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天临证 夜间读书:经方治疗疑难病实录
- 何庆勇
- 1338字
- 2022-01-07 17:08:23
大青龙汤2剂治愈反复发热、烦躁2周案
发热;烦躁;大青龙汤方证;2剂而愈
陈某,男,60岁,初诊日期:2016年2月22日。
主诉:反复发热、烦躁2周。
现病史:患者2周前反复出现发热,最高39.2℃,心里烦躁,未经治疗,现就诊于我处。
刻下症:发热38.7℃,烦躁,咽部刺痒,咳嗽,咳出白稠痰,有口干,无口苦,两肩时有酸痛,汗少,无明显怕冷怕热。
查体:面色偏红,舌淡红,苔中间黄厚腻,脉弦细。
方证辨证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说:“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笔者临床体会到大青龙汤的方证是:发热,恶寒,无汗,身痛,烦躁。本案中患者发热,烦躁,汗少,两肩酸痛。符合大青龙汤的方证,故方证辨证为大青龙汤证。
诊断:发热 大青龙汤证。
治疗:方用大青龙汤。
炙麻黄10g(先煎) 桂 枝6g 生 姜9g 大 枣12g
炙甘草6g 生石膏25g(先煎) 杏 仁12g
3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早、中、晚服用。
患者诉服药2剂后,发热已退,体温36.8℃,烦躁已愈,咳痰已愈,余症状明显好转。
又随访1周,未见复发。
按语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说:“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出,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及“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清·吴谦《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说:“太阳中风,脉当浮缓,今脉浮紧,是中风之病而兼伤寒之脉也。中风当身不痛,汗自出,今身疼痛,不汗出,是中风之病而兼伤寒之证也。不汗出而烦躁者,太阳郁蒸之所致也。风、阳邪也,寒、阴邪也。阴寒郁于外则无汗,阳热蒸于内则烦躁,此风寒两伤,营卫同病,故合麻、桂二汤加石膏,制为大青龙汤,用以解荣卫同病之实邪也。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即有烦躁,乃少阴之烦躁,非太阳之烦躁也。禁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之患生,而速其亡阳之变矣。故曰:此为逆也。”可见吴谦等认为大青龙汤为治风寒两伤,阳热蒸于内的主剂。
清·柯韵伯《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太阳方总论》说:“此即加味麻黄汤也,诸症全是麻黄,而有喘与烦躁之不同。喘者是寒郁其气,升降不得自如,故多杏仁之苦以降气。烦躁是热伤其气,无津不能作汗,故特加石膏之甘以生津,然其质沉,其性寒,恐其内热顿除,而外之表邪不解,变为寒中协热下利,是引贼破家矣。故必倍麻黄以发汗,又倍甘草以和中,更用姜枣以调营卫,一汗而表里双解,风热两除。此大青龙清内攘外之功,所以佐麻桂二方之不及也。”由以上可知,大青龙汤主治:外感风寒,阳热蒸于内。结合临床经验,笔者体会到大青龙汤主要的方证是:发热,恶寒,无汗,身痛,烦躁。本案中患者发热,烦躁,汗少,两肩酸痛。符合大青龙汤的方证,故用之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大青龙汤主要的方证是:发热,恶寒,无汗,身痛,烦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