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上海科普发展战略研究
- 李健民主编
- 3624字
- 2021-12-02 16:28:25
三、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开创上海科普工作新局面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上海未来科普事业发展的根本指针。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伟大征途中,在上海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关口,需要我们深入领会和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努力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科普工作方式的转变,以科普工作方式转变推动科普服务质量和效益提升,加快推进科普工作的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品牌化,进一步构建与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相匹配的科普工作新格局。
(一)坚持创新发展,培育“美誉度”科普品牌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禀赋,也是科普事业繁荣发展的源泉所在。推动科普工作创新,要持续推进科普宣传内容创新、手段创新和形式创新,着力提升科普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增强科普的吸引力。
创新科普内容,培育原创性科普产品。兼顾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和社会公众的实际需求,注重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科普与艺术、旅游、体育、卫生等的有机结合,更多地开发适合传播、易于传播的科学内容和知识。要及时跟踪最新的科技发展,加大宣传和普及力度,让先进的技术和成果早日迈入寻常百姓家。要对接社会公众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求,普及推广实用性的科学常识和技能知识,致力于提升社会公众的科学生活能力和科学劳动能力。
创新科普活动,培育品牌化科普活动。各类科普活动特别是重大的群众性科普活动,能够集中宣传党和政府的科技创新方针政策,集中展示科技创新发展的最新成就和风采,集中体现科普工作的现状和实效,集中反映公众对科技创新的实际需求,同时,也是集中体现科普社会责任的良好平台。要注重科普活动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广泛性,着力促进科普活动的品牌化设计、项目化运作、社会化推动,提升科普活动的效果,扩大科普活动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培育打造若干个高水平、有特色、创品牌的科普活动项目。
创新科普载体和方式,打造渗透性科普传播网络。好的科学内容知识必须通过合适的途径和方式传播,才能真正产生积极的效应。当前,要倍加重视参与性、嵌入式的传播载体和宣传方式,让更多的社会公众真正地参与科学,在参与中玩科学、学科学、用科学。采用更多的综合性、融合化、嵌入式的方式和载体,引导公园、商店、书店、医院、影剧院、图书馆等公共场所逐步增加科普宣传设施,推动科普融入人们的休闲、购物、医疗之中。
(二)注重协调发展,健全“社会化”工作机制
科普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协同联动是现代科普发展的重要趋势。推动科普协调发展,核心是围绕创新链完善科普工作体系,促进科普工作体系与创新链的深度对接,关键是形成政府引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大科普”工作机制,让科普成为各行、各业、各部门的自觉行为;促进各类社会主体和机构积极参与科普事业,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互动发展,形成多元化投入、多渠道兴办科普的局面。
推进科普与创新有机融合。围绕创新链部署传播链,在创新链前端,着力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意的良好氛围;在创新链中端,对接国家和上海创新战略部署,及时宣传推广创新战略、创新成果和创新机构,弘扬创新正能量;在创新链后端,立足服务创业,提高社会公众的创业意识和素质,培育发展科普文化产业,鼓励和支持科普创业。
注重政府与社会密切互动。改变过多依赖行政化手段推动科普发展的模式,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调动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科学普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培育、丰富科普的社会细胞和市场元素,在科普基础建设、科普传媒网络构建、科普文化产业培育等方面建立健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共同受益的社会化科普运作体系和工作模式。
坚持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充分发挥科普联席会议的协调作用,激发各单位在科普工作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良好的部门协作机制。着力完善部市合作、市区联动机制,积极承接国家相关部门的重点科普任务,持续举办好全国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等重大科普活动;加强对各区、街镇和村居科普工作的指导,优化社区创新屋、区域科普工作年度考核机制,完善上下贯通的科普工作联动格局。
(三)聚焦绿色发展,扩大“惠民型”科普宣传
绿色发展是人民群众的美好期盼和真切需求,科普工作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既要把绿色发展作为科普工作的重要内容,着力服务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也要在具体的工作推进中,自始至终贯彻“绿色”理念,在科普活动举办、项目开展中突出简约,力求“亲民惠民”,力戒形式主义,注重实绩实效。
科普宣传凸显“低碳环保”。围绕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聚焦低碳、绿色、生态、自然保护等主题,持续开展各类科普活动(如上海自然保护周),着力普及环境保护对于更加注重民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作用,着力普及推进污染减排和探索环保新道路的新技术、新举措、新成效,不断改进科普内容及形式手段,丰富科普题材、风格和载体,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不断提升生态文明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的实效,增强全民生态环境和绿色发展的意识和素质。
科普活动力求“亲民惠民”。在策划、举办科普活动中,要以贴近民生为价值目标,坚持从广大社会公众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实际出发,以“绿色简约”为基本要求,杜绝豪华铺张行为,节俭节约,突出群众参与和互动。努力以较少的投入,为社会公众带来更多的实惠,以简约的方式,提升科普活动的社会效益和民生效应。
(四)突出开放发展,拓展“全方位”合作渠道
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推进上海科普事业发展,要胸怀全局,立足国内,放眼全球。一方面,以国际视野谋划科普发展,深化国际科普合作交流,提升利用和配置全球科普资源的能力;另一方面,以长三角为重点,强化国内科普合作交流,在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发展中实现自身发展。
深化区域合作。围绕长三角世界级创新型区域建设、环杭州湾大湾区建设等,继续与江苏省、浙江省及相关城市地区等联合策划举办“长三角科技论坛”、院士专家江苏行、浙江行等科普活动;引导和鼓励上海的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场馆等科普机构与长三角区域内的基地、机构建立联盟平台,共同拓展资源,提升科普效果。
服务全国发展。以长江经济带建设为重点,强化国内科普交流和对口支援。加强与北京市、江苏省、浙江省等地的科技管理部门、科协组织和科普机构的合作交流,学习他们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探索联合开展跨区域、跨省市的科普展览展示等活动。把科普作为上海对口支援的重要内容,支持和鼓励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等将优质科普资源提供给西部欠发达地区使用,增强科普效益。
扩大对外开放。将科普工作纳入对外交流范畴,不断加强与国际科普团体的联系,积极引进国际优质科普资源,努力增进科普工作合作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重点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科普合作,共同开展各种主题的国际科普交流活动,探索构建国际科技节联盟。主动实施科普“走出去”的战略,鼓励相关机构、人员赴国外讲学、办展、开展科普活动等,提升科普工作的国际影响力。
(五)追求共享发展,优化“普惠性”科普服务
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促进科普服务的普惠与公平,核心要义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职前、职中和职后人群的全覆盖,要着眼于全方位推进、全覆盖服务、全渠道传播,构建普惠性的科普服务体系。
科普对象“全覆盖”。面向公众需求,注重公平普惠与重点人群统筹兼顾,实现对职前、职中和职后人群的全覆盖。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要以提升科学决策和科学治理能力为目标,将科学素质教育纳入全市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教学计划,全面提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管理、科学决策能力及素质。对青少年学生,要以科学界和教育界的大联合为基础,促进学校科学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创新科学教育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参与、体验、实践和动手制作等方式提高科学素质。对社区居民,要充分整合社区创新屋、科普基地、社区科普大学等各类资源,重点推进基层科普服务网络建设,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提升社区科普能力,倡导社区居民科学的生活观念。对城镇职工,要面向实践和应用,推动创新实践,探索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形式,提高城镇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注重提升外来农民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其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对农民,要深入基层,了解农民的需求,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和专题科普宣传活动,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科普手段“信息化”。结合“智慧城市”建设,以科普信息化为核心,强化“互联网+”思维的应用,着力培育和打造“互联网+科普”品牌。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借力“互联网+”打造多层次的科普信息化平台,引导各类科普组织和机构创设科普微博、微信和App等新兴传播载体,定期向公众推送科普内容,实现科普宣传线上线下配合、虚拟与现实结合,拓展科技传播域和科普覆盖面。引导各类科普组织和机构加强科普传播协作,围绕公众关注的科学热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建立快速反应工作机制,回应公众关切,及时解疑释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