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 弃 疾

[全国新课标卷考频] 10年·1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草草,封狼居,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草率发兵,想要建立霍去病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却落得个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的结果。四十三年过去了,每当眺望中原,仍然记得扬州路上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真题链接」

【2016全国新课标Ⅰ卷】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       ”,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

「好题精练」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一句写出了宋武帝刘裕在战场上的声威气势,而“       ”一句写出了宋文帝刘义隆在战场上的狼狈之态。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两句表达的感慨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类似。

3.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词人的忧愤之作,其中“              ”两句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感慨极为沉痛。

4.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 “              ”与“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对比,写出了百姓安于异族统治的现状。

5.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              ”两句描述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6.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感叹收复中原、徒成虚愿,于是有了不堪回首之感。这一感慨,因见“              ”而越加强烈。

7.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典故痛惜北方沦陷区的宋朝百姓,已经安于异族统治的两句是“              ”。

8.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句子是“              ”。

9.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       ”一句,是感叹时无英雄;而“       ”一句,是通过描写佛狸祠社日的热闹场面,表现对统治者不思进取,百姓愚昧麻木、安于异族统治的忧愤之情。

10.《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表现辛弃疾所写凄凉景象的句子是“              ”,谁能想到此地曾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1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和刘裕的北伐气势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他当初居住的地方,如今却是“              ”。

1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       ”一句,点出了南朝刘义隆北伐时渴望建立功勋,而“       ”一句则与之形成对比,写出惨败的结果,告诫南宋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1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宋文帝刘义隆的那次北伐,他本希望能够“       ”,但是由于出师草率,最终却“       ”。

1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       ”之雄心 ,也只怕会“       ”的结局。

15.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的句子是“                     ”。

16.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下片一开篇,就用“                     ”的历史事实,忠告朝廷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行事。

17.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古讽今,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的句子是“                     ”。

18.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              ”抒发了江山依旧而后继无人的感慨。

19.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刘裕叱咤风云、驰骋疆场,语句中充满了词人对其无限的仰慕与赞叹之情的句子是“              ”。

20.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廉颇自比,表达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朝廷不能选用人才的慨叹的句子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