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影像医学?儿科卷(第2版)
- 李欣 邵剑波
- 2244字
- 2021-12-18 00:04:37
第二节 解剖学
胸部以胸廓骨质及软骨为支架,胸廓外面覆以肌肉、乳腺、筋膜等软组织,内面衬以胸内筋膜构成胸壁。胸壁和下方的横膈共同围成胸腔,横膈为胸腹腔的分界。胸腔的两侧容纳肺和胸膜囊,中部为纵隔,内含心脏和大血管、气管、食管等。
一、气管与支气管
气管(trachea)位于喉与左、右主支气管分叉处的气管杈之间,起自环状软骨下缘(平C 6下缘),向下至胸骨角平面,新生儿在T 3~T 4胸椎水平,到10岁降至T 5水平。气管在新生儿长约2~3cm,至成人时已增加3倍以上。
支气管(bronchi)是由气管分出的各级分支,其中一级分支为左、右主支气管。右主支气管与左主支气管的区别:前者短而粗,嵴下角小,走行较陡直,故儿童的支气管异物多见于右侧支气管。有时肺上叶支气管可以由气管直接发出,称气管性支气管,为气道的发育变异。
在肺门处,左、右主支气管分为次级支气管,进入各肺叶,称为肺叶支气管。左肺分上下两叶,故左侧有上叶和下叶支气管;右肺分上、中、下三叶,故右侧有上叶、中叶和下叶支气管。肺叶支气管进入肺叶后,再继续分出第三级支气管,称肺段支气管,其亦是肺段划分的依据。全部各级支气管分支形成树状,称为支气管树。肺段以下支气管分支,依次排列是肺亚段支气管及各级分支,肺小叶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囊泡、肺泡)。
儿童气管、支气管的软骨柔软、缺乏弹性组织支撑作用,故其管腔相对狭窄,其内黏膜血管丰富,纤毛运动差,清除力薄弱,故易被感染。婴幼儿气管软骨软弱,可以因为气道插管后出现局部发育障碍,导致气管软骨软化症,形成狭窄;毛细支气管无软骨、平滑肌少,平滑肌在3岁以后才发育。
二、肺
儿童肺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单位与成人相同。肺呈圆锥形,但两肺的外形有差异,右肺宽而短,左肺狭而长。左侧斜裂由后上斜向前下,将左肺分为上、下2叶;右肺由斜裂和水平裂将右肺分为上、中、下3叶;也有双肺均为4个肺叶的报道。肺门是肺与纵隔之间的通道,即支气管、血管、淋巴和神经进出之处。支气管肺段是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分布区的全部肺组织的总称。左、右肺分别有10个肺段。但有时左肺出现共干肺段支气管,故往往左肺为8个肺段(表3-1-2)。
肺小叶是肺的基本功能单位,也是大体解剖能观察到的最小单位。在2岁前仍保留为原始的单房囊形态,6岁时发育接近成人,7~12岁发育完善。肺小叶主要分布在肺表面,呈尖端指向肺门,底部朝肺表面的锥体形,大小不一。小叶支气管及伴随的小叶动脉从小叶中心进入。小叶之间有小叶间隔,主要是疏松的结缔组织,其内有小叶静脉和淋巴管分布。小叶支气管又可分出3~5支终末细支气管,其支配的范围为初级肺小叶,又称腺泡,由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等组成,均有换气功能。新生儿时直径为1.5mm,7岁时为4mm,成人为7.5mm。肺泡之间的肺泡孔2岁以后才能出现,所以婴儿无侧支通气。
儿童特别是婴幼儿肺的结缔组织丰富,弹性组织发育差,血管丰富,间质发育良好而肺泡数量少,故肺的含血量多而含气量少,因此,易发生感染、肺不张、间质性肺炎及肺气肿。
表3-1-2 两肺各肺段名称
三、肺血管
肺动脉(pulmonary artery)为功能性血管,其分支在肺门先位于支气管前方,后转向后方。其在肺内的分支多与支气管分支伴行,直至分支进入肺泡隔,包绕肺泡壁形成肺泡毛细血管网。而肺静脉与支气管的关系不太密切,收集富含氧气的血液后,于两侧各汇成2支肺静脉,在两侧气管和肺动脉的前后出肺门汇入左心房。引流相邻两肺段静脉血的段间肺静脉属支可作为肺分段的标志。
左、右侧支气管动脉为营养性血管,通常有1~4支,左侧主要起自胸主动脉或主动脉弓,右侧主要来自第3~5肋间后动脉。在肺门处支气管动脉分支相互吻合,广泛交通成网。进入肺内后紧密伴随支气管走行,经肺段门进入肺段内,形成1~3支肺段支气管动脉,最终在支气管壁的外膜和黏膜下层分别形成滋养支气管的毛细血管网。
四、胸膜
胸膜(pleura)是衬覆于胸壁内面、膈上面及肺表面的一层浆膜。被覆于胸腔各壁内面的称壁胸膜,覆盖于肺表面的称脏胸膜,两层胸膜之间密闭、呈负压的腔隙称胸膜腔。壁、脏胸膜在肺根处互相移行,移行处两层胸膜重叠形成的三角形皱襞称肺韧带。新生儿及婴儿期胸膜腔相对宽大。壁胸膜固定不够坚密,易于伸展,胸膜薄且较易移动。
五、纵隔
纵隔(mediastinum)是两侧纵隔胸膜间全部器官、结构和组织的总称。正常纵隔略偏左,为上窄下宽、前短后长的矢状位。其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胸段脊柱,两侧为纵隔胸膜,上起于胸廓上口,下止于横膈。纵隔分类方法较多,解剖学常用四分法。该方法是在胸骨角水平面将纵隔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下纵隔分为三部分,心包前壁前方与胸骨体之间为前纵隔;心包前、后壁之间称为中纵隔;心包后壁后方与胸段脊柱之间称后纵隔。在儿童,胸腺是纵隔内重要组织结构,位于上纵隔,其质地柔软,不推移压迫邻近结构。正常小儿胸腺大小及形态变异较大,且与年龄及营养状况相关。胸腺厚度随年龄增加而减小,0~10岁平均厚度约1.5cm,10~20岁约1.0cm,正常不超过2.0cm。
儿童纵隔相对于成人,在胸腔内占据较大空间,因此肺的扩张易受到纵隔的限制;又因纵隔组织柔软而疏松,故当胸腔大量积液、积气时常易发生纵隔器官的移位而引起心血管功能障碍。
六、胸廓
胸廓形态与肺充气状态、胸壁软组织和骨骼的发育以及呼吸功能有关。新生儿胸廓前后径与横径相仿,肋骨呈水平状,使其呈桶状,随年龄的增长,横径发育快于前后径,1岁以后胸廓逐渐形成圆锥形。膈位置较高,并且6个月龄内左膈高于右膈,随年龄的增长,膈肌逐渐下降,6个月龄至1岁双膈同高,随后,大多数左膈低于右膈。
(何 玲 冯 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