所致骨结构改变,在儿童期可为意外伤、虐待伤或产伤所导致。
【临床特点】
儿童期最常见骨折类型为线样骨折,约占所有类型骨折的70%,多发生于顶骨。由于儿童期颅缝尚未闭合,颅骨骨质薄、弹性大,可发生凹陷骨折、颅缝分离、生长性骨折等特殊类型损伤。生长性骨折指婴幼儿期发生颅骨骨折后,骨折线不随时间愈合,反而逐渐增宽或出现骨质缺损,系由于骨折断端分离并合并硬膜撕裂时,软脑膜-蛛网膜疝入骨折断端形成柔脑膜囊肿,骨折断端处骨质随囊肿内脑脊液搏动而发生压力性萎缩所致。合并颅内结构损伤时,可出现颅内压增高及神经系统体征。
【影像检查技术与优选】
CT骨窗和薄层重建图像是显示骨折的最佳方法,除此以外,CT还能显示骨折相邻脑组织受损情况。MRI检查通常不用于急性颅脑损伤,当怀疑有CT无法明确的脑损伤时可以行MRI检查。
【影像学表现】
1.CT
线样骨折表现为颅板连续性中断,可伴有断端错位,骨折线僵直、锐利、长短和走行不一,可跨越颅缝累及多骨(图2-3-1a)。凹陷骨折在婴幼儿期又称乒乓球样骨折,颅板呈圆锥形内凹,常无骨折线(图2-3-1b)。颅缝分离表现为颅缝增宽、错离,可单独发生或与骨折并发,好发于人字缝,也见于矢状缝及冠状缝(图2-3-1c)。生长性骨折表现为颅骨缺损,边缘硬化,骨缺损区可见含脑脊液的柔脑膜囊肿形成(图2-3-1d)。
2.MRI
可显示颅内损伤情况。
【诊断要点】
CT是诊断颅骨骨折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暴力直接作用区域的颅骨形态异常是最直接的证据。婴儿期线样骨折有时非常纤细,且可能与扫描平面平行,很容易漏诊,三维重组技术能更好地观察骨折的形态。婴儿期颅缝较宽,颅缝分离的诊断可通过与对侧或其他颅缝对比以明确。凹陷骨折需要测量骨质陷入深度,对手术复位很有帮助。
图2-3-1 颅骨骨折
CT,a.线样骨折,右侧顶骨骨折线自后外侧囟向上延伸;b.凹陷骨折,左侧顶骨颅板呈圆锥形内凹,无骨折线;c.颅缝分离,左侧枕乳突缝、顶乳突缝及部分人字缝增宽;d.生长性骨折,左侧顶骨骨折断端增宽,脑损伤后脑脊液间隙进入其中
骨折发生时,尚需注意观察是否合并颅内出血、脑挫伤等颅内损伤情况,必要时行MRI检查以进一步明确。另外,多发新旧骨折同时存在时,可能提示为虐待伤所致。
【鉴别诊断】
儿童期颅骨线样骨折的诊断,首先需要与颅缝、软骨联合变异相鉴别,熟悉这些变异的表现对诊断非常重要。颅缝、软骨联合变异边缘光滑,因与颅骨骨化发生有关而有其特定的发生部位和走行,据此可帮助鉴别。此外,颅缝分离也可以发生于尚未闭合的正常颅缝、软骨联合及变异中,应避免误诊为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