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弥散性轴索损伤

【概述】
弥散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一种以脑白质轴索弥散性损伤为主要特征的脑组织损伤。当头部受到钝性暴力作用时,由于头部运动所产生的剪切力、牵张力和旋转力的综合作用,即由于外伤使颅脑产生旋转加速度和/或角加速度,使脑组织内部易发生剪力作用,导致神经轴索和小血管损伤。早期表现为广泛的脑挫裂伤、出血、脑水肿,可有脱髓鞘改变,继而出现脑软化,最终囊性变。
大体病理显示急性期DAI的灰白质交界处及白质区弥漫或成簇的小针尖样出血灶。恢复期脑白质萎缩,脑室扩大,髓鞘变性。镜下见弥散性轴索断裂,轴浆外溢而形成轴索回缩球,伴有小胶质细胞簇形成。毛细血管的损伤造成脑实质和蛛网膜下隙出血。脑实质常有不同程度的胶质细胞肿胀、变形,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弥漫性脑肿胀。
【临床特点】
受伤时头部处于运动状态,伤后立即发生昏迷或躁动不安,持续时间长,恢复缓慢。轻症者可有逆行性健忘、头晕、头痛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重者可呈持续性植物状态。
【影像检查技术与优选】
MRI对DAI的诊断明显优于CT,特别是DWI和SWI序列,对较小病变及微出血灶的敏感性较高。
【影像学表现】
1.CT
急性期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灰白质界限模糊、消失。脑实质内见单发或多发的小出血灶、蛛网膜下隙出血、脑室内积血,可合并脑挫裂伤、硬脑膜外血肿或硬脑膜下血肿等其他类型颅脑损伤。脑实质内单发或多发出血灶直径多< 2cm,主要见于灰白质交界部、胼胝体周围、脑干上端、基底节及内囊区,占位效应不明显。蛛网膜下隙出血多见于脑干周围,特别是四叠体池、环池以及幕切迹周围。根据受创伤程度的不同,脑实质出血、脑室及蛛网膜下隙出血、弥漫性脑肿胀可单独发生,也可合并出现。
2.MRI
非出血性脑病灶,T 2WI、T 2 FLAIR 序列较T 1WI更为敏感,表现为高信号。出血性病灶,T 2WI呈低信号,周围可见高信号水肿区,T 1WI呈等信号或高信号。轻度DAI表现为皮质或皮质下区局限性病灶。中度DAI表现为双侧大脑半球白质内点片状出血、蛛网膜下隙出血、脑水肿等。重度DAI,还可有基底节、胼胝体、脑干和小脑等部位的损伤(图1-5-8)。
【诊断要点】
询问病史,受伤时患者头部处于运动状态,伤后立即发生昏迷或躁动不安。查体无明确的神经系统局灶性损害的定位体征。CT与MRI显示双侧脑白质弥散性肿胀、水肿、脑灰白质界限不清,无中线移位,重症表现为严重的意识障碍、去大脑僵直状态、抽搐。
【鉴别诊断】
DAI应注意与脑挫裂伤鉴别,DAI的出血部位与外力作用部位无关,发生于胼胝体、灰白质交界区、脑干及小脑,直径多< 2cm、呈椭圆形及斑点状。脑挫裂伤的出血多见于着力或对冲部位,呈斑点状或不规则形,可> 2cm,常累及皮质。凭借典型影像学表现可资鉴别。
图1-5-8 弥散性轴索损伤
a、b.MRI平扫FLAIR序列 双侧额叶、右侧枕叶、脑干、胼胝体区多发高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