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盘思维:人生进阶之法
- 陈瑞武
- 1627字
- 2021-11-19 17:20:35
真正的恐惧来自于内心的无助感
人们将捕捉到的小象养在木桩圈出的土地内。小象小时候曾想过逃跑,但是,那时候它们力气还小,无论如何用力都对付不了木桩。时间久了,在小象内心深处就树立了一个牢固的信念:眼前的木桩是不可能被扳倒的。即使小象长大成为了大象,它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去扳倒一棵大树,但仍却对圈禁它的木桩无能为力,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
其实,这种现象就是“习得性无助”,通常是指动物或人在经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心理状态。一旦沾染上“习得性无助”,人在内心会给自己筑起一道永远的墙,他们坚信自己无能,放弃了任何努力,最后导致失败。
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塞利格曼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刚开始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难受的电击。过一段时间后,在给狗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这时狗不仅不逃而且不等电击就先倒在地上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塞利格曼把这种现象称为“习得性无助”,那么,在人身上是否也存在这一特性呢?
不久之后,塞利格曼进行了另外一个实验:他将学生分为三组,让第一组学生听一种噪声,这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噪声停止;第二组学生也听这种噪声,不过他们可以通过努力使噪声停止;第三组是对照,不给受试者听噪声。当受试者在各自的条件下进行一阶段的实验之后,又令他们进行了另一种实验。实验装置是一个“手指穿梭箱”,当受试者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侧就会听到强烈的噪声,但放在另一侧就听不到噪声。通过实验表明,能通过努力使噪声停止的受试者以及对照组会在“穿梭箱”实验中把手指移到另外一边;但那些不能使噪声停止的人仍然停留在原处,任由噪声响下去。这一系列实验表明“习得性无助”也会发生在人的身上。
习惯是一种自然,人们不自觉地沾染上习得性无助,就会有一种“破罐子破碎”“得过且过”的心态,而且,这种消极心态还有可能会感染他人。有的员工在给客户打电话的时候,电话还没有接通就开始说:“你们没有这个计划啊?那好,再见。”脸上没有失望的表情,似乎已经习以为常,即使上司告诉他“这个单子你去跟一下”,他也会无奈地表示:“跟了也没用,他们没兴趣的。”
这些都是生活中典型的“习得性无助”,也许他们就是我们的一个缩影。经常把“我不行”“我不能”挂在嘴边,这是一种愚蠢的做法。因为心理暗示的作用是巨大的,当自己在经受某个挫折时就断然给自己下结论“不行”,实际上是给自己一个消极的心理暗示,时间长了,你真的会习惯性地说“我不行”。
有一天,心理学教授罗伯特先生接到了一个高中女孩的电话,在电话里,女孩子带着沮丧的口吻重复着:“我真的什么都不行!”罗伯特教授感觉到她的痛苦与压抑,他亲切地询问:“是这样吗?”女孩好像对自己特别失望:“是的,我和同学的关系不好,大家都不喜欢我,我的学习成绩一般,老师也不正眼瞧我,妈妈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但我却无法满足她的愿望,我喜欢的男孩也不再喜欢我了,我已经感觉不到生活里的阳光了……”罗伯特教授追问:“那你为什么要打这个电话?”女孩继续说:“不知道,也许是想找个人说说话吧!”经过了一番交谈,罗伯特教授明白了女孩的问题——习得性无助,却又缺乏鼓励。假如一个人长时间在挫折里得不到鼓励与肯定,那真的会逐渐养成自我否定的习惯。
罗伯特教授这样告诉他的学生:“在我们的身边,可能也有许多人像这个女孩一样,在经历过挫折之后就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但是,我希望你们今后彻底打消这种念头,无论什么时候,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不要急于否定自己。”
他们认定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济于事,即使面对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他们还是以消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对于这样的心态,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正确评价自我,增强自信心,让心坚强起来摆脱无助的境地。
人们常常在经历了一两次挫折之后,就好像失去了挫折免疫能力,他们对于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对成功的希望,由于怀疑自己的能力,使得他们经常产生强烈的焦虑,身心健康也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