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克己复礼

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篇·第一节》

词语注释

①颜渊问仁:此处颜渊所问是“如何求得仁”,而不是“什么是仁”。

②克:约束,抑制之意。克己,意为约束自身。复:践行。

③归: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说“归犹与也”。归仁:译为称仁。

④目:条目,此处译为“详细步骤”。

章句理解

颜渊问该如何求得仁。孔子说:“约束自身,使自己的言行都合乎礼,这就是仁了。一旦这么做了,天下的人都称许你是仁人。践行仁全凭自己,哪里是由别人决定呢?”

颜渊说:“请问详细步骤。”孔子说:“凡不合礼的便不看,凡不合礼的便不听,凡不合礼的便不说,凡不合礼的便不做。”

国学启示

现在一提到克己复礼,不少人就持否定态度,认为是糟粕,这是因为他们曲解了孔子的思想。孔子强调仁是礼的根本。第4章中,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见,孔子重礼,那是基于仁之上的。礼是随时而变,仁却古今同一。后面几章会继续深入讲解。

仁是社会中人们相处的正确规则,没有仁,是行不通的。仁,是通过遵循行事的规则体现出来的,这个规则就是礼。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本质上是修身求仁与仁道通行的社会。

小朋友,我们爱父母、老师、同学,爱就是仁心。于是,我们见到父母、老师、同学,就比见到陌生人更亲近、礼貌,亲近、礼貌就是礼。想一想,是不是这样呢?

趣味故事

管宁割席

东汉到三国时期,有一个名声很大的人,他叫管宁。管宁这个人很直,表里如一,内心怎么想,他就怎么做。

管宁从小酷爱学习,一生不羡慕名利,立志做一个有学问的人。他与华歆、邴原一起被称为“一龙”,华歆是龙头,管宁为龙尾。

管宁和华歆曾经十分要好,两人一起游学。一天,他们俩在地里锄草,看见地上有一小块金子。

管宁不为所动,仿佛眼睛不好使一样,继续躬身锄草。

华歆却高兴地捡起了金子,咧着嘴冲着管宁喊道:“呀,有一块金子啊。”

管宁没有回头,一脸平静地继续锄地。华歆红着脸不好意思了,就把金子扔掉了,跟着管宁一起继续锄草。

有一天,管宁和华歆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身穿华丽衣服的官员,在吹吹打打的声乐中从门口经过。

管宁一心读书,心无旁骛。

华歆却兴奋地扔下书本,跑到门口,羡慕地看了好一会热闹。华歆回来后,傻眼了。原来管宁把两人坐的席子割成了两半。管宁对华歆说:“从此以后,我们不再是朋友了!”

古人认为,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就是说,只有志同道合的人才能是友。

上面的故事出自《世说新语》,这个故事被称作“管宁割席”。管宁认为,既然两人选择的路不一样,那他和华歆便是志不同道不合,那就不要做朋友了。管宁并不是以此来表达对华歆的不满,而是在坚持自己的路,既然选择了心向学问,那就要克己复礼,束身修德。后来,管宁成为一代为人师表的大家。

思考时间

管宁为何要割席和华歆断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