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姚燧
- 元曲三百首(谦德国学文库)
- 中华文化讲堂注
- 3638字
- 2021-12-08 14:48:35
〔中吕〕满庭芳
天风海涛[1],昔人曾此[2],酒圣诗豪[3]。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4]。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
注释
[1]天风海涛:形容风急浪高。
[2]昔人曾此:指昔人曾在这里。
[3]酒圣诗豪:这里指纵情豪饮后诗气凌人。诗豪,杰出的诗人。
[4]隐隐迢迢:形容天高水远,隐约迷茫。
鉴赏
这首曲子境界开阔,景象壮观,胸怀豪迈超脱。“天风海涛,昔人曾此,酒圣诗豪。”写登高远眺时眼前的景观和因此而产生的思古情怀。“天风海涛”,写眼前之景壮阔无比,震荡人心,令作者顿生思古之情。“昔人曾此,酒圣诗豪”,面对浩瀚无垠出的天地自然,古人都是纵情豪饮,赋诗无数,无所羁绊。作者此时的心情无疑是激动而复杂的,他也想效仿古人,以酒诗来抒发他面对此情此景时的壮志豪情。下面两句“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说明是作者闲暇时来此登高望远的,悠然自得的心情使所见景物更加开阔。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寓情于景。“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这句写景,但又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宇宙浩瀚无垠,而处于茫茫宇宙间的人,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但作者并没有消极避世,接下来说“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人生并没有绝对的自由,所以作者不做不切实际的幻想,对功名利禄不做公然的决裂,对其中不如意之处,一笑了之。作者认为人应该追求功名,实现自我价值,但不是做功名利禄的奴隶,待到自我价值实现之后,“不待老僧招”,就主动辞官投入壮阔的大自然的怀抱中来。
〔中吕〕满庭芳
帆收钓浦[1],烟笼浅沙,水满平湖。晚来尽滩头聚,笑语相呼。鱼有剩和烟旋煮[2],酒无多带月须沽[3]。盘中物,山肴野蔌[4],且尽葫芦[5]。
注释
[1]钓浦:可以供人们垂钓的水湾。
[2]旋:立刻、马上。
[3]沽:买酒。
[4]山肴野蔌:用山中之物做成的菜肴。
[5]尽葫芦:尽兴而饮。葫芦,在这里指用来盛酒的葫芦。
鉴赏
这首曲子描写傍晚渔民归来相聚喝酒的热烈场面,给我们展现了当时的民风民俗,表现了渔民豪放、乐观与朴素的生活态度。“帆收钓浦,烟笼浅沙,水满平湖”,描写了渔夫归来后的自然环境,写得简洁、形象:傍晚时分,渔帆归来,此时已升起篝火,暮霭笼罩着浅滩,碧水如镜。这种宁静、温馨的环境,烘托出了渔夫劳作一天后的轻松心情。“晚来尽滩头聚,笑语相呼”,写渔民傍晚捕鱼归来不是直接回家,而是在岸边滩头相聚,饮酒闲话。他们因收获而欢乐,为相聚而高兴。“鱼有剩和烟旋煮,酒无多带月须沽”,写煮鱼、沽酒的忙碌景象;卖剩下来的鱼,可以自己享用,拿到还冒着浓烟的篝火旁,立即煮上;酒所剩不多,趁着夜色赶紧去买。渔民的生活虽紧张忙碌,但他们是乐观坚强、团结友爱的。结尾三句“盘中物,山肴野蔌,且尽葫芦”,写出了渔民生活的朴素,表现了他们的豁达与乐观。他们尽管每天吃的是野菜野味,但是内心却无比喜悦。作品展现了渔民生活的一个重要侧面,赞扬了渔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这首曲子通篇采用了排比和对偶句式,整齐流畅浑然天成,富有气势。
〔中吕〕普天乐
浙江秋,吴山夜[1],愁随潮去[2],恨与山叠[3]。塞雁来[4],芙蓉谢,冷雨青灯读书舍,待离别怎忍离别?今宵醉也,明朝去也,宁奈些些[5]!
注释
[1]吴山:位于杭州市钱塘江北岸。
[2]愁随潮去:指愁情如潮水般汹涌而去。
[3]恨与山叠:恨像重山叠积一样,极言恨之沉重。
[4]塞雁:指从塞外飞到江南过冬的大雁。
[5]宁奈些些:宁奈,忍耐,忍受。些些,些许,一点点儿。
鉴赏
此曲是一个秋雨之夜,作者在杭州一带送别友人之作。离别之情使一切景物大都带有一种凄凉忧郁的情调。“浙江秋,吴山夜”,交代了送别的季节、时间和地点。“愁随潮去,恨与山叠”,抒发了作者的感受。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将他的离愁比喻成钱塘江落潮时汹涌澎湃的潮水,不可阻挡;把他的别恨,比喻成吴山的峰峦叠嶂,无止无休,无比沉重,表现了对友人的无比深情。“塞雁来,芙蓉谢,冷雨青灯读书舍,待离别怎忍离别”,移情于景,以写景来抒发离别的苦痛。北雁南飞,叫声凄凉,听了使人哀愁;荷花枯零,满目凄怆,再加上秋雨潇潇,更加令人肝肠寸断。微弱的灯光,静寂的书房,越发叫人不知如何面对离别之苦。此情此景将离愁别恨渲染的极富感染力。“待离别怎忍离别”,采用了反问句式,更加突出了离愁别恨之苦,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今宵醉也,明朝去也,宁奈些些”,是对友人也是对自己的宽慰,因为不知如何面对与朋友离别的痛苦,所以只能用醉酒来逃避。这三句更加表现出友情的炽烈深厚。
〔中吕〕醉高歌
感怀(四首)
十年燕月歌声[1],几点吴霜鬓影[2]。西风吹起鲈鱼兴,已在桑榆暮景。
荣枯枕上三更[3],傀儡场头四并[4]。人生幻化如泡影,那个临危自省?
岸边烟柳苍苍,江上寒波漾漾。阳关旧曲低低唱,只恐行人断肠。
十年书剑长吁,一曲琵琶暗许[5]。月明江上别湓浦[6],愁听兰舟夜雨。
注释
[1]十年燕月歌声:十年,指多年。燕月,这里“燕”指元大都。歌声,指朝朝暮暮的宴歌生活。
[2]几点吴霜鬓影:吴霜,吴地的风霜。鬓影,鬃发身影。
[3]荣枯枕上三更:人的福贵衰败犹如一场梦。荣枯,指宦海浮沉。枕上三更,指深夜做梦,或指半夜思想。
[4]傀儡场头四并:傀儡,指以线操纵演戏的木偶人。场头,卖艺演出的地方。
[5]一曲琵琶暗许:一曲琵琶,指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所弹之曲,曲中反映了那位琵琶女一生不幸的遭遇。暗许,私下应许,指作者自己认为,自己一生的经历也像琵琶女一样,充满着不幸和痛苦。
[6]湓浦:水名,现在称龙开河,在江西九江市西。
鉴赏
〔醉高歌〕一共四首,第一首曲子抒发了作者身在官场的感慨,表达了厌官思归之情。“十年燕月歌声,几点吴霜鬓影”,写作者在京为官时常以歌舞取乐,渲染出了苍凉的气氛:自己在六十多岁时出任江东廉访使,几经宦海沉浮,两鬓多了许多白发,像染上了吴地的风霜一样。“西风吹起鲈鱼兴,已在桑榆暮景”,写自己如今已老,已厌倦了这种生活,见到秋风起,想起张翰的故事,于是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张翰尚能辞官返乡,而自己虽已暮年,但还是身不由己。这首曲子语言凝练,感情真挚。第二首曲子也抒发了作者对宦海浮沉的感慨。“荣枯枕上三更,傀儡场头四并”,写人生变幻无常,无论是富贵荣华还是贫贱失意,都是幻梦一场。人生就像演戏一样,自己就像一个被线操纵演戏的木偶人,从来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人生很难十全十美。这里包含着无限的感慨。“人生幻化如泡影,那个临危自省”,写人生如梦,世事荣华到头来不过是一场空,但如今,人们还是执迷不悟,苦苦争名逐利,充当统治者的傀儡。这首曲子,是作者对人生的体验,希望自己可以远离是非官场,过自由平静的生活。第三首曲子是送别之作。“岸边柳烟苍苍,江上寒波漾漾”,点明送别的地点、环境。写景由近及远,岸边杨柳依依,仿佛也不舍友人离去;江上微波荡漾,很快就要带我的朋友远去,虽然春天已经来临,但还是有乍暖还寒之意。“寒”字与人物凄凉的心境相契合,烘托了离别的气氛,也为全曲奠定了感伤的基调。“阳关旧曲低低唱,只恐行人断肠”,点明了送别时的情绪。与朋友依依惜别之时,作者为朋友轻轻吟唱起了《阳关曲》,之所以唱得轻一点儿,是怕自己的哀愁感染了朋友。这一细节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深情与关切。第四首曲子化用典故,结合自己的经历,抒写自己平生的失意和苦闷。“十年书剑长吁”,言自己一生经历过很多的痛苦和失意,叹息自己的不得志。“一曲琵琶暗许”,借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一生不幸的遭遇,暗示自己平生的失意和苦闷。“月明……夜雨”,交代引发自己感慨的缘由:月明之夜,在湓浦江头,作者要离别友人,内心充满无限的怅惘。心中充满离愁别绪,再回顾自己不得志的一生,更是雪上加霜!
姚燧的《感怀》四首,从不同的角度,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感受,表达了作者无限的感慨。
〔中吕〕阳春曲
笔头风月[1]时时过,眼底儿曹[2]渐渐多。有人问我事如何?人海阔[3],无日不风波[4]!
注释
[1]笔头风月:代指写作生涯。风月,即光阴。
[2]眼底儿曹:指眼前的儿女们。儿曹,即儿辈。
[3]人海阔:指人生如浮游在广阔的大海里。
[4]风波:即波折,挫折。
鉴赏
此首〔阳春曲〕慨叹时光荏苒,人事复杂艰险。姚燧一生,做过秦王府文学,后又做过奉议大夫、翰林学士、太子宾客、太子少傅等官,主要与文学和仕宦联系在一起。“笔头风月时时过,眼底儿曹渐渐多”,是说自己手中的笔写过世间百态,而自己美好的年华就在自己的笔下不知不觉地流逝了,转眼已到暮年,眼前的儿女渐多。对仗工整,构思巧妙。上句说时光流逝,略带感伤,下句说儿女成群,转向欣慰。“有人问我事如何”,以一个设问过渡,有人问作者是否称心如意。结尾“人海阔,无日不风波”,是作者对上句的回答,也是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总结,人世复杂艰险,自己仿佛天天都在惊涛骇浪中颠簸,时刻担心自己被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短短八个字,将作者的感叹和辛酸表现得淋漓尽致,含蓄而蕴藉。
这首曲虽然写的是“笔头风月”,但并非是仅指“写作生活”,而是反映了当时官场上的“风波”,文坛上的斗争。作者身为高官,一生仕途通畅,但是面对元朝社会的黑暗,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他也不得不感叹处世不易和生活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