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染病预防控制技术与实践(第2版)
- 董柏青 景怀琦 林玫 吕炜
- 3893字
- 2021-12-18 02:46:49
第五节 不同传播途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以不同的传播途径,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导致传染病的传播。一些病原体侵入易感宿主的途径比较单一,但许多病原体可通多种途径传播。不同的传播途径,也决定了不同的传染病有一些相对独特的流行特征。
一、经空气传播
经空气传播包括经飞沫、飞沫核、尘埃、气溶胶等传播。对环境抵抗力较弱的流感病毒、百日咳杆和脑膜炎双球菌常经飞沫传播,因而传播局限于传染源周围。经飞沫传播只能累及传染源周围的密切接触者。飞沫核则可向远处飘散,结核杆菌、白喉等耐干燥的病原体可经飞沫核传播。结核杆菌和炭疽杆菌芽孢等对外界抵抗力较强的病原体则可通过尘埃传播。气溶胶是分散悬浮于空气中的液体或固体微小颗粒,也是病毒和细菌空气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经空气传播的大多数传染病流行特征为:
(一)传播广泛,发病率高
相对而言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其方式多、速度快、较难阻断,病原体较易经呼吸道侵入易感宿主,造成传染病的广泛传播,因而发病率高。如2009年6月的全球流感大流行,造成全球20%~30%的人群感染,其中10%~15%的人群发病,死亡人数超过28万。2017年WHO估算全球肺结核发病率为133/10万。
(二)季节性明显
大多数呼吸道传染病季节性明显,虽然不同病原体所致疾病的高发季节略有不同,但一般而言冬、春季为大多数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如常见的流感、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但少数呼吸道传染病季节性并不明显,如肺结核,为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全年均有病例发生而无明显的高发季节,仅在早春略高;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季节性也不明显。
(三)少年儿童、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多见
总体而言,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即儿童的呼吸道感染发生频率相对于成人,如5岁以下儿童的平均急性呼吸道感染率为5.6% ,其中以1岁以下儿童的感染率最高,达6.1%。成人急性呼吸道感染发病率为2.2%。流感一般流行时,儿童及老人发病率较高;我国肺结核45岁以上发病率升高明显,老年人发病率最高。带状疱疹是潜伏在宿主机体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复活而出现临床症状,通常多见于40~70岁人群。
(四)受居住条件和人口密度的影响
居住拥挤和人口密度大的地区高发,在一些拥挤的公共场所如学校、车站、临时工棚、监狱等较易发生。学生和医护人员往往是急性呼吸道疾病的高发人群。
(五)在未免疫预防人群有周期性特点
一些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在未免疫预防人群可呈周期性升高,如流行性腮腺炎可常年发生或流行,在无免疫预防的情况下,通常每隔7~8年有一个流行周期;支原体肺炎每隔数年出现发病率增高或流行的表现。
二、经水或食物传播
经水或食物传播的传染病包括许多肠道传染病和某些寄生虫病,个别呼吸道传染病也可通过食物传播。
(一)经水传播
饮用水污染和疫水接触均可能造成传染病传播。
1.经饮水传播的疾病常呈暴发流行。其流行特征为:
(1)有饮用共同水源史,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如污水渗入破损的自来水管网,城市高层楼房蓄水池的二次污染等,导致饮用被污染自来水的人群发生相关传染病的流行、暴发。
(2)在水源经常受到污染处病例终年不断。如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村民日常使用未经处理、消毒的自备水源(井水等),水源水容易受到粪便、污物或地面污物等污染,同时村民存在喝生水等不良习惯,可致当地导致经水传播的传染病频频发生。
(3)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差别,饮用了被病原体污染的水的易感者,均有可能发病。
(4)停用污染水源或采取消毒、净化措施后,暴发或流行即可平息。近年来由于大力改善供水和排水设施、加强粪便和垃圾处理等,经水传播的传染病也相应大幅下降。
2.经疫水发生的传播通常是由于人们接触疫水时,病原体经过皮肤、黏膜侵入机体。其流行特征为:
(1)患者有疫水接触史,发病有职业差异。参加水田劳动、洗菜、放牧、捕鱼等劳动者,接触在被鼠类和家畜尿污染的水体机会多,容易感染钩端螺旋体,因而发病常见。
(2)疾病有季节性、地区性。洪水季节,大片土地和房屋被淹没,在雨季,低洼地区,如池塘、河沟、道路等积水,均增加人群接触疫水及感染机会;在夏季,在江河、池塘、水库游泳或玩水也易被钩端螺旋体感染。
(3)大量易感者接触疫水时可致暴发或流行。洪水泛滥时,鼠类栖息地及其排泄物、家畜排泄物、家畜饲养场的积水和泥土等被洪水冲洗,导致钩端螺旋体污染范围扩大,易感人群由于长时间与洪水接触,容易造成大流行。
(4)加强疫水处理和个人防护,可控制病例发生。如减少或消灭储存宿主及其滋生场地,以减少钩端螺旋体污染水体;改造农田、改变水质,使之不适合钩端螺旋体长期存活、杀灭水中或土壤中的病原体等;接触水体的劳动人员穿戴好防水靴和手套等,可大幅度降低发病率。
(二)经食物传播
当食物本身含有病原体或受到病原体的污染时,可引起传染病的传播。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主要有:
1.患者有进食某一食物史,不食者不发病;由于生吃或半生吃受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1988年1~3月上海市发生甲型肝炎流行,仅2~3个月患者多达31万人。
2.一次大量污染可致暴发。2011年,以德国为中心的欧美国家发生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0104:H4感染暴发,造成3 816人感染。经调查,由于埃及同一进口商供应的某批次的葫芦巴豆种子受到肠出血性大肠杆菌0104:H4污染,而人们因生食用受污染的葫芦巴豆种子发制的芽苗菜而被感染。
3.停止供应污染食物后,暴发可平息。而加强饮食管理、消灭苍蝇的工作等,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也得到有效控制。
4.食物多次被污染,暴发和流行可持续较长时间。
三、经接触传播
(一)直接接触传播
在没有外界因素参与下,易感者与传染源直接接触而造成的传染病传播,如性病、狂犬病等。
(二)间接接触传播
易感者接触了被传染源的排出物或分泌物污染的手或日常生活用品等而感染所造成的传播。许多肠道传染病、体表传染病及某些人兽共患病可通过间接接触传播。经间接接触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
1.大多呈散发,同住者可呈现病例聚集现象,如托幼机构常出现因日常接触传播而发生细菌性痢疾病例。
2.卫生条件较差、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地区发病较多。如2007年广西某少数民族村寨发生一起细菌性痢疾疫情,导致121例患者,经调查为日常接触传播和苍蝇携带传播而引起。
3.加强传染源管理,严格消毒制度,注意个人卫生,可减少此类传播。
四、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传播方式包括机械携带和生物性(吸血)传播。
(一)机械携带
节肢动物通过接触、反吐和粪便排出病原体,污染食物或餐具,感染接触者。如肠道传染病病原体伤寒沙门菌、痢疾志贺菌等可以在苍蝇、蟑螂等体表和体存活数天,由其机械携带污染食物等,进而感染易感人群。
(二)吸血传播
吸血节肢动物通过叮咬血液中带有病原体的感染者,再感染易感者。节肢动物传播的传染病流行特征包括:
1.地区性分布特点
与媒介节肢动物地区分布特征相关。如基孔肯雅病的传播与伊蚊的分布密切相关,因而该病一般分布在冬季温度在18℃以上的地区,如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2.明显职业性
与接触机会较多有关,如乙脑以成人与农民为主,主要是与被蚊虫叮咬机会较多有关。
3.有一定的季节性
主要与媒介节肢动物的繁殖、活动、滋生场所的形成及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增长繁殖受季节的影响有关。例如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是伊蚊,其流行则与媒介的密度密切相关,因而该病的流行常见于夏末或初秋湿润气候的季节。在气温较高、蚊群活动频繁的季节,寨卡病毒的传播相对迅速。
4.有明显的年龄差异
传播广泛的疾病,青壮年发病较多,在老疫区则以儿童发病率较高;但新迁入疫区者发病年龄差异不明显。如新的登革热流行区以20~40岁患者居多,而地方性流行区则以儿童患者居多;寨卡病毒感染的平均年龄为10~38岁,以青壮年为主。
五、经土壤传播
有些传染病可通过被污染的土壤传播。经土壤传播的传染病往往与病原体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有关,一些能形成芽孢的病原体(如炭疽、破伤风)等污染土壤后可保持传染性达数十年之久;有些寄生虫卵从宿主排出后须在土壤中发育一段时间,才具有感染新易感者的能力。在与土壤接触的机会多、个人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或人群,感染率高。如在气候温暖潮湿的落后贫困地区,卫生条件差,破伤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很高,在遇到自然灾害或发生意外事故,伤员增多,污染机会大,也可致病例增多;在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施肥、生吃蔬菜、落地食物不洗直接捡食、赤脚下地劳动等习惯的地区,钩虫病的感染率高,且以农民感染率最高。
六、血液传播
血液、体液传播病原体存在于携带者或患者的血液或体液中,通过应用血制品、使用消毒不彻底的医疗器械等传播。如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等。此类传染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全年均可发病。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在可同时经血液和性传播的传染病,则以性活跃年龄人群多发。
七、母婴传播
通过母体将病原体传给子代的传播。受感染的孕妇经胎盘血液将病原体传给胎儿引起宫内感染,如风疹、艾滋病、梅毒和乙型肝炎等。分娩过程中胎儿在通过严重感染的孕产道时可被感染,如淋球菌、疱疹病毒等。母亲感染HIV或HBV,婴儿可因食入其母乳而造成感染。病原体经孕妇阴道通过宫颈口到达绒毛膜或胎盘引起胎儿宫内感染,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等多见。
八、多途径传播
许多传染病可通过一种以上途径传播,病原体及其所处环境的流行病学特征决定疾病以哪种途径传播。如细菌性痢疾、伤寒等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复杂,可经食物、水、日常生活接触和生物媒介机械携带等传播,近年来甚至发现同性恋之间存在直接传播的现象;可经过一种或同时经过多种途径传播引起流行、暴发也较常见。因此,须采取综合防控措施以控制此类的传染病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