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高中部分(14篇)

1.劝学(节选)——荀子

劝 学

[全国新课标卷考频] 10年·4考

君子曰:学不可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马者,非利足也,而里;假舟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步,无以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马十驾,功在不舍。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非蛇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符合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如果将它火烤后使它弯曲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曲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火烤加热使它弯曲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且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地思索,(却)不如片刻学习得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后跟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却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而行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擅长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土石堆积得多了就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水流汇积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备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外;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跳跃一次,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泥土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真题链接」

【2020全国新课标Ⅱ卷】《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       ”,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暴晒也不会挺直,因为“       ”。

【2018全国新课标Ⅲ卷】《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       ”,踮起脚极目远望,也“       ”。

【2017全国新课标Ⅲ卷】《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       ,       ,       ”的观点。

【2016全国新课标Ⅰ卷】《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好题精练」

1.荀子在《劝学》中指出,学习对人的改变作用是不可逆的,正如烤木做轮后“              ”一样。

2.荀子在《劝学》中说:“                     。”韩愈则在《师说》中将这种认识直接表述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师生关系。

3.《荀子·劝学》中连用多个比喻,论证君子如果能广泛地学习且每天省察自己,就能做到“       ”;通过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等四组比喻,说明“       ”,只是善于利用外物而已。

4.荀子在《劝学》里曾说,即使整日思索,也“       ”,这和踮起脚后跟眺望,却“       ”是类似的道理。

5.《荀子·劝学》中,荀子以设喻引出“              ”的论断,进而推出人只有博学自省,才能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观点。

6.《论语·为政》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学与思的关系,《荀子·劝学》中,“              ”两句也阐述了学与思的关系。

7.荀子的《劝学》中,作者认为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的前提是“       ”;认为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他们的才德之所以会超过一般人,就是因为“       ”。

8.《荀子·劝学》中以“木、金”为喻,引出“              ”的结论,强调学习能够改变人的本性。

9.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千里之行”,要“始于足下”,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以“千里”为目标,从反面强调“积累”重要性的名言是:“              。”

10.荀子在《劝学》中表明君子的智慧、道德可以通过广泛学习、不断反省而提升的看法的两句是:“              。”

11.《荀子·劝学》中,用“       ”一句明确指出蚯蚓能以泥土、地下水为食的原因,用“       ”指出了蟹心浮气躁的结果。

12.《荀子·劝学》善用比喻和对比说理,为了强调学习时用心专一的重要性,文章以弱小的蚯蚓为例从正面设喻后,紧接着从反面写道:“                     。”

13.荀子在《劝学》中既以蚯蚓为喻,正面论证了“学习要专心”的论点,又用“                     ”,从反面来论证这个论点。

14.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锲而舍之,那么“       ”;锲而不舍,就会“       ”。其中运用对比手法,形象地说明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道理。

15.荀子《劝学》中“                     ”三句,以舟为例,设喻说明君子的禀赋与一般人并无二致,只是善于借助外物而已。

16.荀子在《劝学》中以车马为例,论证君子的资质与一般人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获得成功的句子是:“                     。”

17.荀子在《劝学》中指出木头经过火烤做成车轮后,再被晒干也无法挺直的原因是“       ”,并提示人们“       ”才能智慧明达,行为上没有过失。

18.《劝学》中,荀子以“              ”和千里马一跃也达不到十步远构成对比,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

19.《荀子·劝学》中“       ”一句,以金属变化来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改变和提升,而“       ”一句,则说明了君子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