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流行强度

传染病的流行强度是指传染病在某地区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病数量的变化、波及范围及各病例间的联系程度,以散发、暴发、流行等表示。

一、散发

散发是指发病较少或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及地点方面呈现出不规则的特点,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一些疾病以散发为主,主要是由于疾病的特性造成,首先是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等以隐性感染为主的疾病;其次是流行性回归热、斑疹伤寒、炭疽等传播机制不易实现的疾病以及麻风病等潜伏期长的传染病。而一些疾病在流行后或接种疫苗后人群中具有一定的免疫力,也可以呈现散发状态,如麻疹。除此之外,还有因为外部因素的变化而改变了疾病的流行状态,例如一些地区由于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卫生条件的改善,使得一些肠道传染病暴发减少,而以散发的状态存在,全年均有病例发生,但发病水平保持在历年相似的水平,散发病例比例可达到全部病例的90%以上。

二、暴发

暴发是指在局限的区域范围,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很多相同的患者。暴发可分为同源暴发、连续传播性流行及混合型暴发。
(一)同源暴发
同源暴发一般具有共同的暴露和传播途径,如水源或食物受污染后导致甲型肝炎、细菌性痢疾、感染性腹泻等暴发;又可分为点型暴发、持续型暴发及间歇型暴发。点型暴发是由于一定的人群一次性暴露于同一致病因子,病例均出现在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内,如食物受到微生物的污染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暴发可呈点型暴发;而持续型暴发或间歇型暴发则因为暴露的时间非一次性,而是持续数天、数周甚至更长时间持续或间歇受到暴露,因而病例的出现也不局限于一个潜伏期内,而是根据持续暴露或间歇暴露的情况陆续出现,如自来水管道破裂造成供水受到持续污染导致传染病水型暴发等。
(二)连续传播性流行
当暴发没有共同的暴露,而是通过人传人的方式进行传播时,则形成连续传播性流行。病原体的传播可以通过接触传播,也可以通过动物、节肢动物或媒介物而实现,病例分别出现在多个潜伏期内,如流感在人与人之间传播,麻疹的暴发,钩端螺旋体在人与动物之间传播,通过蚊虫传播的登革热、黄热病等。对潜伏期长的疾病,典型的暴发曲线可出现多个逐渐升高的发病波峰,在易感者数量下降到一定程度,或采取相应措施后,发病高峰逐渐下降。而潜伏期短且容易传播的疾病,病例增长快,持续时间较短,但至少超过一个潜伏期。
(三)混合型暴发
在暴发流行的全程中,有时会有不止一种的传播途径在起作用,而形成混合型的暴发。如在学校发生的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等暴发疫情,在疫情发生之初,可能是水源或食物受污染而首先出现同源暴发,但在流行过程中,通过日常生活接触造成了病原体在人与人间进行传播,而形成了连续传播性流行。

三、流行

流行是指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发病率水平。导致传染病流行的可能原因有:
(一)病原体数量或致病性突然增加
例如,Junin病毒是人肾出血热综合征的病原,本来就已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由于将草地改种玉米,为Junin病毒的天然宿主——壮暮鼠提供了大量的食物,小鼠的数量因此大量增加,也使得病毒的数量迅速增长,最终导致了人肾出血热综合征的流行。另外,由于基因的突变等原因,使得某些病原体的致病性增强,也可导致传染病的广泛传播及流行。
(二)新的病原体进入以前不存在该致病因子的环境
由于环境中没有某种病原体,因而人群不具备相应的免疫力,但新病原体一旦进入该环境,则容易引起该传染病的流行。例如1977年裂谷热病毒从非洲传入了原来不存在该病毒的中东,造成了18 000人发病和598人死亡。再如麻疹病毒传入长期无该病且存在免疫空白的地区,如偏僻、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则容易引起这些地区的麻疹流行。
(三)传播方式发生变化,致使传染病传播范围扩大,使更多的易感者受感染,最终导致流行
例如艾滋病最初的传播途径为人类接触了感染动物而受感染。但由于人类接触感染动物的机会非常有限,因此受感染的人群也非常局限。随着人口的迁移,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加之先进的交通工具的出现,使得人口的迁移速度加快、范围扩大,同时也促使了艾滋病向更多的人群传播。而人类的一些行为(不安全性行为、吸毒等)及现代技术(输血等)的出现使得艾滋病的传播获得了更为有效的途径,最终导致该病的世界大流行。
(四)宿主的易感性改变,使得更多的宿主受到传染病的威胁
易感性改变可以由病原体基因的变异,宿主对新型病毒易感性增加而受感染。如流感病毒的频繁变异,人群免疫系统无法识别新型病毒、特异性免疫失败,因而导致大量人群受感染,发生了多次的流感世界大流行。再则是人群免疫水平的自然下降,使得人群易感性增加,因而感染人数迅速增多而发生传染病流行。
(五)导致宿主暴露机会增加的因素出现
由于人类进入动物的栖息地而暴露于新的病原体,或者破坏了动物的栖息地致使动物进入人类的居住地,从而将新的病原带出而增加感染人类的机会。如由于原始的热带雨林受到破坏,果蝠不得不飞离原来的栖息地而进入人类生活的区域,并把携带的尼巴病毒带出而感染了猪群,随后又传给了人。1998—1999年,该病毒在马来西亚猪群和人群中大规模暴发流行并波及新加坡。
(六)出现侵入途径的介导因素
一些因素的出现介导了新的侵入途径,使得原有的传染病的传播更容易实现,传播范围扩大而流行。现代医疗手段的出现,如血液制品的使用,促使了经血传播的疾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的流行;埃博拉病毒主要是通过接触患者的血液、呕吐物、排泄物、分泌物等而传播,而非洲出现埃博拉病毒引起的流行,许多二代病例是院内感染病例,原因是使用了受污染的注射器而感染该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