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私房钱:家庭里的权力、亲密关系和隐性财产
- 邢朝国
- 5字
- 2021-11-30 16:59:37
第一章 序言
一、 为什么要研究私房钱
在讨论中国家庭的经济生活时,“同居共财”是一个常被提及的概念[1],其通俗的含义是家庭成员在一个锅灶里吃饭,共同维持家计,共享家庭里的资源。同居共财在中国存续时间之久,被学者称为中国家庭的神圣自然法。[2]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成员存私房钱的现象极为普遍。[3]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凝视家庭生活里的这一隐秘,为我们理解家庭里的财产关系、权力乃至个体欲望满足与家庭整体幸福之间的关联提供了一条途径,甚至可以从中挖掘出以往家庭研究中被遮蔽的事实。
我对这一问题的兴趣源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小时候,我们兄弟姐妹常去母亲的娘家玩。那时候,外公外婆和舅舅常年在外地搞建筑工程,留阿太[4]一人守家。每次去,阿太必会买各种吃食给我们打牙祭,等到我们回家时,她还会给我们一点零花钱,这为我们拮据的幼年生活增添了许多快乐。我清晰地记得,阿太从老式的木箱子里掏出一个物件,用手帕层层包着,打开后,里面整整齐齐地放着一叠钱,以五块、十块为主,她拿出钱后,又将这叠钱包好,放回箱子里,出门给帮忙去集市买荤菜的邻居。后来,阿太过世,家里的长辈们整理她的衣物,发现了这叠钱。这一事件很快在家族成员间流传,成为一时的谈论话题。我从大人们的谈论中才知晓,这叠钱是阿太的私房钱,是她从逢年过节时外公和舅舅给她的生活费中节省下来的。当然,大人们是以一种惊讶和赞叹的语气在谈论此事,因为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阿太能攒下数目不小的私房钱实在不容易,而且这笔钱最终回归到大家庭中,成为后辈的一笔意外财富。像阿太这样的例子在农村社会很常见。老人们辛苦一辈子,有钱也不舍得用,一点点积攒,长年累月,聚少成多,过世后再被家人找出,重新分配,令人唏嘘!
在存私房钱方面,我的奶奶提供了一个被家人认为是反面的例子。20世纪90年代初,尚处于中年的奶奶跟着熟人去上海做了两年佣工,挣了一些钱,回老家后,她挣的钱并没有拿出来给家人用,而是留作私房钱。儿女们知道自己的母亲有私房钱,但不知道有多少,也没有要求她拿出来贡献给大家庭。奶奶身上有钱,村子里喜欢赌博的人就常喊她打牌,一时间奶奶成了牌场上的香饽饽,早上出门,天黑才着家,有时候整宿地玩牌。奶奶眼神不好,牌技又差,自然赢少输多。为打牌赌钱的事情,一帮儿女与奶奶争吵过好多次,也批评过那些叫奶奶去打牌的人,连我这样的孙辈们也加入到反对奶奶打牌的阵营中,可是依旧有人来找奶奶玩牌,奶奶也照旧每天出去玩。那时,两个叔叔尚未成家,奶奶整天不着家,不做饭,家里的日子过得混乱。
因为打牌赌钱,奶奶身上的私房钱日渐减少,在别人的劝诱下,她将剩余的四百块钱放给别人做漂子钱[5],可是当她跟对方要钱时,对方却一口否认借钱这回事,奶奶急得没有办法,这才回家搬救兵,家里方知她用私房钱放高利贷,但苦于没有借条证据,这笔钱最终也没能要回来。
当然,私房钱也有正面的用途。我曾经亲身感受过私房钱的力量。2003年,我考上了大学,学杂费将近六千块钱。那时候,父亲在做一些生意,家里的钱都投进去了,拿不出钱来供我上大学。为此,我很焦虑,抱怨过父亲好几次。有一次吃午饭,我又提及此事,惹恼了父亲,气得他把碗筷扔到了地上,愤愤地保证不耽误我念书。在我们当地,考上大学是一件很重要的喜事,自打我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亲戚朋友们陆续前来放鞭炮祝贺,并送来一些礼金,父亲将随礼情况记在一张单子上,并让我自己保管这些礼钱,以留作学杂费。作为答谢,家里举办了一场庆祝仪式,邀请随礼的亲戚朋友们吃喜酒。[6]通过这种接受亲戚朋友礼物馈赠的方式,家里凑到了将近四千块钱的学杂费,解了燃眉之急,但令人发愁的是,还有两千块钱没有着落。思来想去,父亲给我的大姑姑打了电话,跟她借钱,大姑姑答应把她的私房钱借给我们。父亲让我去大姑姑家取钱,并一再叮嘱我不要声张。眼见学费有了着落,我甚是欣喜,骑着自行车一路狂奔到大姑姑家。进屋之后,见到了大姑父,我向他问好,并说找大姑姑有点事情,大姑父也没有多问,只是告诉我大姑姑在河边淘米洗菜,让我等一会儿。约莫十分钟后,大姑姑回来了,她放下手里的篮子,向我点了一下头,领着我去了里屋,只见她打开衣橱,从一件衣服的口袋里拿出了一个布袋子,里面装了一叠百元大钞。她数了两千块钱给我,示意我收好。我把钱放在了裤子的口袋里,然后跟着她出了里屋,整个过程不过三分钟,没有多少语言交流,很像谍战电视剧里的场景。到了外屋,我便辞别了大姑姑和大姑父,飞快地离开了。回去的路上,我的心里美滋滋的,多日的忧愁一扫而空,但同时也很紧张,自己身上从来没有揣过这么多钱,所以一只手把着自行车头,另一只手紧紧地捂着裤子的口袋,生怕这钱“飞”了。
那时候,对于大姑姑为什么藏私房钱,我并不了解,也没有特意去询问个中缘由,直到多年之后,我从二姑姑那里获得了一些线索,并且得知大姑姑年轻时便用她的私房钱资助叔叔前往外地学手艺。二姑姑说,20世纪80年代末,叔叔想去省城学习禽蛋孵化技术,需要一笔钱,但家里连他的旅费也提供不了,当时大姑姑刚生了第一个孩子,亲戚朋友们携带礼物和礼钱来看望道贺,大姑姑的公公是大队书记,人比较开明,让大姑姑自己接受和保管礼钱,因此大姑姑得以存下一笔数目不小的私房钱。得知叔叔需要钱去外地学技术,大姑姑很支持,私下里给了叔叔八十块钱,叔叔因此得以成行,学成归来后在家乡开了一家禽蛋孵化厂,之后家里的经济状况才有所好转。我好奇地问二姑姑,大姑父是否知道此事,二姑姑非常肯定地说大姑父不知道,因为在那个年代,八十块钱已经蛮多的了,大姑姑把钱给叔叔,相当于贴补娘家,要是大姑姑的婆家知道了此事,肯定会有意见。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姑姑用私房钱资助她弟弟的事情在其婆家仍是一个秘密,但在她的娘家此事被多次谈论,尤其是当叔叔发表了不恰当的言论或者做了不合适的事情时,二姑姑会提起此事,提醒他要谦逊感恩。
至于大姑姑为什么后来一直存私房钱,二姑姑的解释是,大姑父不善于管理家庭经济,而且好赌,家里为此发生过不少矛盾。在经济困难的时候,家里的日常开支以及孩子的学杂费都需要大姑姑操心,在这种情况下,大姑姑只得自己种田、养螃蟹,挣的钱自己保存,以维持家庭的生计。大姑父虽然知道大姑姑有私房钱,但因为这些钱是大姑姑自己挣的,他也不好干涉。在大姑姑的操持下,表姐和表妹们顺利地念完了大学。前几年,大姑姑家重修房子,她又将自己的私房钱拿出来,亲戚们无不夸赞她的勤俭、持家有方以及作为妇女对家庭的巨大贡献。
说到大姑姑存私房钱,二姑姑特别跟我强调,大姑父也存私房钱,其存私房钱最明显的动机是赌钱。有一次,他将自己做买卖挣得的三千元钱藏了起来,但之后竟忘了藏在哪里,于是在家里四处翻找,惊动了家人,这才东窗事发。家人是又气又恼,全部加入到找钱的行列中,一连找了好多天,最后没有找到,大姑父着实郁闷了好一阵子。但实际上,大姑姑在家里的一个香烟盒子里找到了这笔钱并将钱悄悄地存了起来,我的表姐和表妹们也都知道这笔钱找到了,但她们谁都没有告诉大姑父,想让大姑父汲取教训,也作为对大姑父藏钱行为的惩罚。到后来连我们亲戚都知道钱找到了,大姑父也不知道。记得那年去大姑姑家拜年,表姐在亲戚聚会的场合公开批评了她的父亲。亲戚们在谈论大姑父的这一行为时,也没有表达出多少同情,更多的是嘲笑和批评,认为大姑父作为男人,不应该藏私房钱,只为自己快活而不顾家庭生活。
虽然同样是存私房钱,但是阿太、奶奶、大姑姑、大姑父存私房钱的动机、用途以及家人对他们存私房钱的评价都迥然不同,这至少告诉我们,存私房钱并不是简单的个人经济行为,而是涉及家庭政治以及家庭成员个人的欲望满足、自由与作为整体的家庭生活之间的关联。更进一步地讲,私房钱关涉家庭财产的保管、分配与使用的规则及伦理,与家庭私人领域里的经济秩序和生活质量联系密切,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意涵。
多年之后,当我开始做自己的人类学研究时,个体与家庭之间的关系成为我思考的核心议题,而私房钱恰恰为我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独特且有趣的切入点。具体而言,本书将处理以下相互关联的问题:私房钱的类型有哪些?在家庭生活中,个体为什么要存私房钱?存私房钱的人有什么样的道德体验?他人又怎样看待存私房钱的行为?私房钱如何塑造个人的自主生活以及亲密关系?
接下来,我们有必要将本书关注的议题置于社会学、人类学对家庭经济生活、个人与家庭之间关系的研究视野之中,以此来理解本书可能的贡献和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