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方案:企业

我就是我最大的资本,我唯一的信念就是相信自己。

——美国实业家 洛克菲勒(John Rockefeller)

经历过创富的新富都知道,经营一家公司有多难,并且是高风险的。2016年《现代物流报》曾发表一篇名为《中国企业缘何命短?》的文章,其中提到,中国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为七八年,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2.9年。一代创富尚且如此,更何况二代继承。企业传承的风险,用一个案例就能说明白。

2003年,山西“第一民企”海鑫集团董事长李海仓在办公室被人开枪射杀,凶手亦饮弹自尽。当年,李海仓才48岁,他的长子李兆会22岁,在澳大利亚留学。李海仓万万没想到自己会惨遭不幸,所以没有留下遗嘱。根据中国《继承法》的规定,李海仓的遗产由第一顺位的5位合资格人士继承。为了让李兆会顺利掌握大权,李海仓的父母李元春夫妇力挺孙子,让他在企业中掌握了绝对话语权。于是,1981年出生,没有任何工作经验,连大学都尚未毕业的李兆会,成了海鑫集团接班人。

李兆会上任之初,海鑫集团是拥有近万员工、资产40亿元人民币的钢铁企业。在接下来的3年时间里,李兆会还算励精图治。虽然他一意孤行,赶走了包括他五叔在内的几位“老臣”,但企业绩效还算不错。2004年,海鑫集团的资产更是达到70多亿元,翻了近一倍。

但2004年的一次经历,改变了李兆会的认知。那年,他从炒股中赚了26亿元。这种赚快钱的诱惑,令李兆会萌生出干实业太辛苦的感觉。于是,他辞去总经理职务,只保留董事长之职,开始全身心投入炒股——这年他年仅25岁,能轻松调动数以亿计的现金——之后的故事可想而知,自然是亏得一塌糊涂。

不仅如此,海鑫集团的钢铁事业也盛极而衰。2008年后,钢铁全行业亏损,缺乏经营的海鑫集团,自身现金流也出现了危机。企业无人可用,债主纷纷上门,墙倒众人推。李兆会从当年的雄心万丈,到后来只求不要沦为“败家子”。可是事与愿违,2014年年底,海鑫集团被迫启动了破产程序。

美国文学家马克·吐温(Mark Twain)说:“历史不会重演,但会押韵。”(History doesn't repeat itself, but it rhymes.)海鑫集团的故事绝不会绝迹,但希望未来越少越好。

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而一代创富者又渐渐步入退休,财富传承将成为重要课题。据统计,未来30年中国将有超过78万亿元人民币的财富要面对传承挑战。目前,已经有一些企业开始交给下一代管理,暂时还没办法统计这样做的存活率,唯可参考西方经验。在西方,只有30%的公司能在第二代手上活下来,而只有10%的公司能在第三代手上活下来。由此可见,用企业作为传承工具,是风险极高的事。

陈先生有不止一家企业,其中一家还是重资产的制造业企业。幸运的是,陈先生的儿子目前已在企业任职,陈先生有时间观察和栽培儿子,看他是否适合继承企业。但为了防范风险,陈先生依然应该做好两手准备。如果儿子是这方面的人才,则可;但如果不是,陈先生也有两种选择——要么儿子将来只做董事长,陈先生为企业引入职业经理人,管理企业实务,并且将职业经理人制度化;要么变卖企业,将其资产轻化,让儿子去做他擅长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