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这些煎药方法,才能起效快

汤剂是中药最常用的剂型,所以煎药一般是指汤剂,也包括部分丸、散入煎者。汤剂的制作对煎具、用水、火候、煮法都有一定的要求。

煎药用具选砂锅

首选砂锅。砂锅性质稳定,不易与中药中的化学成分起反应,煎出汤剂质量可靠,加之砂锅传热性能好,受热均匀,价格低廉,是煎药用具的首选。

忌用铁锅、铝锅。虽然铁锅传热性能好,但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如中药内的鞣质可与铁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难溶的络合物,铁与有机酸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盐,均影响中药的效果。此外,铁锅煎煮中药还会改变汤液颜色,如地榆、苏木等含酚羟基类化合物,与铁结合后会变成深紫色或黑绿色、紫黑色等。由铁锅煎出的中药有铁锈味,易使患者产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同样,用铝锅煎药,也可能会改变汤液颜色,影响药效。

煎药用水要清洁

古人常用泉水、井水、河水、露水、雨水、雪水煎煮中药,缘于其干净清洁。同一方剂的药量,在一定条件下,加水越多,浸出物含药量越高。一般平均每克药需加水10毫升左右,对于吸水性较强的中药,还可适当多加些水,反之可少加些水。总之,应根据药物性质,适当增减。

药物浸泡应重视

中药绝大部分为干品,有一定的体积和厚度,若煎煮前不予以浸泡,即以武火煎煮,会使药物表面蛋白凝固,淀粉糊化,影响有效成分的渗出。

煎药前浸泡,可使药物湿润变软,细胞膨胀或胀破,使其有效成分溶解到药材组织水分中,再扩散到浸泡和煎煮中药的水中。浸泡干药的时间,一般花、叶、根茎、种子、果实等宜浸泡60分钟左右,用凉水,不宜用温水或沸水,以防药物酶解。

一煎与二煎

中药含可溶性和难溶性成分,易煎出的成分有苷类、多糖类、挥发油等,这些成分在第一煎中出量较多,而难煎的苷元、树脂、树胶、脂肪油等,在第二煎中浸出较多,为使两煎的有效成分均匀一致,故常将一煎、二煎药液混合均匀,分2~3次服用。

煎药时间与温度

中药的煎煮时间不宜过长,温度不宜过高,故传统的煎药经验“武火急煎,文火缓煎”是有一定道理的。一般情况下,先用高温使药液煮沸,第一煎从煮沸开始计算时间,煎煮20~30分钟,均用文火使之微沸;第二煎时间一般在15~20分钟。解表药、理气药时间宜短,第一煎10~15分钟,第二煎15~20分钟;滋补药时间宜长,第一煎需30~40分钟,第二煎需25~30分钟。

先用武火再用文火

1.先用急火煎煮,使锅内药汁温度急剧上升快煮,也就是武火。

2.沸后再改慢火煎煮,使锅内药汁温度缓慢上升,也就是文火。这样既能防止药液溢出,又可减少水分蒸发,避免挥发成分的过多损耗和高温对有效成分的破坏。

3.煎药过程应每隔7~8分钟搅拌1次,使煎出的药汁均匀一致,但不宜频频搅拌,以防挥发油耗损过多。

4.过滤药液时,最好加压过滤,防止药渣中残留药液,可以提高煎出率。

质地坚硬的药物宜先煎

贝壳类、矿石类药物,如龟甲、鳖甲、代赭石、石决明、珍珠母、生牡蛎、生龙骨、磁石、生石膏等,因质地坚硬,难以煎出药味,应打碎先煎,煮沸后10~20分钟,再下其他药物,以使药物有效成分充分煎出。泥沙多的药物,如灶心土(伏龙肝)、糯稻根等,以及质轻量大的植物药,如芦根、白茅根、荔枝草、夏枯草、仙鹤草等,宜先煎取汁澄清,然后取其药汁代水煎其他药物。

易挥发的药物后下

气味芳香,借其挥发油取效的药物,如薄荷、砂仁、木香等,宜在一般药物即将煎好时放入,煎5分钟后即可,以防有效成分散失。有些中药有其特殊性,如生大黄所含蒽醌衍生物能刺激大肠,增加蠕动而促进排便,但久煎后有效成分大部分被破坏,泻下力大为减弱,应后下,煎煮5分钟即可。

包煎

某些对咽喉有不良刺激、易浮水面、易糊锅的药物,如旋覆花、蒲黄、车前子、苏子等,以及煎后药液混浊的药物,如赤石脂、滑石等,要用纱布袋包好,再放入锅内煎煮。

另炖或另煎

某些贵重药,为了尽量保存其有效成分,避免同煎时被其他药物所吸收,可将药物切成小薄片,放入加盖盅内,隔水炖1~2小时,或取锅加水另煎,取汁服用,如人参、冬虫夏草等。对于贵重而有效成分又难以煎出的药物,如犀角、鹿茸等,还可用磨汁或锉粉方法调服。

溶化(烊化)

胶性、黏性大而且容易溶解的药物,用时应另行加温溶化,再加入去渣的药汁趁热和匀,或微煮溶解后服用,以免同煎时在锅底煮焦,且黏附他药,而影响其有效成分的煎出,如阿胶、鹿角胶、龟甲胶、饴糖等。

冲服

散剂、丹剂、小丸、鲜汁,以及某些芳香或贵重药物,应放入碗内,然后将煎好的药汁冲入碗中,和匀后服,如沉香末、肉桂末、三七粉、紫雪丹、六神丸、生藕汁、生萝卜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