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

《道德经》,又称《老子》、《道德真经》、《五千言》,或称《老子五千文》,是深刻影响中国思想文化史的道家经典著作。它博大精深,玄妙深远,有着高度完整的哲学体系,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体科学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其内容涉及哲学、文学、美学、军事学、社会学、天文学、养生学、管理学……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不仅影响了汉代以来两千年的思想史,还受到了西方思想家的重视,已成为世界哲学圣典之一。迄今为止,据统计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上千种。它当之无愧地成为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中国文化名著。

著者老子,姓李,名伯阳,也称李耳,号老聃,因出生时头发皆白,故世称老子。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中国和世界第一哲人”。老子的思想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他主张“清静无为”、“少私寡欲”、“守柔贵柔”、“无言之教”,不过可惜的是,由于老子生活在社会动乱的春秋时期,他的优秀思想没有得到全面实施。无奈之下,晚年时,老子便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

《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分为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全书是用警句和格言来编辑的,但它采取了对偶和韵文的文体,其内容表现亦运用了巧妙表意的逆说法。

从内容上看,《道德经》论述了两个问题——“道”与“德”,故前人有把经文分为《道经》和《德经》两个部分,实是很有见地。《道经》的中心议题是“大道无为”,即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客观自然规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为的内涵包括“静”、“朴”、“不欲”、“不言”等方面。大道之性则体现了无私、无欲、无争、守柔、贵弱、谦恭、质朴、诚信、公平、正义、仁慈等特性,道性既是朴性,体现于人即为“大德”。对于没有实修过或尚未修练到虚实合道的人来说,《道经》的内容不易理解,或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如老子在《道经》的总论中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正是因为这种玄妙的意境为《道德经》增添了一种奇特的魅力,也给在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德经》主要向人们阐述了“谦下”、“居后”、“自爱”、“不贵”、“不争”之德,旨在为人们提供为人处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国的方法,等等。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我们一整套提升自我道德修养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两者合二为一,才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两千多年来,历代学者苦心研读,希望能够感知“道”的意境与“德”的真谛。然而,时至今日,人们对《道德经》的深奥哲理仍未参透。这对我们来讲,确实是一个遗憾。随着人类潜力的挖掘,对《道德经》的彻悟彻察不是没有可能,有鉴于此,我们选择继续为读者奉上国学之经典——《道德经全集》。本书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了注释、翻译及经典解读,并针对每章内容从为官之道、管理之道、处世之道、为人之道、从政之道、用兵之道等各个方面,列举了数百个古今中外的经典事例,篇篇精彩,字字珠玑,通俗易懂,让读者在体悟智慧圣典的同时,提升自我心智修养,成就自我心灵净化,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洁净而又安宁的天空!