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

1.病史
子宫内膜癌多见于绝经后妇女(70%)和围绝经期妇女(20%~25%),40~45岁以下妇女占5%~10%。询问病史时应重视以下发病高危因素:
(1)初潮早、绝经晚者。
(2)无排卵型异常子宫出血、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生殖内分泌疾病患者。
(3)不孕、不育患者。
(4)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患者。
(5)卵巢颗粒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等功能性肿瘤患者。
(6)长期使用外源性雌激素者,特别是应用无孕激素对抗的雌激素替代治疗(ERT),或长期应用他莫昔芬(tamoxifen)者。
(7)有子宫内膜癌家族史,有乳腺癌、卵巢癌病史,或多发癌、重复癌倾向者,林奇综合征者等。
对有发病高危因素的女性应密切随访,对其应进行常规筛查,若有阴道不规则流血等症状出现时应及时行子宫内膜活检以明确诊断。
2.症状
有的子宫内膜癌早期患者可无任何临床症状,子宫内膜癌常见症状如下:
(1)阴道流血
1)绝经后阴道流血:
大多数患者有绝经后阴道流血,绝经期越晚,发生子宫内膜癌的概率愈高。
2)围绝经期和40~45岁以下妇女阴道流血:
主要表现为月经紊乱、血量增多或不规则阴道流血。
(2)阴道排液:
阴道分泌物流出增多,可为浆液性或血性。
(3)下腹或腰骶部疼痛及其他症状:
下腹或腰骶部疼痛可由宫腔积液或积脓引起,晚期则因癌肿扩散可导致下肢肿痛、静脉血栓形成甚至消瘦、贫血和低热等恶病质表现。
应重视阴道流血、排液等症状。有以上症状女性均应考虑有无子宫内膜癌的可能性,应及时进行妇科检查及其他相关检查。
3.体征
(1)全身检查:
注意有无贫血、淋巴结肿大、静脉血栓形成,有无肥胖、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其他重要脏器疾病。
(2)妇科检查:
排除阴道、子宫颈病变的出血,以及因炎性感染引起的排液。早期盆腔检查多正常,晚期可有子宫增大、附件肿物、宫旁增厚以及远处转移的相应体征。
4.辅助检查
(1)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子宫内膜癌首选的辅助检查方法,属于筛查方法。超声检查包括经腹超声检查和经阴道超声检查。临床推荐经阴道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可了解子宫大小、宫腔内有无异常回声、内膜厚度、肌层有无浸润、附件肿物大小及其性质等。绝经后妇女内膜厚度<5mm时,其阴性预测值可达96%。
(2)细胞学检查:
细胞学检查是子宫内膜癌筛查方法。子宫颈和阴道脱落细胞学涂片检查发现子宫内膜癌阳性率很低,子宫腔细胞学涂片检查阳性率较高,推荐非月经期或阴道出血量少时应用子宫内膜刷进行子宫内膜取样,制片方式推荐使用子宫内膜细胞学法(ECT)。
目前不主张对普通女性进行常规子宫内膜癌筛查,推荐用于有发病危险因素的高危患者。
(3)子宫内膜活检:
为确诊子宫内膜癌的标准方法,包括内膜吸管活检、诊断性刮宫和宫腔镜下活检。
子宫内膜活检的指征包括:绝经后或生育期女性不规则阴道出血排除宫颈病变者;持续阴道排液排除阴道和子宫颈炎症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子宫内膜异常增厚(绝经后>5mm)或宫腔赘生物者;对有发病危险因素,怀疑子宫内膜癌者。
子宫内膜吸管活检,有10%左右的假阴性,吸管活检是目前欧美国家门诊患者的常用方法,在国内开展较少,尚需积累临床应用经验。
诊断性刮宫和宫腔镜下活检是最可靠的内膜活检方法,若高度怀疑子宫内膜癌,或者患者具有典型症状,即使子宫内膜活检阴性,仍应考虑在麻醉措施下再次全面诊刮或宫腔镜检查,以免漏诊。
宫腔镜检查已广泛应用于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可直接对可疑部位进行活检,提高诊断准确性,避免常规诊刮或吸管活检的漏诊。经超声检查子宫内膜无明显增厚或病变者;呈内膜息肉样变者;或经诊刮活检阴性,仍有反复出血者适宜采用宫腔镜检查活检。膨宫液可致部分癌细胞经输卵管进入腹腔,是否导致腹腔种植尚存争议。
(4)MRI、CT、PET-CT影像学检查:
为准确评估病情应选用MRI、CT或PET-CT等检查。
MRI能够清晰显示子宫内膜及肌层结构,对于判断肌层浸润深度和是否累及子宫颈的准确度优于CT,应为评估子宫内膜癌肌层侵犯深度和子宫颈间质累及的首选方法。
CT检查对子宫早期病变诊断价值有限,对盆腹腔淋巴结转移诊断较为敏感,诊断价值与 MRI相似。
盆腹腔MRI、CT检查,应选用强化方式。为排除胸部病变可选用普通CT检查。
PET-CT较少用于初诊患者,可疑出现复发转移时可考虑PET-CT检查。
(5)肿瘤标志物检查:
子宫内膜癌无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在有些晚期患者或浆液性癌患者,CA125可能升高。CA125明显升高者,提示有可能存在子宫外病变,治疗前升高者应作为术后监测指标。CA125升高需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腹膜炎症、其他器官上皮性肿瘤、放射性损伤等相鉴别。
(6)其他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包括血液常规检查、血液生化检查、肝肾功能检查、心肺功能检查等,应特别注意血糖、糖耐量、血脂、血凝指标。
5.确诊依据
子宫内膜活检、转移病灶活检、术后切除标本病理学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癌的金标准。
6.鉴别诊断
子宫内膜癌需与子宫颈癌、子宫肉瘤、输卵管癌、卵巢癌、子宫内膜息肉、黏膜下子宫肌瘤、异常性子宫出血、老年性阴道炎等相鉴别。
7.遗传咨询和检查
5%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与遗传有关,此类子宫内膜癌平均发病时间要比散发性子宫内膜癌提前10~20年。对于年龄<50岁,尤其是有子宫内膜癌和/或结直肠癌家族史的患者,应考虑进行遗传咨询和检查。
首选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是否存在DNA错配修复缺陷(d-MMR),或者是检测肿瘤是否存在微卫星不稳定(MSI)。d-MMR需要涵盖所有的错配修复蛋白,包括:MLH1、MSH2、PMS2,以及 MSH6。 上述检查出现异常的患者,需要进一步行林奇综合征的基因突变检测。如果患者有明显的子宫内膜癌和/或结直肠癌家族史,即使上述检查结果正常,也需行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查。
普通女性一生中罹患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在2.6%左右,而林奇综合征女性则高达50%~60%。因此,对于林奇综合征女性,每年都应常规进行妇科查体、经阴道超声检查以及子宫内膜活检。林奇综合征女性完成生育之后,可考虑施行预防性子宫切除术。林奇综合征女性每年亦应常规进行结直肠镜检查排除结直肠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