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天地不仁

原文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①;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

其犹②橐③乎?

虚而不屈④,

动而愈⑤出。

多言⑥数⑦穷,

不若守中⑧。

译文

天地是无所谓仁爱的,

它把万物当成稻草扎成的用来祭祀求福的刍狗;

圣人也是无所谓仁爱的,

他们把百姓当成稻草扎成的用来祭祀求福的刍狗。

天地之间,

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

空虚但不会穷竭,

越鼓动风就越多地产生出来。

政令繁多反而会加速国家的瓦解,

不如始终保持在中空虚静的状态中。

注释

①刍狗:用稻草扎成的狗。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②犹,比喻词,如同、好像的意思。③橐: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即一种两头不缝合的口袋,这里引申为风箱。④屈:竭尽,穷尽。⑤愈:越,愈加。⑥言:即政令。⑦数:通“速”,加速,加快之意。⑧守中:坚守一种中空的道理。

解析

古人习惯把天视为大千世界的主宰者,并往往赋予天以人格之深义,先秦诸子们也大多继承了这种传统的天命观。比如,夏王朝的建立,由于有了统一的君主专制政权,于是,在多神之上便出现了众神之长,即上帝,又叫做“天”。从此,“天”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神性,而成为天神。这种人格化的主宰者式的天神观念,到了商、周时期得到进一步强化和丰富。

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时期,传统的天命神学没有完全解体。但老子是一个勇敢而又伟大的批判者,他具备了当时及以后诸多哲学家、学者所不具备的睿智和胆识。正是他第一个讲出了“天地不仁”这样的真理,并用哲学的推理,把自然界的原理转向人世。

老子将天地和圣人的不仁皆比喻为“刍狗”,说它是古人用稻草扎成的用以祭祀天地神灵的狗。在祭祀过程中,刍狗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不再是一只普通的用稻草扎成的小狗,在人们的眼中,视其为魂灵的载体而侍奉它,以向天地神灵求福。然而,待祭祀大礼完毕后,刍狗的地位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时的人们认为刍狗的魂灵已升入天堂,它也就还原为普通的稻草了,最后的命运或是以火焚之,或是任人践踏。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天”是由“道”产生的,它没有意志,没有好恶,无所偏向,不特意对万物施暴,更不是一种超自然的精神力量。这无疑是一种自然之天。

天地本身是毫无意志的纯粹的自然之物,它不存在任何怜爱和可以践踏的情感取向。世间万物的生长和消亡都是依照其自身的规律发展的结果。它对万物没有施加任何恩惠,更不会强加干涉,所以,万物才能按照自身的发展轨迹发展下去。从这一角度来讲,天地赋予了万物一种可贵的自由,也许这正是万物感受到它神圣而又伟大的原因吧。

老子的最大功绩就在于,他勇敢地否定了有人格的天神,重新提出了自然之天的理念。因此,老子指出“圣人不仁”,即圣人无所偏爱,取法于天地之纯任自然。圣明的统治者应当遵循自然规律,采取无为之治,不采取任何干预的态度和措施,以免激化了矛盾。这样一来,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天下才会太平,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才会更加繁荣昌盛。

“橐”是人使用的风箱,只要拉动就可以鼓出风来,而且不会竭尽。若想使生命更富有激情,生命力更强,就要做到“虚”和“守中”,反对“躁动”和“多言”。因为政令繁苛只会加速其败亡,不如保持虚静状态。老子讲的这个“中”,还含有“无数”的意思,如果用很多强制性的言辞法令来强制百姓,很快就会遭到反对,陷入失败之境。所以,不如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虚静无为,这样百姓才能获得自由和幸福,这也是“道”的最高境界。

生活中,有很多的时候,我们心里会觉得有很多话要说,却总是说不完,讲了好几个小时,最后自己也不知道讲了些什么,只是觉得有些话要说出去,不能闷在心里。沟通是人类进步与发展的必经阶段,但多言之后,就不能守中,一味求个穷尽便会陷入死地。最终,说得再多也是枉然,而且有时还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与其争争嚷嚷,不如静静思考,静守本心,自然而存。

处世之道

陈平一语打破谗言

陈平向汉朝投降后,汉王刘邦便任命他为都尉,非常信任他。这遭到了朝廷中很多臣子的嫉妒,尤其是周勃和灌婴,他们经常在刘邦面前诋毁陈平:“虽然陈平的长相俊美,就像带着帽子的玉石一样,但肚子里却是空空的,没有奇谋异策,为人也不懂得变通;在魏国的时候,由于做事不当,难以容身,所以才归顺了楚王;归顺了楚王后由于不合心意,才来投奔汉王。如今,大王非常器重他,还让他做了高官。可我们听说,他常常收受将领们的行贿,给得越多待遇越好,给得越少待遇就越差。所以,请大王千万不要轻信这个反复无常,做事没有原则的人,对他的言行也要认真地审查才好啊。”

刘邦听了大臣之言,心中自然有些顾虑,于是,他将陈平召来,责问道:“你侍奉魏王未能投合,就离开了魏国来投奔楚国,现在又投奔我。这一点让我很不理解,试问诚实守信之人怎么能够如此三心二意呢?”

陈平回答说:“大王您有所不知,当初我追随魏王,魏王不器重我,所以我离开了他。而楚王满腹疑虑,不相信任何人,他所任用的除了项氏本家就是他夫人的兄弟亲戚,即使是奇谋之士,他也绝不重用,我为此而离开他,应该能够说得通。我之所以投奔汉王您,是因为听说您任人唯贤,重视人才。我独自一人前来,若不接受钱财根本无法生活。如果我的谋略有些许价值,敬请大王加以采纳,如果我的谋略没有任何价值,我收受的金银还在,可以请大王封存起来交给官府,我也请求离开。”

汉王听了陈平的话,才了解陈平是一个胸怀大志、深谋远虑之人,不仅向陈平道歉,还重重地赏赐他,并任命陈平为护军中尉,监督所有的将帅。陈平用简略的语言打破了周勃和灌婴等人的谗言,让汉王知晓真相。他没有长篇大论地辩驳,因为他知道多言无益。

为人之道

达尔文进化论遵循道法

1831年,达尔文作为博物学家随“贝格尔号”自东向西作环球探险航行,历时5年。达尔文此行的目的是在那一片未开发的地域采集动、植物和岩石样本。

达尔文在随“贝格尔号”航行的5年中,一路观察、记录、分析和采集了很多珍贵的标本,并使用各种方法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实用资料,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冥冥之中,他便从一个确信物种不变的神学者蜕变成为了一个专业的进化论者。

在这期间,达尔文曾看到一种叫“土库土科”的老鼠。它们由于长期在地下生活,很多都是瞎子,却活动自如。这让他想到了拉马克的“用进废退”的思想。

有一次,在南美洲的一个群岛上,达尔文惊奇地发现:几乎所有的爬行动物和至少一半以上的植物都是这些岛屿所特有的,在世界其他地方都是见不到的。达尔文认为,这些岛上特有物种只是变种。他明白自然界的动植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但在这种情况下,各种生物的数量却依然保持相对的稳定。据此,达尔文得出了生物界存在着激烈的生存斗争这一结论。

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达尔文对古生物的地质分布和有生命物种的地理分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发现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有序的逐渐变化的序列。

随“贝格尔号”回来后,达尔文就是一个坚定的进化论者了,他不再相信物种是上帝分别创造的,认为神创论解释不了他所观察到的事实,生物通过自然选择而连续进化的理论开始在达尔文的头脑中形成,这与他航行前的观点完全不同。

这次历时5年的航行,对他进化论思想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达尔文曾经说:“贝格尔舰上的旅行是我一生中最重大的事,并决定了我的全部研究事业。”在此后的20年中,他陆续搜集了大量资料。1859年,他的伟大著作《物种起源》终于正式出版了。

达尔文进化论认为:生物的变化过程缓慢而有一定的规律,整个生物系统发展是一个从少到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而且,所有的物种在进化中都会发生规律性的变化。这与老子的“道”是不谋而合的,即天地本身是毫无意志的纯粹的自然之物,它不存在任何怜爱和可以践踏的情感取向,世间万物的生长和消亡都是依照其自身的规律发展的结果。

从政之道

郑庄公虚静守中立霸业

郑庄公是郑武公之子,因出生时难产,差点要了他母亲武姜的命,所以武姜很不喜欢他,而宠爱他的弟弟叔段。

公元前744年,武公病重,武姜想让武公立叔段为太子,却遭到了武公的拒绝。同年,武公病逝,年仅15岁的庄公即位,武姜想趁庄公年龄小,临朝听政,借机把江山易位给叔段。

公元前743年,武姜请求将制邑(今郑州市荥阳氾水镇)作为叔段的封邑。庄公以制邑地势险要,其乃军事要地为由拒绝了武姜的请求。

武姜见此行不通,又改而威逼庄公把京邑(今郑州市荥阳东南)封给叔段。京邑是郑国的大邑,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庄公无奈于武姜的纠缠只好答应。叔段到京邑后,仗着母亲姜氏的支持,大肆修缮城池,训练兵甲,囤积粮草,加紧扩展自己的势力。

郑庄公知道母亲不愿让自己继位,也深知姜氏与叔段企图夺权的阴谋,但他不动声色,不争辩,也不反抗。这时,大夫祭仲提醒庄公:“凡属都邑,城垣的周围超过三百丈,就会危害到国家的存亡。现在京邑不合法度,您为什么还要容忍呢?”

庄公只说了一句:“多行不义必自毙。”

庄公一次次地退让,促使叔段篡国称君的野心日益增长。

没过多久,叔段竟命令西部和北部边境都要服从他的命令,还把京邑附近的两座小城收入到他的管辖范围。公元前722年,叔段亲率兵甲万人准备侵袭郑都,此时武姜也准备开城门接应,来个里应外合。

庄公得到叔段起兵日期的密报,说:“该是反击的时候了!”于是,他立即命令公子吕率200辆战车讨伐叔段。

京邑百姓闻讯,纷纷叛段。叔段大败溃逃,仓皇出奔到鄢(今河南鄢陵县西北)。庄公又攻打鄢,叔段外逃共国(今河南辉县)避难。

庄公最后把武姜逐出国都,安置在颍地。

至此,郑庄公成功地处理了内政方面的问题,实现了国家权力的统一,为争霸中原奠定了基础。

老子认为,若想使生命更富有激情,生命力更强,就要做到“虚”和“守中”,他坚决反对“躁动”和“多言”,因为政令烦苛只会加速败亡,争强好胜只会自食其果,叔段的言行恰好验证了这一点。所以,不如保持虚静状态,静守本心,自然而存,这样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