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简演讲:简洁有力,把演讲精练到极致
- 施艳丽
- 2133字
- 2021-11-29 09:48:26
注重日常知识储备:你有一桶水,才能给别人一杯水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经历,也就是说没有任何发言的准备,却需要去当众发言,很多人此时会感觉自己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不是不想说,而是不知道说点什么。这种情况下,不是你的水平和能力差的问题,而是知识储备不足。所以,拥有丰富学识,不仅是“授业、传道、解惑”的需要,也是演讲成功的基础。
知识储备的类型
对于极短演讲来说,知识储备极为重要,只有做足了知识储备,肚子里有“货”,演讲才能胸有成竹,娓娓道来。一般而言,一个出口成章的优秀演讲者,需要储备的知识可分为三种类型:
学科性知识
学科性的知识是相对比较专业,需要演讲者对自己正在演讲的主题有着非常扎实的背景知识。比如你的演讲内容是股票行情,那么你就需要对这个行业发生的变化、未来前景,以及历史数据的趋势等了如指掌,才能做到侃侃而谈。所以,那些在媒体面前,能够清楚阐述、流畅表达且语言优雅、不失风度的政治家、专家和教授总是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正是源自自身学识的渊博。
普遍性知识
作为一个演讲者,如果你喜欢博览群书,涉猎广泛,普遍性知识丰富,那么在演讲中你的观点传达,就会更加立体、丰富和有说服力。比如,罗伯特·肯尼迪在一次极简演讲中,为了表达对去世的小马丁·路德·金的怀念,引用了他所熟悉的某位希腊诗人优美的诗句,立即让他的演讲更加动人而有文采,也增加了演讲内容的思想深度,从而打动了现场的很多人。这就是博览群书,知识丰富在演讲中发扬的作用,随时能把这些视野和见闻引用在演讲中,才能旁征博引,妙语惊人,有效提升和丰富演讲的质量和内涵。
经验性知识
正如俞敏洪的演讲,因为很多经验性的知识都是他在工作中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一点点实践和总结出来的,因此在新东方20周年庆典、亚布力企业家论坛等各种正式场合,俞敏洪都能够自如地分享自己在北大时的学习和生活,讲述自己在创建新东方时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走向成功,如何代表老校友为北大捐款200万元等,观众总是在情绪的高潮中听得津津有味。
知识储备的方法
在当今这个知识泛滥的时代,听明白李小龙的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海量的信息充斥于我们每天的工作与生活中,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信息把个人时间塞得满满当当。如果我们不主动去学习一些自己需要的知识,很可能最后成了掰玉米的猴子,这个学一点,那个学一点,哪个都知道,却哪个也不精通。所以,一个优秀的演讲人,在做知识储备的时候,要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运用一些知识储备的方法,才能在演讲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知识归类化
如果我们的大脑里储存了大量的知识,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像一个杂货铺,没有做知识归类,那么学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比如有一天当我们要找一个需要的知识点,却只有一点印象,具体却说不出来,那么这个效果就等同于没有学习知识。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与电脑的硬盘很相像,知识的储备要像在电脑上建立不同的文件夹一样,当你需要什么知识时,直接去文件夹里去找就可以。那么如何进行知识储备的分类呢?可以使用一些工具来实现,比如通过印象笔记,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有启发的内容分门别类记录下来,保存下来,把这些知识打上标签,当你下次需要了解的时候,直接打开笔记本,进行关键词检索,就可以快速找到了。
知识系统化
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获得知识的渠道与方法越来越多,而且没有什么成本,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表面上看来,我们学习了很多知识,实际上这些知识缺乏内在联系,像一堆零散的碎片,导致知识储备的效果没有什么深度。所以,虽然你为了成为一个优秀的演讲家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做知识储备,但结果发现演讲能力增长缓慢,这种时候,你需要的不是更加努力,而是科学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把自己掌握的分散的、独立的知识,用逻辑连接整合在一起,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当我们学到一个非常有用的知识,不妨停下来想一想,它与自己以前学习到的知识,有什么样的联系,然后把这些知识整理归纳在一起。
持续性输出
高效知识储备的关键在于输出,只有不断地输出,你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那么在演讲中,可以通过总结、提炼后,把这些内容在演讲中运用起来,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可以有效强化刚学习的新知识。同时,也是对原来知识结构的一种重新思考和梳理,这样知识储备的效果会提升很多倍。否则这些知识很容易成为死知识,在演讲中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