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尚·道法自然:时尚的可持续发展
- (英)埃德温娜·埃尔曼 艾玛·沃特森
- 14459字
- 2021-11-22 16:40:22
第一章 1600—1800年
——
埃德温娜·埃尔曼
一些报纸罗列了进口原材料及其原产国的信息,并刊发了关于远洋贸易、海外旅行、旅行游记等内容的系列文章。人们还可以从经销商那里购买自然界的珍稀标本以及进口生物,这些商品的广告信息皆来自报纸。
了解自然世界
为了提高对自然界研究的水平,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 of London)[4]率先建立了自然历史研究学,这个学科的奠基人是一群自然哲学家和医生。英国皇家学会及其出版物《哲学汇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为自然史学术交流提供了平台和机会,并证实植物学与动物学的研究不仅具有社会价值,而且具有学术价值。对自然研究的痴迷已不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各地区以及地方协会更加注重以“田野考察”(到野外收集标本)的方法进行研究,这一研究方法吸引了众多具有社会学与经济学研究背景的人。植物学家詹姆斯·爱德华·史密斯爵士(Sir James Edward Smith,1759—1828)[5]在1788年创建了林奈学会(Linnean Society),他曾写过一篇文章,是关于他家乡诺维奇(Norwich)地区的民间工匠。这些工匠喜欢在乡下野外采集植物标本并以传统的植物学知识来鉴定分类,包括裁缝和纺织工人等,他们培植植物的技术远近闻名。 【3】
大多数从事自然历史研究工作的女性来自较高社会阶层,包括皇室成员在内。国王乔治三世的母亲——奥古斯塔公主(Princess Augusta,1719—1772)对植物学的兴趣促成了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the Royal Botanic Gardens at Kew)[6]的建立。波特兰公爵夫人玛格丽特(Marga-ret,1715—1785)[7]将自己大部分的财产用于研究自然历史,她收集标本,并在她位于白金汉郡城堡的庄园里建立植物标本馆、鸟舍和动物园。玛格丽特对自然历史的热情使她受到了其他收藏家、植物学家以及艺术家的赞誉,其中包括花卉画家乔治·狄俄尼索斯·埃雷特[8](Georg Dionysius Ehret,1708—1770)(图6)。上层社会女性对植物学和花卉绘画进行研究被认为是修养的体现,并且纸上绘画和织物绘画的课程也已经向女性开放了。 【4】这样的时代背景培养了女性对时尚敏锐的感知力。
一件风格独特的手绘丝绸连衣裙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史研究的热潮。这件连衣裙制作于18世纪70年代,其上印着蝴蝶、飞蛾以及鲜花图案,可能是受到中国进口彩绘礼服绸的启发,但其上图案的绘画方法却截然不同。该连衣裙或许是由业余人士制作,但也可能来自专业的工作室,如18世纪60年代克里斯汀先生(Mr Christian)在伦敦开设的英国彩绘丝绸织造厂 【5】。显然,这件连衣裙制作者的技艺并不是很娴熟,虽然其中部分蝴蝶和飞蛾图案可以确认是出自英国人之手,但这些蝴蝶与飞蛾的轮廓和色彩都非常奇特(图7)。人们对昆虫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博福特第一公爵夫人玛丽·萨默塞特(Mary Somerset)(1630—1715)[9]和沃尔特斯夫人(Mrs Walters)两位女性在培育昆虫方面就取得了闻名遐迩的成就。本杰明·威尔克斯(Benjamin Wilkes)主编的畅销刊物《英国飞蛾与蝴蝶》(The English Moths and Butterfies,1747—1749年)有四分之一的订阅者是女性,摩西·哈里斯(Moses Harris)[10]主编的《昆虫采集家》(The Aurelian)和《英国昆虫自然史》(Natural History of English Insects)也是如此。此外,1766年的《英国飞蛾与蝴蝶》中的图片还被引介为当时“装饰性家具”设计和“那些好奇而有创造力的绅士、女士的娱乐活动”的资料手册 【6】。
图6 乔治·狄俄尼索斯·埃雷特,洋玉兰植物研究(木兰属,现名为大玉兰花),牛皮纸上的水彩与水粉画;伦敦,1743年;V&A博物馆馆藏编号:D.583-1886
图7 印花丝绸礼服;英国,1770年(丝绸生产时间),1780—1785年(服装剪裁制作时间);衬裙以及部分蝴蝶结为后期仿制修复;由克劳特巴克女士(Mrs S.Clutterbuck)提供;V&A博物馆馆藏编号:T.108-1954
时尚:体系和实践
时装的生产消费与自然的节奏和四季的循环相呼应。不言而喻,不同的温度和天气条件需要合宜的着装。而且,无论是源自植物还是源自动物,用于制作时装的原材料都有自己的生长与加工周期。然而,时尚的多方因素也有自己的周期。时尚通过不断创新来维持其最新流行趋势及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这迫使时尚呈现一种不断变化以适应当下的方式而存在。从近代早期开始,各种轻质面料流行了起来。由于其的耐用性较差且价格低廉,于是消费者加速使用和购买这种面料,并重视其设计的时尚新颖性,这直接导致了此种面料图案与色彩的高翻新率。从17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开始,法国里昂丝织面料每年的生产与流行周期规律化以来,时尚产品的高速生产模式就开始程式化了。时尚流行周期的确立使工艺精湛的丝绸持续地被设计、生产和向市场推广,为此,里昂纺织工厂有计划地更新产品,并为每年最新的设计赋予时尚价值。与此同时,里昂在时尚界的领导地位也因路易十四(1638—1715)对宫廷着装制度的整改而得到巩固。路易十四皇室每年都要抛弃旧丝绸,并订购新的丝绸来制作时尚的宫廷服饰。皇室对新颖时尚面料的追捧为丝绸生产商提供了稳定而有规律的消费市场,同时,皇室对新品的追捧也是对新型纺织图案与色彩的有力宣传。时尚流行的年度周期变化与时尚杂志《风雅信使》(Mercure Galant)(1672—1674,1677—1714)[11]对时尚流行趋势的报道相一致,该期刊定期发布时尚新闻与长篇时尚评论,通常每年分春秋两季发行。这类时尚杂志极大地推动了巴黎与法国宫廷在时尚中的领军地位。此外,时尚杂志也培养读者不断追逐时尚潮流的习惯。《风雅信使》成为传播和推广时尚流行的先锋,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时尚潮流在18世纪晚期逐渐被社会所认知 【7】。法国这种年度化生产时尚产品的模式开始影响其他国家。在英国,这种模式被印花丝绸生产商以及优质丝毛混纺织物制造商所采用。然而,此时期大多数法国产时尚商品仍未实现时尚潮流的周期化更新。 【8】
在英国,属于社会最高阶层的皇室与贵族男女引领着时尚潮流。然后,依据人们的审美品位与收入多寡,新的时尚潮流趋势依次逐层向下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中。1660年君主制恢复以后,法国时尚的影响更为广泛,这些最富有且最时尚的消费者,无论男女都在巴黎和伦敦购买纺织品与服装。伦敦是英国时装制造业和零售业的中心。1750年,英国的人口为67.5万,这67.5万人中包括最富有的精英阶级和最贫穷的社会底层,但其时装业的零售店及服务却可以满足各社会阶层的消费水平。约克郡(York)和诺维奇(Norwich)这样的商业中心甚至可以满足当地贵族、富商及其家人的一切时尚需求。尽管如此,为追赶最新时尚流行趋势,一些居住在各省县的富裕人士仍然选择到首都购买时尚纺织品与时装。而那些不能亲自去首都购买时装的人会将现有的服装送到所在地区的服装生产商那里作为样本进行仿制,或者委托代理人去当地购买。
随着人们赚取可支配的收入越来越多,追逐时尚的机会也随之增加,这样就刺激了时装行业的扩张。从17世纪中叶开始,人口增长的同时,大多数社会阶层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时装行业潜在消费者的数量增加了两倍。 【9】人们追求时尚的程度与他们的购买力度取决于各种不定因素,这些不定因素包括可支配收入、社会阶层、职业、地理位置、道德观、社交能力、性别和年龄等。这时期所有的服装都是手工缝制的,许多服装,尤其是类似衬衫这样款式特别简单的服装都出自家庭成员、仆人或雇用的裁缝之手。大多数城镇都有出售面料、装饰品以及配饰的布商、服装商和裁缝,这些人中还有专门销售配饰(包括成衣)的商人,以及接受定制的剪裁师和女装裁缝。还有一些流动商贩在为偏远地区提供时装制作等相关服务。尤其是在较偏远的乡镇和港口,成衣贸易和二手服装市场蓬勃发展(图8)。 【10】
从社会各层面上看,纺织品与时装本身都具有货币价值与道德意义,而这些附加价值和意义已远超时尚本身所能传达的荣誉与特权。如今存世的历史服饰上残留着被再次利用的痕迹,其记录了一种节俭的生活方式,而20世纪将这种节俭的方式作为一种生活上的美德而被倡导。浪费是违背上帝旨意与自然法则的。这些昂贵的丝绸在其图案过时之后仍被保存和再利用——所有者把这些丝绸作为遗产捐赠给教堂,制成法衣。人们对这些服装进行清洗、修补和改装以延长它们的使用时间。将旧衣服改为儿童的服饰,赠送给亲戚好友,或将其赏赐给仆人,让他们随自己的意愿处理衣物。许多赏赐给仆人的服装被卖到了二手市场,这些进入二手市场的服饰使更多的人获得穿着优质服装的机会。服装与纺织品的某些组成部分也会被回收。这种将金银线从蕾丝、丝绸和刺绣中挑出并抽离,以便再利用的做法被称为“细雨”(Drizzling)。作为一种消遣活动,其甚至在法国和英国的精英阶层中流行。金匠甚至会购买这些昂贵的金线以提取其中所含的金属成分。 【11】
时尚纺织品
自17世纪初,英国开始在与中东、亚洲和美洲的洲际贸易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纺织品是洲际贸易的商品之一,这种远洋贸易能够将最新时尚潮流引入其他国家。位于中东的黎凡特公司(the Levant Company,1592—1825年)[12]从英国进口毛织物和廉价金属;从美洲进口用于染色的银和胭脂虫,还有一些具有经济价值的原材料,如丝绸、棉花、羊毛和纱线,以及用来制鞋和手套的棉布与精细的山羊皮(来自摩洛哥)。成立于1600年的英国东印度公司(The English East India Company)[13]巩固了英国在亚洲的经济地位。到了18世纪,与印度的贸易已然成为英国是否能成功转型成为经济贸易大国的关键性因素。167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台湾赢得了一个有价值的贸易站,并于1699年在中国大陆的广州建立工厂(其中包括综合办公室、仓库,并在后期建立了生活区)。在18世纪,该贸易公司通过英国羊毛和印度棉布换取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和扇子(参见第38页)。不仅如此,英国还在西印度群岛和北美洲的殖民地上开辟了从纽芬兰到南卡罗来纳州的新贸易线路,这些贸易线路的开拓使英国能够获得富含经济价值的毛皮、兽皮和靛蓝等染料,以及玳瑁等珍贵的配饰制作原料。这些领土的扩张也促使伦敦成为亚洲、北美与欧洲之间的贸易中转站。
面料是购买服装时的首要考虑因素。四大天然纤维分别是:蛋白质(动物)纤维——丝纤维,毛纤维,植物纤维——棉纤维与织造亚麻织物所使用的亚麻纤维。每种纤维都可以织造质感不同的纺织品,面料的质感取决于纤维的种类、种植方法及其加工方式。不同的纤维对染料的反应也不同,相对其他面料,某些纤维材质更适合制作一些特殊的装饰。纤维的用途非常广泛,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多种纤维混合使用,各式各样的纤维面料用途不同,其售价也不尽相同。 【12】一位名为芭芭拉·约翰逊(Barbara Johnson,1738—1825)的英国消费者收藏了一本她购买服饰面料的样品册,其中保存了1746~1823年的织物样品,包括用天然纤维制成的多种面料,样品册上还注明了这些面料的幅宽、成本以及用这些面料制作的服装类型。如今,这些被保存的面料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它们在当时是如何为时尚衣橱做出贡献的。据记载,芭芭拉·约翰逊是牧师的未婚女儿,她与家人以及关系亲密的朋友在英国中部地区和伦敦度过了一段非常愉快的时光。直到晚年,她一直靠每年60英镑的“微薄收入”生活,她的消费记录单表明她在购买时装上的预算十分谨慎(1760年,一个驻家女仆的年收入是5英镑左右)。从她1764—1766年收藏的面料样品册上记载(图9),她以2~6先令一码的价格购买了七件礼服面料。即便织物的幅宽不等,但是相等长度下最昂贵的织物仍然是丝绸,最便宜的织物则是羊毛。她挑选的三种印花亚麻布的价格为每码3~4先令。虽然芭芭拉·约翰逊在1764年购买的羊毛价格适中,但在她的面料样品册中最昂贵的面料却是羊毛——每码20先令。这说明每种纤维都可以制作成不同品质的面料。这本面料样品册涵盖了54种丝织物样品和37种棉织物样品。棉织物样品大多为印花织物,物美价廉与实用性强是棉织物在时装材料应用中广受欢迎的原因。除了这54种丝织物和37种棉织物外,其余的织物样品还包括11种羊毛织物和7种亚麻织物,以及13种主要为丝与羊毛混纺的织物。这种混纺纤维结合了多种纤维成分的功能特质与美学特征,创造出密度不同、质地与外观迥异的服装材料。 【13】
图8 马塞勒斯·拉隆(Marcellus Laroon,1653—1702),旧款式斗篷、西装和外套(1688年),摘自约翰·查理德·格林(J.R.Green)著的《英国人民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eople,1874年,伦敦)
图9 芭芭拉·约翰逊,服饰面料样品册中的一页;英国,1764—1766年;V&A博物馆馆藏编号:T.219-1973
图10 一只化蛹前正在吐丝的蚕(家蚕)
丝纤维是一种奢华的纤维,它富有光泽,韧性好、轻盈、保暖且亲肤。丝纤维的染色性佳,并且根据丝线质量的不同以及织造工艺复杂程度的差异,创造出的织物会产生超常丰富的纹理以及视觉效果。丝纤维是一种在蚕蛾(家蚕)的幼虫或毛虫中抽取的纤维,这种养蚕业(养蚕缫丝)起始于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桑蚕养殖的技术在6世纪传入中东,并于10世纪传入欧洲。蚕的幼虫以白桑的叶子为食,白桑原产于中国北方,但也可以种植在气候温暖的地方。蚕的幼虫能够在可控温的室内环境中被养殖。一旦幼虫完全成熟,它就会从头部两侧的两个小孔吐出带有丝胶的纤维,然后当成虫变为蛹时,它会把这些丝胶纤维旋转成茧以来保护自身(图10)。在蚕蛹变成飞蛾之前,它会被热空气或蒸汽杀死。然后将这些茧浸泡在热水中以便软化丝胶,这样的操作可以使丝分离利于加工。一个蚕茧剥离出的丝长度在700~1000米之间。如果蛹存活了下来或不是人工养殖用于取丝的,那么幼虫则会在蚕茧上穿一个洞,然后破茧而出,变成一只飞蛾。但这种被破坏的蚕茧会导致丝受损而使生产出的丝长度短很多,这种短丝只有通过纺捻才能够使用。
英国的丝织业集中在伦敦东部的斯皮塔佛德(Spitalfields)地区,为了获得生产原材料——生丝,该地必须与欧洲其他丝织生产国保持竞争。英国的气候并不适合大规模的养殖桑蚕。由于家蚕在幼虫阶段会生病,所以生丝的价格昂贵,且受限于蚕桑养殖虫患疾病等因素的影响而供应情况不稳定。能够在织机上保持张力的高质量经丝是从中国和意大利进口的,这些国家还提供制作经丝的加捻丝。从土耳其和西班牙则可以进口其他种类的丝。 【14】托马斯·洛姆贝爵士(Sir Thomas Lombe,1685—1739)[14]在英国建造了第一家丝加工厂,为进一步的染色与纺纱工艺做准备。该工厂位于德比郡附近的德温特河岸的一个岛屿上,其于1719年投入使用,由水力驱动。
例如锦缎这种技术含量最高的丝绸,造价十分高昂,特别是加入金属丝线与多彩丝线织造而成的织锦缎。1767年1月,科克子爵(Viscount Coke)的遗孀玛丽·科克夫人(Lady Mary Coke,1727—1811)为了参加夏洛特女王(Queen Char-lotte,1744—1818)在宫廷举办的生日宴会,花费70英镑购买了一件曼图亚(宫廷礼服裙)以及与之搭配的一套新银色蕾丝饰品。这套礼服显然饱受赞誉,同时参加这次生日庆典的鲍伊思夫人(Lady Powis,1735—1786)曾记载道:“相形之下,我的礼服简直就是破衣烂衫[原文],这件礼服的确由漂亮的丝绸制成……国王对我特别和蔼可亲,彬彬有礼。” 【15】这些关于宫廷服饰的文字记载说明了着装者之间的炫耀攀比,也证明了丝绸具有财富、品位和身份的象征意义。男人们会用丝绸制作礼服、套装与背心,在宫廷宴会和正式社交场合中穿着,而在家时穿着名为“banyans”的丝质宽松休闲长袍(图11)。而且无论男女都会穿着针织丝袜。事实上,从丝带和手帕到平纹、格子和条纹的丝织品、混纺丝织物,还有简单或更繁复的锦缎与天鹅绒服饰品,无论哪种消费水平都能够购买到投其所好的丝绸制品。
羊毛纤维服饰因更加亲民而几乎遍及每个人的衣柜。这个时期,羊毛是欧洲最典型的服装面料。羊毛纤维因具有保暖性好、吸水性好、耐磨性强与弹性大等特性而价格不菲。羊毛纤维能够用于机织物和针织物,羊毛纤维表面有毛鳞片的特性也使其可用于制毡。英国羊毛织物的原料几乎全部源于本国羊毛。在几个世纪以来,毛织物一直是英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一些本土绵羊品种广负盛名。赫里福德郡(Herefordshire)出产的雷兰羊毛(Ryeland)品质最好,但这种本土羊毛却不具有西班牙美利奴羊毛(Merino)的柔软性和柔韧度,而进口的西班牙美利奴羊毛则用来生产最高等级的“超精细”织物。林肯羊毛(Lincoln)和莱斯特羊毛(Leicester)的优点则是羊毛纤维较长。羊毛织造方式包括粗纺和精纺两种。粗纺毛织物由短绒纤维制成,经过“梳理”之后的短绒纤维相互交织与黏合。经过处理后的织物表面最终呈纤维化与肌理化。金毛精纺面料(Worsteds)是一种由精梳后的长绒毛纱互相编织排列而织成的毛织物,织物表面光滑亮丽,致密紧实。大致上看,粗纺产业位于英格兰西部、东安格利亚、约克郡和兰开郡,精纺产业则位于诺福克。然而在18世纪,约克郡和兰开郡的部分地区扩大了其的经营范围,开始生产粗纺和精纺两种类型的毛织品。艾尔河、考尔德河和科尔恩河则为羊毛的精练、漂染和机械化生产动力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支撑着英国的羊毛生产。 【16】
图11 宽松合身的休闲长袍,织锦缎;丝绸由中国织造,服装由英国或荷兰裁剪制作,1720—1750年;V&A博物馆馆藏编号:T.31-2012
图12 外套及背心,羊毛材质;英国制造,1795—1805年;V&A博物馆馆藏编号:T.122-2015
图13 机织蕾丝花边(细节),亚麻材质;法国瓦朗谢纳(Valenciennes)[15],1730年;V&A博物馆馆藏编号:T.64-2008
图14 雅各布·范·雷斯达尔(Jacob van Ruisdael,1628—1682),《位于哈勒姆的布料漂白工厂》(View of Haarlem with Bleaching Grounds);油画,绘于1670—1675年;荷兰海牙莫里茨皇家美术馆(Mauritshuis)藏
毛织物富有弹性使其特别适合剪裁制板。毛料是男装的主要面料。最初,毛料服装主要在类似户外旅行、休闲运动等非正式场合穿着,加上适当的配饰之后才能作为正式服装穿着。自18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男装逐渐变得朴素,并开始流行用非常细腻的单色毛料制成的背心和马裤(图12)。背心和马裤成为非常典型的英伦风服饰,其确立了英式男装与英国毛料在时尚界的地位。致密紧实的精纺毛料的防水性可以抵御各种恶劣的环境气候且男女皆宜。与男装相比,女性时装则适宜使用较轻盈的面料。17世纪后期,女性时装减少了毛织物的使用,取而代之的是丝织物和从印度进口的摩擦轧光印花棉布(chints)以及英国仿制的印花棉布与亚麻布。 【17】
亚麻与羊毛一样,都是织造服饰面料的主要原材料。考古研究表明,麻纤维提取自亚麻(一种草本植物),这种植物距今约有34000年历史 【18】。亚麻的生长受益于肥沃的土壤、潮湿的环境以及紧密的种植方式,并且可以在种子未完全成熟前及时收割。麻纤维从1~2米长的束状亚麻中提取,麻纤维生长在亚麻植物的中心层与外层组织(表皮)之间。在收获亚麻植物后,将干燥的茎秆浸入水中以分解木质部分。将干燥的茎秆暴露在晨露中,或通过注水来分解植物中的亚麻纤维,当然,也可以将植物的茎秆放入水池或溪水中浸泡。然后,将植物再干燥后将茎秆弄散,除去秸秆并获得纤维。最后,对纤维进行精梳使它清洁整齐,以便用于纺纱。亚麻纤维具有良好的韧性、光泽度和吸水性,而且能够有效散热,但却缺乏弹性。干式纺纱法能够获得韧性更好的线,而在生产中用唾液或水湿润纤维的湿式纺纱法则会使麻纤维的长度得到较好拓展。 【19】湿度对亚麻织物的生产至关重要,它可以有效地防止麻纤维脆化。一旦织造完成,亚麻布可以在高温下洗涤,而这种耐高温洗涤的特点使亚麻织物非常适宜制作贴身服饰。
17~18世纪,最优质的亚麻来自荷兰、法兰德斯(比利时)、法国和德国。虽然在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都有种植亚麻,但英国却更依赖从欧洲进口亚麻。亚麻布的品质与价格多种多样。亚麻的种植与加工方式、纺纱工和织布工的专业素养,以及织物漂白的方式和特点等,都会影响到亚麻布的质量。富裕阶层与时尚人士非常喜爱经过漂白、质量上乘的亚麻织物,其质地往往细腻均匀,经过洗涤后仍能保持其纯白度与质感。最好的亚麻漂白场地位于荷兰哈勒姆附近。在雅各布·范·雷斯达尔[16]的画中,哈勒姆附近长满草的沙丘上铺满了亚麻布(图14)。复杂的漂白工序要依赖当地的生态系统,亚麻布漂白的过程可能需要长达6~8个月。乳品工业生产中的酪乳与沙丘中的矿物质结合在一起,可以使亚麻布料形成纯度极高的白色。 【20】
亚麻布适用于制作各种各样的服饰,如男式衬衫、女式无袖内衣、马裤衬里、束腰和衬裙,长袍和背心,以及围裙、手帕、帽子、领巾和蕾丝等配饰。那些追求时尚潮流且具有经济实力的人通常乐于以亚麻蕾丝作为服饰的点睛之笔。法兰德斯能够生产质量最上乘的制作蕾丝用的亚麻线。到了17世纪末,法兰德斯不同的地区可以产出多种风格的蕾丝,如布鲁塞尔蕾丝[17](Brussels)和梅希林蕾丝[18](Mechlin or Mechelen)。以前隶属于法兰德斯的法国瓦朗谢纳地区出产一种以特别精致的亚麻线制作的蕾丝,这种生产方式即传承自法兰德斯的蕾丝传统工艺。由于瓦朗谢纳地区生产的蕾丝对亚麻线的质量要求高并且不可以多人同时协作,只能单线生产,所以瓦朗谢纳蕾丝的产量较低。在V&A博物馆的收藏品中,有一组生产于瓦朗谢纳的蕾丝饰品。这件蕾丝饰品向我们展示了这种亚麻细线可以编织出图案的密度(图13)。不同寻常的是,编织这件蕾丝饰品使用的是长度超过5米的整根亚麻线。
16世纪以来,英国开始进行棉麻混纺,最初这些混纺的织物用来制作室内纺织品或家具纺织包布 【21】。棉布一直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贸易流通,这一点与丝绸贸易类似,而大多数棉布则产自印度。棉布带给人们柔软、舒适、轻便的感觉,在吸收大量水分后棉布才会开始变得潮湿,并且它的导热系数很低,这就使棉质服饰具有冬暖夏凉的功效。棉织物便于清洗,易干燥,还可以高温熨烫。棉花属于棉属植物,在春天种植,6~7个月便可以收获。棉花在种植8~10周后就会开花,种子荚(圆荚)便会从受精后的花蕊中生长出来。当圆荚成熟以后就会爆裂,露出覆盖在种子上细软的棉花。在机械化生产之前,棉花生产的工艺会因产地和所需生产的布料不同而采用不同技术手段,包括从棉花种子上剥离棉纤维,制备、纺纱到纺织纱线等生产环节的差异。 【22】
图15 卡拉克短上衣(Caraco)和衬裙,面料为防染与媒染工艺结合制作的印花棉布;印度(面料)和英国(服装板型)制作,1770—1780年;由卢克·费尔德斯爵士(Sir Luke Fildes KC)提供;V&A博物馆馆藏编号:T.229-1927
图16 背心,丝质天鹅绒前片与棉质天鹅绒后片;17世纪50年代由法国或英国制作;V&A博物馆馆藏编号:T.197-1975
英国过去会进口原棉、纱线和棉布。在如今这样一个织物色彩鲜活丰富、数字印刷技术成熟的时代,我们很难想象在17世纪那些从印度进口的印花布料(棉布)带给当时人们的惊喜。1696年,在《商人开放的商铺》(The Merchart’s Ware-house Laid Open)一书中,作者曾就那些印度进口印花布的图案与染料赞扬道:“织物上所有的图案,无论是鸟兽还是抽象纹样都以精妙的色彩印刷,如果不是经常性洗涤的话,这些牢固鲜艳的色彩甚至可以保留至布料损毁。” 【23】为了适应英国人的审美,这些棉布上独特的纹样进行了调整,但这些纹样还是因富含异域文化特征而独具设计特色(图15)。英国建立的东印度公司从印度进口了各式各样的棉织物。这些棉织物的密度、质地、颜色、图案、用途和价格各异,其能够满足社会各阶层多种消费水平的人的不同需求。 【24】
印度产彩色印花织物在欧洲的广泛流行促使欧洲各国丝绸业与羊毛业试图去获得政府的保护。1700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法案来禁止除白棉坯布以外的所有亚洲纺织品的进口。位于伦敦泰晤士河沿岸的英国国内纺织印染业是这项法案直接的受益者。在吸收印度改良染色技术的基础上,印染工人使用欧洲传统木刻雕版法印染花布。据估计,到1719年,白棉坯布的进口量增加了四倍,达到200多万件,如此巨大的进口量使丝绸行业与羊毛行业加大了对棉织物的抵制力度。 【25】于是1721年,英国议会进一步立法,全面禁止英国进口、销售、使用以及穿着印花棉布,但是允许在亚麻布和粗厚棉布(一种经纱为亚麻、纬纱为棉的织物)上进行印花生产。虽然英国纺织印染厂用了很长时间才精通棉布染色与印花,但对于消费者而言,英国产印花棉布有着与印度产印花棉布相似的吸引力。这些织物非常实用,并且颜色与图案的设计风格各异,最重要的是其价格比较实惠。 【26】
英国棉花的生产总部设立在兰开郡。由棉和麻联合制成多种混纺织物,这些混纺织物是对一种名为“Cherryderry”(音译为查瑞德瑞)的印度织物的仿制,Cherryderry是一种以丝为经纱、以棉为纬纱的混纺织物,通常用来制作女装和手帕。纯棉面料也分为很多种类,包括一种名为曼彻斯特天鹅绒(Manchester velvet)的织物在内,其经常被用于制作马裤及背心等。一件前片为丝质天鹅绒,后片为棉质天鹅绒的男装背心(图16)展示了这种织物是如何在高级奢华的服饰上被作为替代面料使用的,被着装者外套遮挡住的背心后片往往就是用普通的亚麻布等造价相对低廉的织物制作。1774年之后,关于棉纺业生产的禁令被取消,为了供应国内消费,印花棉织物重新开始在英国生产。
英国织造纯棉布料的经纱皆由印度进口,因为英国的手工纺纱技术无法制作出满足生产需要的、足够长度与强度的经纱。詹姆斯·哈格里夫斯(James Hargreaves)研制的珍妮纺纱机(制造于1765年,1770年获得专利)和理查德·阿克莱特(Richard Arkwright)研制的水力纺纱机(制造于1767年,1769年获得专利)以及塞缪尔·克朗普顿(Samuel Crompton)研制的走锭细纱机(1779年),这一系列越来越高效的纺纱机的出现解决了英国无法生产符合要求的棉质经纱的技术问题。当埃德蒙·卡特赖特(Edmund Cartwright)在1785年为其研发的蒸汽动力织机申请专利时,就已预示着在19世纪将要实现的纯棉产品大规模生产。在河流湍急的地区,水力则可以代替蒸汽成为更实惠的动力源。1771年,阿克莱特在德比郡风景秀丽的德文特河旁的克罗姆福德建造了第一座水力纺纱厂。随后,第二个水力纺纱厂马森(Masson)也在1783年紧跟着建造起来。以蒸汽为动力的成本主要取决于当地煤炭的价格,虽然人们从18世纪90年代末期就开始使用蒸汽进行纺织品生产,但与以水为动力的成本比较,蒸汽动力的成本仍然十分昂贵。
除了上述的这四种主要纤维外,还有许多其他材料被应用到人们的日常服饰中。从17世纪晚期到1795年左右,时尚的女性胸衣(紧身胸衣的前身)以及用来支撑女式裙子的加宽环形衬裙均使用鲸骨来实现加固与塑型(图17、图18)。鲸骨是鲸须的俗名,是在须鲸类上颚发现的角质板。这些角质板长达3.5米,外层包裹着像过滤筛一样的鲸须毛,其主要作用是可以从鲸鱼的食物——浮游生物和磷虾中把海水过滤出去。鲸须坚固耐用,重量轻。制作鲸骨的过程是:首先把这些角质板分离出来,然后去除上面的须毛并清洗干净,然后将角质板浸泡在热水中以使其变得柔软,便于切割与制作。
马鞭、伞骨和一种被称为“折篷式大兜帽”的圆拱形帽脊支撑架都是由鲸须制成。鲸须的价格取决于鲸鱼的供应情况。1736年的一家报纸报道:“由于荷兰人今年在格陵兰海岸捕获的鲸鱼数量不到去年的一半,在短短的时间内,鲸骨价格就已增长了30%;但改穿藤条制裙撑的女士逐渐增多,这使鲸骨的需求逐渐减少。” 【27】许多鲸骨销售商出售从东印度洋群岛进口的藤条,因为它可以替代鲸须,同样在服饰上起到支撑作用 【28】。除了鲸须在服饰上的使用价值外,鲸鱼体内的鱼油和鲸脂还可以用来照明、制作肥皂、润滑机械以及制作皮革和布料。也正是因为这些珍贵的鱼油和鲸脂,鲸鱼持续被猎杀。此外,鲸须上的须毛还可以用来制作室内装饰品,抹香鲸的颌骨还可以用来制作拐杖。
图17 紧身胸衣的表面与内里,丝绸为面,亚麻为里;英国,18世纪80年代;由E.兰德尔夫人(Mrs E.Randall)提供;V&A博物馆馆藏编号:T.56-1956
图18 尼克·维西(Nick Veasey),紧身胸衣的X光照片;英国,2016年;V&A博物馆馆藏编号:T.56-1956
其他动物也在牺牲它们的皮毛来为人类提供时尚,无论男女都会选择皮草衬里的服装,并佩戴毛皮围巾和皮帽。女性尤其喜欢将动物的头部、爪子和尾巴结合起来制作的配饰或围巾。使用动物的整件皮毛能清晰地展示出动物种属及其蕴含的昂贵价值,同时毛皮的形状、重量和质地也因多样化加工方式而减少了毛皮使用的浪费。毛皮充满感性的、情欲的吸引力,部分原因与它具有野性、不易被驯服的天性有关。文西斯劳斯·霍拉(Wenceslaus Hollar,1607—1677)通过逼真的蚀刻版画展现皮毛的材质:坚硬光滑的外层粗毛与柔软的下层绒毛的不同纹理被清晰地对比出来,色彩的深浅变化展现出柔软的动物身体所带来的体积感(图21)。皮草因其保暖性和奢华的外观而广受欢迎,而那些如紫貂皮和白貂皮等价格高昂的皮草,则因其独一无二而备受推崇。
除了林肯郡的养兔场饲养兔子外,英国几乎没有用来进行贸易的毛皮动物,大多数的毛皮是从俄罗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波罗的海各国进口的。主要用于制作毡帽的欧洲海狸数量逐渐下降以来,英国与法国开始竞争北美这一海狸的新供应点。英法两国都成立了贸易公司以便从美洲原住民那里购买毛皮,那些原住民非常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并且擅长捕猎,这使得他们可以在严冬中生存下来。到17世纪80年代,英国的哈得逊湾公司(Hudson’s Bay Company)已经运送充足的毛皮回国以供应国内的毡帽市场,甚至在此基础上还开展了一项皮毛帽子出口的重要贸易,这种贸易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期。
海狸制成的这种毡帽备受欢迎,社会最高层的男女骑马和步行时都佩戴这种帽子。塞缪尔·佩皮斯(Samuel Pepys,1633—1703)在日记中谈到,时尚的外表带给他很强的自我认同感,甚至对他的事业前景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他还写到,自己在1662年购买了几顶海狸帽,以及一顶二手皮草帽:“威廉·巴顿爵士(Sir William Batten)的旧帽子是一顶非常棒的帽子,为此我支付了不少钱,但我乐于如此。” 【29】
海狸毛茸茸的底层绒毛非常适合制毡(图19)。在去除表层的粗毛后,将下层绒毛从毛皮上剪下来或撕下来。毡合法制作的第一步需要不停地搅动这些绒毛,使得动物绒毛上的鳞状角质纤维均匀地混在一起,层层叠叠。在染整前,用水分、热量和压力对毛毡进行缩绒、加固和定型。由海狸绒毛制成的这种毛毡可塑性较好,可以塑造成宽檐高冠形的毡帽(图20),即使暴露在潮湿的天气中或经受长期使用的磨损也可以保持其原有的造型。
配饰是时尚装扮最后的点睛之笔,许多配饰都是由豪华的进口材料制成。其中包括象牙、龟壳及珍珠母。象牙主要来自非洲象和亚洲象的牙齿。象牙的密度非常大,这使它能够被塑造出适宜的造型,通过钻孔或雕刻,象牙以各种各样的造型方式呈现出精美的细节。象牙即使被切成非常薄的横截面也不会轻易断裂,而且运用水蒸气加工可以使它永久地弯曲。英国与法国都从亚洲进口象牙,或者通过加勒比海的运奴船从西非进口象牙。 【30】法国北部城市迪佩普(Dieppe)的象牙雕刻技术十分卓越。中国工匠们雕刻与加工的象牙多来自非洲、印度和东南亚。从17世纪初开始,葡萄牙、荷兰和英国的商人会把象牙带到广东,广东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象牙加工生产中心,为国内市场与出口贸易提供服务。广州的作坊也使用珍珠母来生产和装饰物品,珍珠母是某些软体动物分泌的一种软质层状物质。珍珠母大部分产自南海,在印度洋和波斯湾等水域中也有发现。珍珠母因其拥有多变的颜色与光泽而闻名。在拆除坚硬的珠母贝的外壳后,可以对珍珠母进行雕刻和抛光。在英国产的珍珠母多由东印度公司供应原料。
“龟甲”,更准确地说是龟壳,是从热带和亚热带的某些种类的海龟背甲的延长板上获得的,这些延长板可以形成保护龟体的外壳。龟背上的甲板(甲壳)颜色为深棕色、琥珀色和红色,而底部(腹甲)通常是透明和黄色的(“金色”)。有三种海龟的甲壳经常被用于制作装饰品:具有最好鳞片的玳瑁(鳞状玳瑁),赤蠵龟(红海龟)以及绿蠵龟(绿海龟)。龟甲的价值在于它的颜色、透明度以及抛光后可以获得的光泽。它是一种角质材料,很容易锯开并且具有热塑性,这些特性与鲸须类似。龟壳在加热时会变得柔软,可以融合在一起进行塑形;一旦冷却下来,龟壳会保持这种新的形态。英国从加勒比海进口龟壳。
上述所有的材料都可以用来制作或装饰服装配饰,包括扇子、鼻烟壶和手杖,配饰使得这些物品不仅仅局限于实用的层面而且极具豪华性。在时尚人士的装扮中,手杖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这就使得人们会频繁购买不同样式的手杖。法国哲学家和作家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据说拥有80根手杖 【31】。手杖的把手和杆通常由不同的材料制作而成。杆的部分通常会使用藤条、硬木、象牙和兽角。而把手的材质通常则会选择镶嵌着银或珍珠母的象牙或龟壳。扇子中的一些部件也是由各种材料制成的。最具装饰性且最昂贵的扇子的扇骨和护罩通常由象牙、龟壳或珍珠母这些材料组合制成。有些扇子还会进行额外的雕刻,以镀金、涂色、贴锡箔以及镶嵌珠宝等方法进行装饰。在折扇上,贴在扇骨上的扇面与装饰品必须是可折叠的材料,如牛皮、纸或织物等。平常的扇子一般采用绘画装饰,同时也可以将珍珠母的长条、麦秆和金属片(亮片)作为装饰,用这些材质装饰的扇面可以反射光线,使扇子看起来闪闪发亮。中国为欧洲市场生产了许多扇子的扇骨,这些精雕细琢过的扇子反映了东方工匠对西方审美品位的理解(图22)。
图19 野生海狸
图20 男女通用的海狸毛毡帽;产于英国,1590—1670年;由斯皮克内尔夫人(Lady Spickernell)提供;V&A博物馆馆藏编号:T.22-1938
图21 文西斯劳斯·霍拉作品《一组暖手皮套筒及皮草服饰》;安特卫普,1647年;V&A博物馆馆藏编号:E.7095-1908
时尚对自然界的影响
到了1800年,时尚产业的生产过程以及其对原材料不断增长的需求开始对环境和一些动物种群产生影响。我们可以从报纸上看到许多公众对纺织品工业所造成的污染而感到不安。工业化的普及也引起了社会学与美学尤其是生态美学领域方面的关注,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这些“微不足道”的负面影响都会被它带来的经济利益所掩盖。 【32】人们对动物的态度一向众说纷纭,但18世纪下半叶,人们从宗教、道德以及政治角度探讨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使人与动物间的矛盾日益彰显。某些不愿妥协的人,尤其是卫理公会教徒,谴责人类对动物的残忍行为,并认为无论是家养动物还是野生动物都应该被人道对待。哲学家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1748—1832)[19]则更激进地提出应该通过立法保护动物不受虐待 【33】。尽管他们的观点非常具有影响力,但对于贸易商和生产商来讲,动物的经济价值才是放在第一位的。那些关于捕鲸的图像通常表现鲸鱼血淋淋的尸体,但这些图像的立场却是以人类为中心的。这些图像表达的主旨是赞扬那些对工业发展与国家财富做出贡献的人,他们鼓起勇气,与恶略的天气与危险的海洋作斗争,冒着生命危险捕捞鲸鱼(图23)。
图22 画着伯沙撒盛宴(Belshazzar’s Feast)的扇子,牛皮纸上的水彩画,象牙雕刻的扇骨;法兰德斯或意大利制作的扇面,中国制作的扇骨,1700—1725年;由罗伯特上将(Admiral Sir Robert)和普伦德加斯特夫人(Lady Prender-gast)提供;V&A博物馆馆藏编号:T.22-1957
图23 约阿希姆·韦奇曼(Joachim Wichmann,已知在世期17世纪70~80年代),《捕鲸业》(The Whale Fishery),雕刻版画,约1683年;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馆藏
过度捕捞对物种带来的影响已显而易见。早在17世纪,由于欧洲野生海狸的数量急剧减少,已不能再满足人们的需求了。同样,随着人类对鲸鱼产品需求的增长,在格陵兰岛(Greenland)和斯匹茨卑尔根岛(Spitzbergen)附近海域靠近海岸游动的鲸鱼也越来越少。当捕鲸船越来越深入海洋内部时,这些鲸鱼也越退越远:从北极水域进入北大西洋,最终到达北部巴芬湾(Baffin Bay)危险的浮冰区。鲸鱼遭受着长期而残酷的猎杀。捕鲸的过程如下:首先把固定在长绳上的倒钩铁鱼叉从长艇上抛出,鱼叉会扎进鲸鱼的身体,然后捕猎者把长绳拴在船上在海中拖曳鲸鱼。当鲸鱼试图通过潜水逃跑时,小船会与它保持一定的距离,当鲸鱼筋疲力尽时渔船会再次靠近,并用长矛将其杀死。大象也因为人类对象牙的需求而遭到捕杀。在19世纪后期引入大口径猎象枪之前,人类需要多次射击才能杀死大象。经验丰富的猎人都会直接瞄准猎物的肺。 【34】
在英国国内,纺织品行业对水的依赖也对环境造成了影响:从生产的准备阶段一直到制作完成,纺织品生产中的许多工序都会导致水污染。以亚麻生产为例,在水池或溪流中使亚麻脱胶以分离其木质部分会导致纤维腐烂,产生刺鼻的气味。当成捆的亚麻茎秆腐烂时,它们会影响水流和水质。因为涉及化学用品,纺织品的染色环节对水质的破坏最为严重。例如,在生产彩色羊毛面料的约克郡,利兹与亚耳河及其支流沿岸的村庄水质污染十分严重。1783年,当地报纸《利兹情报员》(the Leeds Intelligencer)刊登了一封匿名信,信中提到因染色污染的水源对公众健康的危害。这封信的内容强烈要求该镇的治安官员和那些有社会影响力的人解决水污染的问题。居民的用水受到许多染料的污染,这些染料中含有“如浓硝酸、硫酸酒精、铜绿、绿矾这样的有害物质,也含有包括人类排泄物在内等许多其他有毒或有害物质。” 【35】这些受到污染的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以及河流的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