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教育:为孩子的成长打好底色
- 高闰青
- 7167字
- 2021-12-10 19:54:36
前言
为孩子的成长打好底色
成长之底色,是岳母为儿刺下“精忠报国”,于是“忠”即成岳家子孙之家风;成长之底色,是林则徐所言“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于是“俭”则成林家子孙之家风;成长之底色,是曾国藩“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的勤字功夫,于是“勤”即成曾家子孙之家风。一个家庭的家教家风,影响着孩子一生的成长与发展。
我出生在一个五世同堂、幸福和谐的农村大家庭中,接受的是非常传统的家庭教育。家庭中的每个成员对我的成长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家庭生活中所蕴含的家教家风使我终身受益,深深地影响了我性格的形成,乃至人生的走向。因此,每每谈到家庭,一种温馨与幸福的感觉便油然而生,尤其是那幸福快乐的童年时光,成为我生命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我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因此,我会时常回忆起童年,对于童年的往事也一直记忆犹新。
犹忆儿时,祖母对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即一个人在3岁的时候便可以预见他长大后的发展方向, 7岁的时候便可以看出他老了以后如何。人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品质等,从小就要加强培养,否则会影响到他今后的发展。从现代教育理论观点出发,孩子3岁和7岁的时候是成长发育的两个重要节点,在教育过程中抓住这两个时期尤为重要。也就是要教育孩子从小学好,否则长大了就不能成才。这里所指的“成才”,关键是“做人”的问题。而“做人”的教育源头在哪里?追根溯源,我们不难发现,其源头便在于童年,在于家庭。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孩子有了不好的表现,别人就会说:“这是谁家的孩子?这么没有教养!”可能还会说:“养不教,父之过”“有其父必有其子”“上梁不正下梁歪”,诸如此类的言语。而大家不会说:“这是哪个老师教的?”更不会说:“你的思想品德课老师是谁?”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普遍认为对孩子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养成教育,而养成教育是在家庭中进行的。同时,这些话也道出了家庭教育的真谛——孩子的品行和习惯很大程度上是受父母的影响。父母的言行举止,甚至脾气秉性,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孩子会从我们对待他以及对待别人的态度、方式上,学习如何对待他人,包括对待我们自己。今天我们在孩子身上所施加的影响,长大后,他们会悉数还给我们,还给社会;家长在孩子面前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都会成为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因此,孩子的教育出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他所接受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第一个课堂,家长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和根基,培养的是孩子“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对于每个孩子而言,家庭教育从他出生开始并伴随其成长,对于一个人能力的开发、生活习惯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将影响着一个人人格的形成与个体社会化的发展。家庭教育作为一个过程,是与家庭生活合二为一、联为一体的。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影响着一个人的身心发展,它不仅对个人进行的是全方位的教育,而且还是对文化的传承与守望。从教育的形式来说,家庭对于人性影响的早期性、全面性和深远性,决定了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具有特殊的针对性、实效性,是为孩子成长打底色的工程。著名的意大利儿童教育专家蒙台梭利指出:“人自身才是教育的中心,人类不只是在大学里获得知识,而是在一出生时就开始了学习的过程,特别是在出生后的最初3年里获取的知识最多、最密集。”(1)也就是说,孩子从出生起,他的心智就开始成长,父母对他的教育也就开始了。
伴随孩子一生的小细节,来源于他的家庭。古人云:“察德泽之浅深,可以知门祚之久暂。”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以及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一辈子的。虽然我们经常说,一个人经过后天的努力与拼搏,可以慢慢摆脱父母的传统观念和困顿的家境,登上人生的巅峰。或行商坐贾,至腰缠万贯,富甲一方;或宦海沉浮,终身居高位,怀黄佩紫;或醉心学术,学富五车,著作等身。但无论他取得多大的成就,走得多远,职位有多高,在他的骨子里,在他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能体现出家庭带给他的影响。家庭的种种痕迹,会不时地以不同方式在他的身上体现,影响着他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因此,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孩子未来人生的大方向,取决于他的家庭。古希腊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柏拉图说:“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生命科学研究发现:人在一生中所获得的概念有90%是在家庭教育中形成的,这些概念就是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行为模式、性格习惯等。可以说,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路,大都取决于我们的童年教育。所谓人生百年,立于幼学。童年所受的教育不管是好还是坏,最初的几笔多半是在家庭中描绘的,它是孩子成长的底色。而这个时段,恰恰是孩子与父母相处最长的一段时间,是家庭教育的最佳时机。父母永远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风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家长的行为举止、思想情趣与道德观念,综合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成绩与人格塑造等多方面的发展。
孩子的学校教育能否成功,根源也在于他的家庭。1966年,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教授詹姆斯·科尔曼在收集4000所学校60万名儿童数据的基础上撰写的《关于教育机会平等性的报告》(即《科尔曼报告》),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报告中的大量数据显示,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一直在幕后“操纵”着孩子的学校生活,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永远的底色。(2)“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教育孩子的箴言名句,它告诉我们造成孩子人生差距的是家庭成长的环境以及后天所受的教育。与此相似的还有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就像一张白纸,而后,他生存的环境开始给他上色,他的环境是什么样的,他基本上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正所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3)
家乃国之本,家风即民风。中华民族素以重视家庭教育而闻名于世界。千百年来,优良的家庭教育传统积淀了浩如烟海且意蕴深厚的家庭教育范本。如《朱子家训》《颜氏家训》《诫子书》《袁氏世范》《姬旦家训》《曾文正公家训》等传世家训,《三字经》《弟子规》等蒙学教材,“孟母三迁”“断机教子”“岳母刺字”“三娘教子”“曾子杀猪”“张母家教”等家教佳话,都是家庭教育的瑰宝。这些既是我国历代家庭教育的经验总结,也是家长教子的心血荟萃,我们从中可以透视出家庭教育的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家庭是联系社会的纽带,家庭教育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基点。耕读传家、勤俭持家、家和万事兴等优良家风润人无声,薪火相传,进而形成了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让中华民族历经磨难,生生不息,走向辉煌。
俄罗斯诗人巴尔蒙特有一句诗令人动容——“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孩子来到世上,最先进入的就是家庭,最先接触的就是父母。家庭充满阳光,孩子生命的底色才能温暖明亮、积极向上;父母充满阳光,孩子内心世界才能丰富多彩、鲜花怒放。家庭犹如一棵大树,父母是大树的根,孩子是树上的枝叶,它不仅展现家庭的优点,也会使家庭中隐藏的问题展露无遗。要想长出茂密的枝叶,家庭这棵大树的根必须粗壮结实,养分必须充足。善教者教于孩提,家庭教育就是孩子生命成长的教育,父母必须从自身做起,为孩子创造出一个茁壮成长的环境,让孩子把根扎实,才能把孩子的生命底色打造得璀璨鲜亮。正如学者周国平所说:“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其实是给孩子的人生打底色的过程。如果家庭中充满了欢乐和爱,亲子间充满了无尽的对话与游戏,孩子的人生底色必然是温暖而光明的。我相信,这样的孩子将来一定会拥有美好的心灵。”(4)
对于一个孩子而言,生命的底色包括积极的态度、良好的习惯、阳光的心态、正确的人生观等。也就是要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做一个健康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人。一旦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成为一个人生命的底色,即便在他将来的人生道路中会遭遇挫折,甚至生命中会出现黑暗时光,他依然会坚韧不拔地向着明亮的方向前进,演绎出多彩的人生。
要教育好孩子,须先改变父母。父母只有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童年时期本应该是“蒙以养正”的关键时期,然而,社会竞争的压力、功利思想的驱使、应试教育的盛行,使我们很多家长的教育理念出现了偏差,不少家长把孩子的成长目标设定在考高分、上名校,并以此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正因如此,才出现了那么多让孩子两三岁即背唐诗、四五岁即学英语、上小学就开始请家教、节假日就上辅导班等诸如此类的教育行为。家长过度重视具体知识的学习、专项技能的获得,反而忽视了孩子完整人格的培养。然而,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不是高分名校,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孩子失去对生命的敬畏,缺少对社会的认知,没有梦想的能力,不懂得保护自己,缺乏分享的意识,丧失同理心,甚至自私、冷漠、脆弱、没有担当、不明事理,那么即使他如家长所愿考出了高分,考上了名校,或者读了硕士、博士,甚至多才多艺,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有可观的收入,有骄人的专业技能,那又能怎样呢?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是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必须要思考的问题。那么,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就是你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培养,这主要体现在家长的养育观、教子观和成才观上。父母虽然代替不了孩子成长,但可以做灯塔,在苍茫的大海上为孩子的成长指明方向。用什么来为孩子指明成长的方向呢?那就是家长的教育理念。
家庭教育专家尹建莉曾说过:“一个想把孩子培养出色的父母必须有这样的意识和自信: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餐桌是最好的课桌,家庭是最出色的学校。”孩子成长的根基在家庭,有什么样的家庭,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孩子,就有什么样的未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责任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运用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坚实的基础。
其实孩子的成长,也是父母成长的过程。如果说孩子的成长是一场竞争的话,那竞争的主体就是父母。父母有没有培养孩子好的习惯,是不是与孩子建立了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为孩子打下了什么样的基础,为他指明了什么方向,给他树立了什么样的榜样,所有这些都是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的。
蒙台梭利在《家庭中的儿童》一书中提出了家庭教育三个原则:一是尊重儿童正在进行的所有合理活动并试着去了解他们;二是我们必须尽可能支持儿童活动的意愿,但不是服侍儿童,而是培养儿童独立的个性,不让儿童养成依赖的习惯;三是我们必须时常留意和儿童之间的相处之道,因为儿童对外界影响十分敏感,他们的感情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细腻。(5)前两个原则指出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应有的关系;第三个原则,便是要求父母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给予孩子们阳光,指引他们继续前进,这就是我们的使命。”只有父母之间充满了爱,家庭环境温馨,孩子的世界才会有灿烂的阳光,孩子的人生才能一直被光明照亮,孩子才能成为“阳光”使者,照亮世界。
也许是我自己的原生家庭给予了我成长的精神动力与力量源泉,也许是女儿的成长带给了我太多的感慨与遗憾,对于家庭教育,我一直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命运使然,我有幸成为教师,自此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投身于教育以来,所思无不是教师教学教法,所虑无不是学生成长成才。近年来,我承担着学前教育阶段师资培养和培训的教学工作,工作职责要求我必须掌握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知识,帮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观,了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指导幼儿园的教师探寻家园合作的路径。基于此,我对孩子的养成教育关注得多一点,对于家庭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也思考得多一点。真正系统地思考家庭教育,是从我打算写《成长中的教育故事》这本书开始的。
2014年11月,《成长中的教育故事》在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得到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肯定,并鼓励我在这方面做进一步思考。所以,在闲暇之余,我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视角思考家庭教育的相关问题,也偶尔发表一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015年9月,女儿申请到日本名古屋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在女儿申请到日本攻读博士的过程中,身为母亲的我,在把女儿留在身边还是放手让她远行之间曾有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理智战胜了感情,使命战胜了私心,我决定放手让女儿走,让她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女儿出国后,我反思了自己在这件事情过程中的一些心理动态和思想感受,深有感触地写下了一篇《不剥夺女儿追梦的权利》的文章,刊发在《中国教育报》上。这篇文章刊发后,不少朋友纷纷为我点赞、转发。对此,我丝毫没有惊喜,因为我很清楚,我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母亲,和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对孩子有着世俗的“爱心”。
2016年暑假开始,我对家庭教育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思考的切入点就是我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尤其是这些理念运用在我自己孩子身上的效果,当然更多的是一种反思,从自己教育孩子的得失去佐证理论观点,阐明实践意义。
在我看来,家庭教育作为孩子健康成长的打底色工程,包括了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贯穿在孩子一生的发展之中。反思女儿成长过程中我自己的收获与缺失,结合生活在自己身边的孩子的成长故事,以及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案例的思考,本书归纳了五个方面的内容。
人格完善之基:习惯养成。做人做事需要多种能力,但最主要的是养成一个好的习惯。教育就是培养人拥有良好的习惯,为人的成长奠定基础的活动。人的习惯的培养始于父母,养成始于家庭,关键在于儿童期。“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孩子后天的一切发展都是从习惯培养开始,习惯养成是孩子成长的基础工程。基于此,要培养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养成阅读的习惯。教育孩子遵守规则、坚持锻炼身体、主动承担家务等,抓好孩子的养成教育,为孩子的成长打好底色。
智慧开拓之路:认知发展。“经验是先于教育的。”“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6)人生中童年最伟大,家庭教育要重视童年期的独特价值,及时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认识到成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让孩子在游戏中获得智慧的发展,让孩子学会感恩,理解孩子年幼时期的“不分享”行为,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热爱大自然、讲好自己的故事等,这些都会对孩子的认知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让孩子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
生命成长之源:家庭影响。“橘生淮南即为橘,生于淮北即为枳”,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的第一要素便是孩子的成长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原生家庭的影响是孩子发展的动力之源。家庭的健康完整、父母的榜样作用、母亲的影响力、父亲的积极参与、夫妻相处之道、准确定位孩子的角色、教育孩子的方式、让孩子学会善良等,都会直接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进而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
精神滋养之道:亲子关系。亲子关系作为父母与子女间的一种人际互动,是家庭教育的逻辑起点,是人一生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人际关系,其互动的方式与内容以及互动的途径,不仅影响着亲子关系的质量,而且对孩子成长发展的影响也最为深远。因此,亲子关系比教育方法更重要,而陪伴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就是最好的亲子关系。当然,父母还要以能者为师的态度向孩子学习,用心聆听孩子的声音,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从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梦想承载之舟:自我实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有了梦想人才有奋斗的目标,前进的动力。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世界,也有自己的梦想,并且对未来充满向往。只有梦想能够吸引他走向未来,只有梦想能够让他对生活充满希望,只有梦想能让他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只有梦想能够让他斗志昂扬、奋力拼搏,实现自我。父母只是孩子梦想的引导者、助推器,是成就孩子梦想最好的陪伴者。因此,父母要从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的角度出发,不要把自己的爱变成孩子成长的负担和压力,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相信静待花开就是爱,放手也是一种爱。尊重孩子的选择,为孩子的成长送行,不剥夺孩子追梦的权利,送孩子到梦想启程的地方,成就孩子的人生梦想,让孩子在实现自己人生梦想的征途上获得更好的成长。
因为家庭不同,孩子个体不同,所以家长要采取的教育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存在,需要按照他自己的方式来成长,成长为最好的自己。“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孩子真正属于父母的时间只有十几年,如果不珍惜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就会错过生命中许多美好的时刻;如果没有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教育,就会给孩子的成长留下遗憾,甚至伤害。真切希望每位家长都能理解家庭教育的内涵,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运用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为孩子的成长打好底色,共同成就孩子的美丽人生。
高闰青
2017年11月
(1)[意]玛丽亚·蒙台梭利著:《有吸引力的心灵》,蒙台梭利丛书编委会编译,中国妇女出版社2012年版,第5页。
(2)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新时期家庭教育的特点、理念、方法研究》课题组:《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人民教育》2012年第1期。
(3)《墨子·所染》。
(4)周国平著:《女儿四岁了,我们开始聊哲学》,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封面语。
(5)[意]玛丽亚·蒙台梭利著:《家庭中的儿童》,郭景皓、郑艳译,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年版,第111—120页。
(6)[法]卢梭著:《爱弥儿》(上卷),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